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針對大班幼兒的教育中,勞動習慣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也是提高其自理能力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在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過程中,幼兒還能夠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這對其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了培養大班幼兒勞動習慣的主要路徑,希望能為其他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大班幼兒;勞動習慣;路徑
作者簡介:顧承言(2000—),男,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濱海幼兒園。
幼兒年齡較小,正處于身心發育以及認知世界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其成長有著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大班幼兒,該階段的幼兒一般在6歲左右,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責任觀念與獨立觀念,和其他階段的幼兒相比,大班幼兒對于事物的理解更為深入。在對大班幼兒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應當通過多種不同形式的活動來對其進行勞動意識的培養,讓幼兒通過參加活動體驗到勞動的快樂,養成良好的習慣。勞動是光榮、美麗的,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在幼兒園教學中,勞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有一部分幼兒存在對勞動缺乏興趣、有不良生活習慣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家中受到過度保護,缺少鍛煉的機會。針對這些問題,幼兒園以及教師需要深入地了解幼兒的實際發展特點,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教育,幫助幼兒通過參與各種活動,逐漸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為幼兒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開展勞動教育
(一)通過值日安排,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勞動,勞動是構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的實際生活中滲透勞動教育,持續對其價值觀進行塑造,能夠讓其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因此,教師需要在幼兒的生活中合理地開展勞動教育,讓幼兒正確地理解勞動。教師可以在教室墻壁上張貼班級值日表,以此來創設良好的勞動環境,通過安排值日生的方式明確幼兒的勞動責任,并幫助其形成勞動意識。教師可以在每個小組內選擇一名幼兒,讓這名幼兒當勞動組長,負責安排值日生。值日生需要負責班級內一整天的集體勞動項目,包括整理桌面及玩具、打掃區域衛生、分發餐具、收拾餐桌等。在幼兒勞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如果發現幼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應當及時予以幫助;如果幼兒的勞動項目做得較好,則應當及時予以鼓勵。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幼兒的勞動積極性會顯著提升,幼兒能夠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二)向幼兒傳授勞動技巧,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
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幼兒的年齡特征、身心發育特征和幼兒的實際需求為基礎,才能夠實現勞動教育活動的育人價值。大班幼兒的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需要教師對他們開展勞動教育的呢?教師可以直接讓幼兒回答這個問題,引導幼兒互相討論和交流,最終得出結論,即勞動教育的內容與整理教室內的圖書或玩具、飯后收拾餐桌、打掃教室衛生、倒垃圾和穿針引線等行為有關。這些都是幼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其中有些活動相對簡單,幼兒只需要進行互動交流就能夠掌握相應的技巧,如收拾餐桌。也有一些活動難度較大,如怎樣正確地掃地。對于掃地技巧的傳授,教師應當組織開展集體教學,幫助幼兒掌握該技巧。教師可以先帶領幼兒認識各種類型的掃把,并了解每種掃把的用途,及其適合打掃的區域,之后再教授幼兒正確的掃地技巧,告訴幼兒如何正確拿掃把,在掃地時要保持同一方向,并且在整個過程中身體不能過于僵硬;如果掃地時遇到了障礙物,要注意將其挪開,以保證把相應的區域打掃干凈。還有一些勞動技巧幼兒很難在短時間內學會,如穿針引線。針對穿針引線技巧的教學,教師則可以選擇借助相關區域,通過長時間的教育幫助幼兒進行學習和理解。教師要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讓幼兒明白穿針的整個流程,明確其步驟。教師可以在區域內投放一些針孔較大的針和質地較硬的線,指導幼兒先將線的一端弄尖,再將線對準針孔,慢慢地將線穿過針孔后,再將線頭打結。在幼兒熟練掌握了穿針和打結的方法以后,教師可以發給幼兒麻布等材料,帶領幼兒學習刺繡的技巧,通過層層遞進的教育,讓幼兒學會勞動,養成習慣。除此之外,由于幼兒大都有著愛玩的天性,因此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游戲或者比賽的形式來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幫助幼兒掌握相關的勞動技巧,并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例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疊被子比賽、掃地比賽等,引導幼兒積極地參與到勞動中,持續鞏固幼兒的勞動技能,實現勞動教育的目標。
二、根據幼兒的特點開展勞動教育
在幼兒逐漸掌握勞動的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師還需要為他們創設施展勞動技能的條件,并讓他們運用勞動方法和技巧去實踐,從而讓這些勞動技能成為幼兒綜合能力的一部分。例如,在實際的幼兒園生活中,部分幼兒整理收納的能力相對較差,他們在用完某些物品之后,往往不會將其放回原位,而是亂放亂扔。具體來說,有的幼兒從自己家里帶來雨傘、汗巾等物品,到教室后將它們隨處亂放,等到了放學時就找不到了;有的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也不能很好地對材料進行分類和整理。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這部分幼兒缺乏技能練習的機會,他們雖然學習了相關技能,卻沒有靈活地應用。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需要在幼兒的實際生活中,循序漸進地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幫助幼兒養成勞動習慣,讓幼兒學會將勞動方法和技巧真正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大班幼兒的身心發育比其他階段的幼兒更為成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理解能力也更強,可以較快地掌握相關的勞動技巧。因此,教師應當為幼兒創造勞動的機會,鼓勵幼兒自己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1]。例如,冬天的時候,在幼兒到了教室后,教師可以指導幼兒自己將厚外套用衣架掛好,并將其整理平整,放置到衣柜中。又如,在幼兒用餐的過程中,對于喝水的杯子、餐后的碗筷等,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清洗,完成清洗以后再交給工作人員消毒。再如,在幼兒午睡起床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自己的被子疊好,并將其擺放整齊。這樣可以讓幼兒有充足的機會去實踐自己所學的勞動技能,不斷地培養勞動習慣和勞動意識。上述事情雖然簡單,但也是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中一定要學會做的事情。教師鼓勵和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實踐,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關注他們能否完美地完成任務,而是給予他們實踐的機會,并且讓他們在持續的實踐中,鞏固自身的勞動技能,進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為后續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
三、通過區域活動開展勞動教育
(一)通過教師帶頭,激發幼兒勞動的興趣
要想幫助幼兒更好地投入勞動中,教師需要建立具有生活特色的勞動區域,以此營造和構建良好的勞動氛圍和環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通過自身的影響去帶動幼兒積極參與勞動,并讓幼兒主動地模仿教師的勞動行為,學習勞動技巧,養成勞動習慣,最終收獲勞動成果[2]。例如,教師組織開展了“小小菜園”區域活動。在開展活動之前,教師應當提前做好區域的布置工作,以此讓幼兒在實踐過程中有強烈的代入感,調動幼兒勞動的積極性。在活動之初,幼兒們有著極強的好奇心,此時,教師示范如何使用工具種植蔬菜。幼兒觀察到教師的行動以后,會進行思考,紛紛加入勞動中。教師不僅需要做好引導者的工作,還需要在幼兒實踐的過程中給予其合理的指導,幫助其掌握正確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何挖土、播種、澆水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安排好“小小菜園”活動的后續勞動內容,在值日活動中增加為菜園的蔬菜澆水施肥的任務,以確保勞動教育有始有終,并且讓所有幼兒都能夠在區域活動中感受到勞動的樂趣。
(二)開展多種區域活動,發揮勞動教育的價值
區域活動具有自由、自主的特點,是幼兒十分喜歡的活動項目之一。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將勞動教育與區域活動有機融合,將勞動教育游戲化。例如,在小廚房區域,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制作水果拼盤、榨果汁、做甜點等;在勞動區域,可以指導幼兒縫制圍巾、汗巾和刺繡等;在種植區域,除了種植蔬菜,還可以預留出一塊區域給幼兒自行種植一些觀賞植物。在這樣的區域活動中,教師給予幼兒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幼兒自由地選擇勞動項目,有利于提升幼兒在開展勞動時的積極性,激發幼兒勞動的興趣,幫助幼兒養成勞動的習慣。
(三)鼓勵幼兒互相合作,創設良好的勞動氛圍
在勞動實踐中,教師應當鼓勵幼兒和其他伙伴積極地進行溝通和交流,通過合作的方式開展勞動活動。以“小小菜園”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讓幼兒自行分工合作,明確哪些幼兒負責挖土,哪些幼兒負責播種,哪些幼兒負責施肥,等等。在互相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幼兒的勞動興趣會更高,在提升勞動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團隊合作能力。在實際的活動中,幼兒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問題,此時教師需要給予他們自主思考和討論的機會,讓其學會合作勞動。例如,在種植黃瓜的活動中,幼兒可能會遇到包括如何區分瓜苗、如何正確地施肥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幼兒會自主展開討論和交流,通過探索和研究的方式去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法,教師此時只需要在一旁進行引導,幫助其找到正確的方法即可。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勞動,幼兒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彼此,認識到彼此之間的依存關系,增進彼此的友誼,培養自身的交際能力。就算是性格內向的幼兒,在勞動的過程中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大膽且積極地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等到黃瓜成熟的時候,幼兒會十分迫切地想要收獲,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但是黃瓜的數量有限,對此,幼兒就會互相討論分配方法,進而找到最為公平的“將黃瓜平均切成若干塊”的方法,讓所有人都能一起品嘗。在這樣的環境下,幼兒的勞動意識得到了培養,合作意識、分享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四、組織主題活動開展勞動教育
(一)組織教育主題活動,樹立幼兒的勞動觀念
勞動教育并不是單一的技術性教育,而是融合了道德、情感的綜合性教育。要想養成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幼兒正確的勞動觀念,教師需要將勞動教育視作幼兒園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并且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特點,開展相關的勞動教育主題活動。例如,在幼兒園的午餐時間,部分幼兒不喜歡吃青菜,甚至會趁教師不注意偷偷把青菜倒掉,造成了浪費。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開展主題為“粒粒皆辛苦”的勞動教育活動,在活動中組織幼兒觀看農民種植蔬菜的視頻,并分享蔬菜種植的相關知識,然后通過知識競賽的形式來調動幼兒的參與性,讓幼兒理解和感受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學會尊重農民的勞動成果。
(二)組織節日主題活動,養成幼兒勞動的習慣
教師可以通過節日主題活動來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節日來臨之際是開展勞動教育的良好時機。將勞動教育和節日活動相結合,能夠讓幼兒通過節日的情感屬性,感受到勞動的魅力。例如,在重陽節,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去老年公寓,幫助老人進行勞動,包括打掃房間、清洗碗筷等;也可以鼓勵幼兒回家以后,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制作水果拼盤等,幫助幼兒學會關心長輩,養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又如,在端午節、冬至等節日,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包粽子、包餃子等。在這樣的主題活動中,幼兒不僅可以掌握勞動技巧,感受到勞動的樂趣,還可以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培養愛國精神。再如,寒假期間,教師可以為幼兒布置與家人一同開展大掃除的任務,聯合家長對幼兒的勞動習慣進行培養。因此,開展節日主題活動對于勞動教育有著重要意義,在濃厚的節日氛圍下,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會提升,并在勞動中學會感恩,將勞動成果分享給他人,這對于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寶貝廚藝”主題活動,邀請家長到幼兒園,讓幼兒為家長制作午餐,讓家長直觀地感受到自己孩子的成長,并通過親子活動的方式,讓幼兒體會家長的辛勞,加深家長對幼兒的了解,并獲得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支持。在聯合家長開展的活動中,幼兒勞動的積極性會更高,家長的指導和幫助也會成為幼兒勞動技能提高的關鍵。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幼兒園大班幼兒開展勞動教育,應當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教師需要了解幼兒的實際需求和身心發育特征,通過不同類型的教育方式,幫助幼兒掌握勞動方法和技巧,并為其提供勞動實踐的機會,讓其不斷鞏固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
【參考文獻】
[1]盛晶晶.家園合作促進大班幼兒勞動體驗的行動研究[J].文存閱刊,2021(28):136.
[2]凌芬娥.我勞動,我快樂:大班幼兒勞動習慣培養點滴[J].當代學前教育,2008(0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