耿慶文,姚 夢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 100700;2.北京中醫藥大學坪山國醫堂中醫門診部小兒推拿科,深圳, 518118)
腦卒中是嚴重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之一[1],具有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致死率高的特點。腦卒中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患者多見于50~60歲以上的動脈硬化者,男性稍多于女性。常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語不利、偏身麻木、半身不遂為主要臨床表現[2],其中70%~80%中風患者因肢體殘疾喪失獨立生活能力,心理承受力下降,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特別是老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部分患者還不能正常交流,非常容易出現焦慮、悲傷、恐慌等不良情緒,造成病情的加重與復發。因此,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做好心理護理,加快患者的恢復[3]。本文選取醫院收治的老年腦卒中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心理護理的干預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月—6月醫院收治的老年腦卒中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均為住院治療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且經顱腦CT或MRI確診;無其他臟器或系統嚴重疾病;無嚴重認知、語言功能障礙;無精神病史;近期無抗抑郁、焦慮藥物服用史。
共納入90例患者,其中男45例,女45例;年齡61~90歲,平均(75.41±9.63)歲;病程0.7~10月,平均(5.35±2.13)個月;生活不能自理45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各對照組,各45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有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根據患者病情,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護理,觀察組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
1.2.1 常規康復護理
1.2.1.1 健康指導:患者入院時,陌生的環境、單調的生活,疾病的折磨甚至死亡的威脅,都會引起患者強烈的心理反應。醫護人員應提供住院床位、規章制度、診室安排、疾病動態等信息,讓患者有歸屬感。
1.2.2.2 日常護理:包括生活護理、飲食護理、皮膚護理等。護理人員密切觀察監測患者血壓、心率等各項生命體征指標,根據患者基礎疾病和身體狀態制定膳食方案,給予日常護理,保證患者身體舒適。
1.2.2.3 康復訓練:待患者病情穩定后進行康復訓練。科室康復師制定康復計劃,針對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和患者的配合程度來進行康復訓練。科學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告知患者早期康復訓練的意義,康復治療介入越早,對其功能的恢復越有利。
1.2.2 心理護理干預
1.2.2.1 培訓:對護理人員進行心理學知識的培訓。讓護理人員了解患者入院后的心態變化,掌握溝通方法,了解患者可能會出現的負性情緒以及應對方式。
1.2.2.2 觀察和評估:患者入院后,注意觀察患者的心態和情緒變化,傾聽患者的講述,對患者的家庭情況、工作狀況、性格特點等進行詢問了解,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用相關量表對患者的情緒進行評估。
1.2.2.3 心理干預:運用心理學知識給予患者心理干預。注意交談過程中語氣與態度要和藹,讓患者感覺到親切溫暖,從而了解造成心理壓力的原因。囑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對患者提出的疑問要及時回答,對其提出的合理要求應盡可能的滿足。對于情緒低落、抑郁情緒比較嚴重的患者,應該鼓勵在患者身體條件能夠允許的情況下多進行室外散步等體能允許范圍內的活動,鼓勵通過語言、電視、收音機等方式與外界交流,從
患者的語言中尋找導致抑郁低落的原因。如果患者是由于對自身疾病的擔心,則應該增加健康教育力度,使用不同的手段向患者普及相關醫療知識,必要時候可與醫生進行溝通,讓醫生進行相關教育。分析和解釋患者提出的疾病相關問題,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正確對待老年人可能出現的問題,消除顧慮和悲觀心理,克服自卑感。對患者取得的進步,反復給予鼓勵,并邀請恢復較好的患者現身說教,使其戰勝疾病的信念不斷得到加強。對于情緒激動的患者,則可以播放舒緩音樂,尋找讓患者情緒激動的點并予以解決。
1.2.2.4 家屬指導:心理干預的范圍需要包含患者家屬。護理人員需對其家屬進行指導,通過家屬給予的鼓勵與關懷等改善患者情緒。增加對患者以及家屬的溝通,增加對病癥的了解,指導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注意治療康復時的注意事項,增加遵治療依從性[4]。幫助患者家屬樹立正確的觀點,關心、體貼患者,幫助患者提高自信、減緩壓力。
1.2.2.5 知識宣教:提高患者依從性,了解患者的內心活動需求,向患者及其家屬開展腦卒中基礎知識宣教,提高疾病的認識,用支持安慰、樂觀的態度語言引導患者配合治療[5]。
1.2.2.6 完善交班:每日晨交班時,將患者心理問題作為交班的重點,修訂理康復計劃,共同落實。每天下午治療后,定期組織和患者溝通。
1.2.2.7 放松治療:開展放松治療,患者取平臥,微閉雙眼,兩臂輕放兩側,先讓患者體驗緊張與放松的主觀感覺,如握緊拳頭、松開、咬緊牙關、松開,然后深呼吸,想象從面部至下肢各部位肌肉關節放松,穩定情緒,緩解負性心理。
護理干預4周后評價干預效果。
1.3.1 心理狀態
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SAS量表共計20個條目,4級評分,得分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原始分乘以1.25后取整數為標準分。得分<50分為無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SDS量表共計20分,4級評分,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嚴重。原始分乘以1.25后取整數為標準分。<53分為無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
1.3.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采用Bathel指數評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共分為10項,根據患者情況分別評分,總計10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越好。
1.3.3 滿意度評價
使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進行評價。該量表共計19題,采用5級評分制,非常不滿意1分,非常滿意5分,總分19~95分,分數越高,患者的滿意度越高。總分≥76分為非常滿意,57~75分為滿意,38~56分為一般,<38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000%。患者在出院前填寫量表。
干預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s) 分
?
干預前,兩組Ba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Bathel指數評分均較干預前提升,且觀察組Ba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s) 分

表2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s) 分
?
觀察護理滿意度為93.33(42/45)%,高于對照組75.33%(33/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多種原因會導致老年腦卒中患者心理障礙:①生活不能自理:腦卒中患者大部分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行動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生活上即需要依賴,又拒絕依賴,心理存在嚴重的不平衡[4]。②失望悲觀心理::腦卒中患者大部分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勞動能力缺如。當患者存在部分功能與勞動能力喪失,生活質量下降,直接影響了原有的生活節奏。使患者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心理上受到沉重打擊,繼而產生悲觀失望心理[5]。③焦慮急躁心理:腦卒中患者突然臥床,功能恢復不如預期,出現行動不便、不能自理,患者覺得自己給家庭增添了不必要的負擔,情緒極不穩定,表現為食欲下降,煩躁不安,失眠等,部分患者有時需要鎮靜藥才能緩解癥狀[6]。④性格改變特征:老年腦卒中患者由于長期疾病折磨,患者性格可能出現固執、狹隘、多慮、急躁,內心充滿孤獨感,盼望與家人交談,需要別人同情和了解,與外界脫離聯系及病情的轉歸也是造成性格改變[7]。⑤治療抵抗:老年人往往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腦梗死等,長期服藥、飽嘗疾病之苦和藥物不良反應的刺激,產生拒絕治療心理,表現為拒絕服藥,治療時哭鬧,反抗等。⑥悲觀失落心境:患者自身感覺不良,擔心疾病治不好,或將成為終身殘疾的人,對人生失去意義[8]。⑦缺乏社會及家庭支持:腦卒中是一種病程較長的疾病,住院時間長嚴重影響家庭成員的精力,家庭成員存在家庭、工作等都需要兼顧而造成精力不足。腦卒中患者回家后缺乏家庭專業康復訓練,患者遺留多種功能障礙和后遺癥。⑧經濟因素影響:由于老年腦卒中患者長時間住院,醫療費用等給家庭造成經濟壓力,患病后自身家庭收入降低,治療經濟壓力較大,患者往往為此產生焦慮,緊張,煩惱等不良影響。
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改善老年腦卒中患者負性情緒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促進康復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中,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護理人員完善患者觀察和心理狀態評估,運用心理學知識給予患者心理干預,同時開展家屬指導和知識宣教,教會患者及家屬放松治療的方法。此外,護理人員完善交班,根據患者康復狀況及時修訂護理康復計劃,全程、全方位給予心理指導。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護理的過程中,家屬扮演重要的角色[9]。醫護人員應做好家屬思想工作,取得家屬的理解與合作,告知家屬應積極參與幫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比平時更體貼、關心,始終要以熱情、上進、充滿希望的情緒去感染患者,消除患者失望和孤獨感。
綜上所述,老年腦卒中患者心理護理非常重要,作為護理人員,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患者的情緒變化,積極應對,給予疏導心理[10]。護理人員不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還要有豐富的溝通技巧,運用心理學知識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升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促進康復。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