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絮

關鍵詞:生態;工業園;景觀設計
工業園區是19世紀末一些發達國家工業化發展的產物。相比城市商業區、居住區來講,工業園區土地面積較大(一般在40hm2以上),同時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主要由行政辦公區、生活娛樂區和工業生產區組成,是一個復合多元的生產生活區域。
隨著全球經濟高速發展,作為經濟促進的主要手段,各國迅速引入工業園區生產模式。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帶來經濟的突飛猛進,但是因其產生的環境問題同樣不能小覷。如何達成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共同發展成為生態工業園區景觀設計的重點。
一、生態工業園區景觀設計概念、研究目的及設計意義
隨著城市工業產業化的發展,工業園區逐漸成為都市計劃的重點規劃部分。在規劃設計階段,傳統工業園區只是單純的對公共道路、廠房建筑、停車場等一般工業設施進行規劃設計。從經營者利益最大化角度出發,往往以最少的成本進行土地開發和建造基礎設施。在以商業利益作為主要目的時卻忽略了對工業園景觀環境的重視。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環境要求也愈來愈高。伴隨全球環境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生態工業園區作為第三代工業園區建設模式,繼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后被提出。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清潔生產要求、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園區[1],一經提出,很快被人們所認可。
生態工業園區景觀設計旨在運用環境心理學原理、景觀生態學原理、人體工程學原理和美學原理等相關理論的綜合知識,通過研究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景觀空間與生態系統演變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對有關的景觀要素進行優化組合,科學理性分析土地及室內外一切活動空間設計最適宜的景觀空間,使人們的生產生活更加舒適健康。科學合理的景觀設計可以有效緩解工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在保障技術生產的同時帶給人以藝術美感的熏陶,無形中提升企業氣質,帶來潛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故生態工業園景觀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并逐漸趨向系統化發展。
景觀設計的最高境界即古人所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天時地利人和”是萬事萬物的平衡法則,環保生態的設計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景觀所創造的視覺和心理感受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所謂思想引導行動,一個優美清潔、舒適文明、個性生態的生產生活環境正是我們景觀設計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
生態工業園區景觀設計要求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現有景觀要素,如河水、山林、湖泊等等,在保護現有環境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創造新的景觀空間環境,即“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相結合,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生產景觀體系。
工業生產帶來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但是其資源能量消耗成倍增長,工業園區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通過合理的景觀設計優化園區功能布局,使組織結構清晰合理,景觀環境和諧優美,設計建造出一個健康、安全、舒適、環保,具有長久發展潛力的景觀生態良性循環以及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的空間環境。
從20世紀開始,生態綠色消費漸漸進入人們的生活概念之中,隨著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生態綠色”一詞迅速成為各類企業形象包裝的關鍵詞之一。產品的企業形象價值占市場比率越來越大,消費者對產品的選擇不再以質量價值作為唯一條件。生態工業園景觀設計是企業提升形象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一個好的工業園景觀設計能夠給企業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打造獨特的企業氣質,更易受到公眾和消費者的青睞。
環境心理學中強調“當景觀環境中的形體、色彩、質感所表達的情感符合人們的情緒,通過環境舒適的刺激,從而使人產生相應的行為”。所以合理科學舒適的環境能夠影響人們的行為并能幫助產生積極的情緒。有相當一部分勞動者長期生活工作在工業園區中,他們是工業園的直接生產者,其生產效率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所以生態工業園的景觀作為一種社會文化,首先要體現企業文化,其次能夠刺激勞動者生產生活,能夠調節勞動者情緒,減少疲勞、激發激情,只有這樣,勞動者在生產、工作、生活方面才會有安全、舒適、方便之感。優秀的工業園景觀設計,可以給人以美好的視覺享受,有效提供集散與短暫停留、公共欣賞與休息、聚會與活動的場地。相關研究發現:在環境優美和諧的空間中工作,勞動者可提高15%的生產率,這直接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創造了經濟效益。科學的生態工業園景觀設計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生產噪音,減少對空氣的污染,降低對人們健康和安全的風險,同時提高公眾的自然環境和保護意識,具有社會意義。
二、生態工業園區景觀設計準則
(一)整體設計、優化組合性原則
生態工業園區景觀設計應從整體出發,將各景觀要素優化組合,創造一個完整的工業生態景觀體系。景觀設計要保障工業生產的基礎功能,還要滿足園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時滿足審美要求,使景觀具有連續性,建筑與環境相協調,以達到社會、經濟、自然和諧發展的整體性。
(二)以人為本原則
人類所有的活動究其根本都是為了“人”的可持續平衡發展,景觀設計的重點也是在滿足人的日常生活功能需求外,給人以美的視覺感受,以達到人們生理與心理的滿足。生態工業園區景觀設計特別要注意景觀面積的把握。一些景觀設計過于強調視覺效果,設計大量草坪與魔紋花壇,卻禁止踩踏進入,這些景觀讓人望而卻步,給人以距離感,不適宜大面積應用于工業園區內。園區內景觀應該為人服務,以中小面積尺度較為適宜,易給人親近舒適之感,人們在園區工作才會產生家的歸屬感。
(三)因地制宜原則
目前,世界上被記錄的植物大約有35萬多種,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長特性。作為城市景觀性植物,人們偏愛選擇有降噪、吸塵、凈化等功能的植物,特別是工業園區的景觀植物,除了通過圖案式設計使植物展示個體與群體間的形式美之外,還要滿足工業園區特殊的環境需求。工業園區生產產生的主要負面影響就是該區域的環境污染問題,如果通過特別選擇種植一些可以凈化空氣、降解有毒物質的抗污染植物,那么就可以科學有效地緩解該區域的環境問題。因地制宜選擇植物品種,讓植物更好地發揮其特殊的生態功能,改善該區域的環境效益,做到適地種樹。同時還要特別選擇那些易生長、耐修剪、生命力強的植物,以減少人力物力在景觀設計后期的開支,達到“經濟”和“生態”的平衡發展。
(四)科學與藝術統一性原則
生態工業園區景觀設計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結合,選擇的植物既要與當地生態環境相適應,又要具有審美價值。通過研究植物的生態習性,外形特點,色彩氣味等等,設計植栽計劃。還要考慮各種植物與建筑物、構筑物、地下管線的最小間距,不能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
俄國歷史文化派心理學家維戈斯基曾說過:“天才的指揮和平庸的指揮在演奏同一部音樂作品時的區別,天才的畫家與忠實的臨摹者之間的區別全在于藝術這些無限小的要素,即形式的要素。藝術開始于這‘一點點開始的地方,即藝術開始于形勢開始的地方。”[2]工業園區景觀設計主要旨在解決各景觀要素在色彩、線條、聲音、光線、造型、布局等形式的組合結構,克服它們的物質性,組合成具有對比的效果,和諧的、深度的整體景觀。
由于植物不斷生長,四季更替,要能夠預先控制景觀的變化可能,所以景觀設計要注意其連續性,即時間上的長久性,既要滿足初期的景觀視覺審美感受,又要能隨著時間的變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景觀特點,實現“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由于每個企業有自身文化特點,要根據企業氣質及周邊環境量身設計具有獨特魅力的工業園區,要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也要有自己的設計巧思,既愉悅了大眾,又凸顯了個性,這就是景觀設計的藝術性。
三、生態工業園區景觀設計內容
(一)邊界生態工業園區的景觀邊界對園區
生態異質性具有重要意義。園區的景觀邊界不僅是分隔園區內外的邊界線,也是園區內產生不同區域的基礎。園區景觀邊界按性質主要可分為“虛界”和“實界”。其中“虛界”顧名思義,邊界相鄰區域過渡較為模糊,人們可穿越,此類邊界導向性較弱,但更易使人產生親近感。例如各級道路、草坪、柱廊等等。“實界”主要有圍墻、欄桿、密實的綠籬等等,與“虛界”特性相反,“實界”導向性強,具有不可穿越性,分割區域作用較為明顯。
由于園區景觀邊界由不同類型的景觀要素構成,其產生的功能也多種多樣,主要功能有:(1)劃分區域作用。運用景觀設計常用手法,利用地形、植栽、水體等景觀要素分割不同功能區域,使各區域間相互分離又相互聯系,主要表現在工業園區的空間異質性;(2)物資交換通道。利用喬灌木等不同高度植物群組設計邊界,由于多重空間的層次關系,空氣、能量、養分可流通交換,互惠互利;(3)生態作用。由于邊界自身特有的結構空間環境成為物種聚集棲息區域;(4)隔離降噪作用。一些組團式的喬灌木邊界具有較強的過濾降噪作用,并能阻隔視線,減少外部環境對園區內部生產所產生的干擾。室內工作人員也能透過門窗直接望見綠色,間接把自然引入建筑,使建筑與自然環境互融;(5)工業園區對外形象的第一體現。進入工業園區,首先要通過景觀邊界,所以景觀邊界是園區的“首張名片”,做好這張“名片”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提升投資者的觀感。
(二)基線
基線是工業園區中廠房、辦公樓、宿舍、食堂等各公共建筑與園區內其他景觀元素之間的過渡帶,特指建筑基礎與建筑環境的交接帶,又叫基礎種植,但又不僅限于種植。
(三)入口
工業園區的主入口是區別園區“內部”與“外部”的標志,因此它具有一定標識性,所以其設計應簡潔、大方、可識別性強,不能過于張揚復雜。入口設計除了強調其可識別性,還要保障其功能性。工業園區一些特殊生產,需要超大型貨車通車運行,所以入口距離要保障園區正常生產運作。
一個好的入口設計能夠提升企業氣質,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并能使企業員工產生歸屬感,增加企業凝聚力。所以企業的入口應個性明了,能彰顯企業文化特征。
(四)建筑
建筑實則是“ 滿足視覺需求升級的景觀產物”[3]。工業園區的建筑要滿足人們不同功能需求,類型按其功能分主要為三類:(1)行政類建筑。如辦公樓、企業博物館等。主要是企業發展決策之地,其設計形象應大氣簡潔,有舒服安靜之感,不能設計過于繁雜的空間,讓人在其中工作易緊張。(2)生活類建筑。主要為員工宿舍、員工餐廳、活動中心等,部分企業還需設計高級會所、星級酒店等。此類建筑應把握舒適和諧之感,注重其生活安全功能性,并單獨設計人流空間,避開行政區人流。生活類建筑旁還要建設一些配套設施,如體育活動場所、一定的室外空地面積,作為緊急集散用地。(3)生產類建筑。此類建筑占工業園區建筑面積最大,主要是要滿足各企業生產功能空間,即產房和倉庫。
(五)植栽
工業園區綠化具有特殊性,生產過程與環境的合理性是工業園正常運作的基礎與保障,所以綠化也要有所選擇。植栽計劃要兼具防火防爆、隔音降噪、過濾有毒氣體等功能,如懸鈴木、夾竹桃、銀杏、榆樹、廣玉蘭、白蠟等都具有強抗污染性,是工業園區常用植物種類。同時植栽設計還要具有美化園區環境、調節局部微氣候的作用。
由于園區綠地面積有限,所以讓有限的綠化面積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是十分重要的,要盡量選擇喬灌草(地被)組合種植。這種種植方法是單一草坪所產生生態效益的4-6倍,組合種植的視覺層次感強,產生的空間感更為豐富多變。組合種植的類型主要有3種,分別為:(1)自然主義種植。特點是小范圍內種植各種形態的植物,并通過時間變化逐漸形成統一形態,具有變化性和趣味性;(2)混合種植。特點是保持全年連續性,喬灌木可融合大中型園區建筑,焦點植物可吸引人們對園區的注意力,常年開花植物可增加園區整體色彩感,提升整體設計美化程度;(3)別墅式種植。特點是植物色彩對比性強,用大面積族群形式產生的紋理創造出自然感,局部種植可提升園區氣質,給人以英式、華麗、浪漫之感,較適用于生活區種植。
一塊科學合理的綠地,面積越大其發揮的生態調節作用就越大。據規劃設計標準統計,一般工業類企業廠區綠地面積與廠區總面積比率為0.26,重工業類企業為0.2,化學工業類企業為0.2-0.26,輕工業,紡織工業類企業為0.4-0.6,精密儀器工業類企業為0.6。
(六)山水
山水設計往往是景觀設計中的點睛之筆,在工業園景觀設計中尤為重要。在中國風水學中,“山水”是調節“陰陽”平衡的關鍵。從古至今,建筑的選址如果能夠“依山傍水”,那么從地理學上來講,它必定是最佳選擇。工業園區現有的自然山水景觀往往十分有限,所以在設計上要盡可能彌補這一點,可利用假山進行人工造景。單從視覺感受上來講,好的山水景觀也是能夠陶冶情操,調節工作情緒的。
(七)道路
參照規范,規劃道路用地面積占園區總建設用地面積的8%-17%最為合適,此比例既不會造成園區土地的浪費,又不會限制其發展。與一般城市道路設計相比,工業園區道路系統層次感更強,各級道路在設計中要實現效益最大化,保障工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四、生態工業園區景觀設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運用
19 72年6月,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大會通過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人類環境宣言》,從此引起了全球范圍內人們對環境問題的反思。1992年6月,巴西里約熱內盧會議正式提出“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標志著全球環境“可持續發展”時代的到來。經濟與環境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生態工業園區景觀設計中也表現了這一理念。
(一)提高園區民眾參與性
“以人為本”是景觀設計的原則,所以工業園區景觀設計要充分滿足園區工作人員的生產生活、娛樂交流等需求,設計建設安全完善的基礎設施,促進員工參與交流,增強員工集體凝聚力,營造安全和諧的生產生活氛圍,從而促進園區持續發展。
(二)保護現有自然資源
工業園區自然資源極其寶貴,它是天然的生態平衡要素,本土植物能夠體現地域特點,維護當地生物多樣性,保持園區環境生態平衡,需要特別保護。
(三)提高能源利用率
利用地形、水體、植物綜合設計一個生態園區景觀空間,保障能源物質的循環利用,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如多設計軟景,可減少太陽輻射對地面影響產生的熱島效應,組織好建筑室內外空間布局,創造良好的自然通風條件,提高自然風能源的利用率,減少空調、排風扇等使用產生電能的消耗。
五、結語
“景觀”是人們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反映之一,是人們的愛與恨、夢想與欲望在大地上的投影。景觀設計便是完成人們夢想的途徑,它是一種具有時間性質和空間性質的創造活動。
工業園區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何處理好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問題是我們仍在研究學習的課題,生態工業園區景觀設計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它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綜合學科,融合了環境心理學、社會行為學、地理學、生態建筑學等眾多學科理論。作為一種高標準高要求的景觀設計,它需要系統的分析、科學的布局以解決工業園區現有以及將來可能發生的環境生態問題,同時要充分考慮人們心理與景觀空間的微妙關系,從視覺美感上升到思想境界,充分表達“天人合一”“人景交融”“以人為本”的原則,讓園區人員充分感受景觀所帶來的企業歸屬感,從而提高企業向心力,真正做到景觀設計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
各工業園因經濟條件、地理條件、人文條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發展路徑及目標,這就要求我們針對不同問題采用靈活多變的設計手法,以適應各種工業生產園區的需要,使工業園景觀環境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