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莉,董翠萍,侯曉營,潛 艷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胸外科,湖北武漢, 430030)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醫療保健需求日益提升[1],護士作為醫療保健的提供者、咨詢者,患者健康照顧者,每天不僅需要面對患者、患者家屬、醫生、其他醫務工作者,還置身于復雜的社會人際關系中,并且承擔著重要的家庭任務及家庭角色[2]。護士不僅要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還要面臨眾多心理問題,可能會失去工作前進的目標,對未來表示迷茫,甚至會倍感無助,嚴重的會產生強烈的抑郁和抵抗情緒,責任心降低,對護理工作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必須對護士的心理健康加以重視,提高其心理韌性[3]。心理韌性也被稱為心理彈性,是指人類面對逆境、創傷或壓力時良好的適應過程,也是個體的一種品質和能力[4]。為促進護士群體的身心健康,提高護理質量和安全,加強護士的心理素質,合理安排自身生活與工作的沖突。本研究主要從心理學的正面角度,探討本科室護士心理韌性現狀以及與工作疲潰感、工作-家庭沖突之間的關系及影響因素,為臨床其他科室護理管理者提供參考。
采用方便抽樣法,于2020年7月,選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胸外科72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獲得護士執業證書;②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③臨床一線護士的在崗護士。排除標準:①調查期間在崗但處于孕期或哺乳期的護士;②調查期間不在崗,包括病假或產假;③不愿參加本研究者。
1.2.1 調查問卷
向每位被調查者發放一份問卷,內容均包含一般資料問卷、心理韌性量表、護士工作疲潰感量表和工作-家庭沖突量表。
1.2.1.1 一般資料問卷:內容包括年齡、職稱、護齡、編制、婚姻狀況、每月夜班數。
1.2.1.2 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韌性量表(CD-RISC-c):該量表由美國心理學家Connor和Davidson[5]編制,本研究采用由Yu等[6]翻譯并修訂而成的中文版CD-RISC,該量表信度良好(Cronbach’s α=0.91)。第1個維度“堅韌”共13個條目;第2個維度“自強”由8個條目組成;第3個維度“樂觀”,共4個條目。該量表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心理韌性越好。“幾乎一直這樣”計為4分,“經常這樣”計為3分,“有時這樣”計為2分,“很少這樣”計為1分,“從不這樣”計為0分[7]。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s α=0.87。
1.2.1.3 護士工作疲潰感量表(MBI):該量表外文版由Maslach和Jackson[8]于1986年共同編制而成,是國際上通用的研究護士職業倦怠的量表。本研究采用吳欣娟等[9]修訂的中文版,量表由三個維度22個條目組成,即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個人成就感。情緒衰竭和去個性化2個維度的條目為正向計分,即得分越高,工作疲潰感越嚴重,個人成就感維度得分越低,說明個體個人成就感越低。采用Likert 6級評分法,“沒有”計0分,“”每年中有幾次或更少”計1分,“每月一次”計3分,“每周一次”計4分,“每周幾次”計5分,“每天”計6分。本研究該量表Cronbach’s α=0.80。
1.2.1.4 工作-家庭沖突量表:英文版由Carlson等[10]開發,本研究采用吳欣娟等[9]修訂的中文版,總量表Cronbach α系數為0.85,各分量表Cronbach α系數在0.73~0.85,時間、壓力和行為沖突各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74、0.85和0.76。該量表包含工作-家庭沖突量表和家庭-工作沖突量表兩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有時間沖突、壓力沖突、行為沖突3個維度,每個維度6個條目,其中,前3條表示工作干擾家庭(WIF),后3條表示家庭-工作沖突(FIW),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用數字1~5表示,總分18~90,分數越高,說明工作家庭沖突越嚴重。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s α=0.83。
研究者篩選出符合標準的72名護士并記錄,通過“問卷星”應用程序編輯問卷并發至科室微信群內,設置為“僅填寫問卷一次”,向被調查者詳細介紹調查目的和填寫方法,并且每份問卷開頭附有說明,均采用匿名方式進行調查,要求被調查者認真、如實地填寫問卷,本研究符合標準的72名護士在研究者的督促下均填寫完整,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00%。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及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護士心理韌性、工作疲潰感及工作-家庭沖突之間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護士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分層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72名胸外科護士中均為女性(100.00%),學歷均為本科(100.00%)。其他詳細資料見表1。
護士心理韌性評分為(70.84±13.16)分。護士工作疲潰感量表總均分為(67.24±3.08)分,總體處于中度疲潰感水平。護士工作-家庭沖突量表總分為(62.51±7.42)分,工作家庭沖突得分為(33.23±3.15)分,家庭工作沖突(29.28±4.27)分。各維度及條目具體得分見表2。
表2 護士心理韌性、工作疲潰感及工作-家庭沖突各維度及條目得分(±s) 分

表2 護士心理韌性、工作疲潰感及工作-家庭沖突各維度及條目得分(±s) 分
?
心理韌性與情緒疲潰感維度、工作冷漠感維度呈負相關(P<0.01),與個人成就感維度呈顯著正相關(P<0.001),即心理韌性水平越好,工作疲潰感癥狀就越輕;心理韌性水平越低,職業疲潰感癥狀就嚴重。心理韌性與工作家庭維度、家庭工作維度呈負相關(P<0.01),即心理韌性水平越高,護士工作-家庭沖突越低,使護士能夠更好的兼顧不同的角色。見表3。

表3 護士心理韌性、工作疲潰感及工作-家庭沖突之間的相關分析(n=72)
將護士心理韌性設為因變量,護士一般資料、工作疲潰感和工作-家庭沖突設為自變量,進行分層回歸分析。第一層放入護士一般資料(自變量賦值方式見表4),第二層放入工作疲潰感和工作-家庭沖突。進入回歸方程因子為護齡、每月夜班數、工作疲潰感、工作-家庭沖突。護士心理韌性影響因素的分層逐步多元回歸分析見表5。

表4 護士心理韌性影響因素護士一般資料的自變量賦值方式

表5 護士心理韌性影響因素分層逐步多元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該院胸外科護士心理韌性總得分(70.84±13.16)分,稍低于孫玉珍等[1]報道的(71.67±16.51)分,原因可能為所使用的調查問卷方式、工作強度的不同,導致兩群體心理韌性的水平存在差異。該科護士心理韌性總分與堅韌維度處于中等水平,自強維度與樂觀維度處于中下等水平,說明該科護士在面對應激事件與挑戰時能夠表現出堅強不屈和良好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有較好的承受力和寬容度。自強維度水平處于中下等,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為胸外科患者頻繁的病情變化,護士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更是順其自然地將這種臨床經驗轉化為一種職業本能。護士時刻提高警惕,長久以來,易出現神經衰弱。胸外科為專業性較強的科室,對其專業技能水平要求也較高,應急突發事件多,工作量大,使護士身心交瘁[11]等因素有關。樂觀維度水平較低,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為護士不滿意自身報酬,導致工作失去大部分動力,目前雖提倡同工同酬,但不同編制護士在工資、獎金分配等福利待遇上還存在較大差距,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只有在滿足生存和安全的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基本需求的滿足直接與工資福利相關[12]。因此,護理管理者應做好解釋工作,加強和提高護士的抗壓和自我掌控能力,控制各種應激源,加強心理健康,不斷尋找工作熱情與生活樂趣,養成良好的心理韌性。
本研究中胸外科護士工作疲潰感總得分(67.24±3.08)分,總體處于中度疲潰感水平,低于趙海珠等[13]報道的(88.3±7.3)分,究其原因,本研究樣本量較局限,但胸外科急危重癥患者較多,患者的治療和護理操作繁瑣,使該科護士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長此以往,其工作疲潰感程度會不斷加重。在本次調查72名護士中,50.00%的護士每月夜班數>10個,且工作中一直保持高度緊張狀態,時刻擔心工作上會出差錯事故,頻繁的熬夜使護士在身體心理方面長期處于高壓力狀態,易出現神經衰弱,此現象與趙海珠等[13]報道其他臨床科室結果一致。另外,護士一直處于超負荷的工作狀態,承擔著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易出現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如: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對患者疏遠、冷漠、有離職的意愿等[2]。
工作家庭沖突是指工作與家庭角色不能相容,個體應付其中一方時,就無暇顧及另外一方[14]。本研究結果顯示該科護士工作-家庭沖突量表總分為(62.51±7.42)分;工作家庭沖突得分為(33.23±3.15)分,家庭工作沖突(29.28±4.27)分。高于郭誼楠等[15]、張國文等[16]報道的其他臨床科室的總分。工作-家庭壓力維度高于其他維度,究其原因:胸外科護士工作繁忙、勞累、情緒低落等因素,常常沒有精力再繼續參加家庭活動或強行參加家庭活動導致身心俱疲。因此,該科護士的工作家庭沖突程度較高,護理工作者應當了解護士的個體狀況,人性化的、合理的排班。
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韌性與工作疲潰感、工作-家庭沖突存在相關性,與孫玉珍等[2]報道的其他臨床科室和祁玉龍等[17]報道的其他領域的結果一致。護理管理者應加強從護士自身心理方面鍛煉其角色轉換及適應變化的能力,減少工作和家庭角色產生的矛盾,在培養護士業務水平的同時,使護士能合理安排自身工作與生活的時間,這需要護理管理者和護士之間共同。
該科室護士心理韌性維度得分從低到高依次是:樂觀、自強、堅韌,與孫玉珍等[2]報道的自強、樂觀、堅韌的結果有差異。本研究發現,護齡是影響心理韌性的相關因素之一,與江美娥[18]的研究報道一致,年齡偏大(>51歲)、工作年限超過10年的護士其心理韌性水平較年輕護士高。當護士發生工作疲潰后,可導致生理耗竭,才智枯竭,護理不良事件、家庭婚姻沖突的發生等。國外護理研究結果表明,心理韌性水平低的護士較易出現心理負擔,而心理韌性水平較高的護士不會被高壓力工作環境所影響,不易產生職業倦怠[19]。
綜上所述,心理韌性水平高的護士其工作態度和工作積極性均高于心理韌性水平低的護士。所以,護理管理者應重視此問題,提高護士心理韌性水平,讓護士更好地應對工作壓力和兼顧工作家庭間的角色轉換,減輕心理負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調節自身情緒,積極面對沖突,以組織支持,獎懲制度、人性化支持等方式提高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個體化了解護士的生活情況,合理排班,從而降低護士的工作疲潰感和工作-家庭沖突。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