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鵬,王玉華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高速鐵路技術正在不斷的發展,鐵路隧道的世界記錄也不斷被更新。高速鐵路隧道建設不僅對我國的鐵路事業發展能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對經濟和社會整體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性意義。鐵路隧道建設大發展對相關專業技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數量和質量要求,對隧道施工及維護人員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應變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從鐵路行業職業教育的前景出發,培養更多高素質鐵路隧道施工專業技能型人才對當下的社會發展來說,已是越來越不可忽視的問題。
本文以“隧道施工與維護”課程作為培養鐵道工程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研究主體,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等融入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細節,發揮專業課在課程思政方面的獨特優勢,助力學生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隧道人。
2.1.1 工匠精神的認識
張坤晶[1]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李宏偉[2]從哲學的角度出發,指出“造物”的精神追求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徐耀強[3]提出工匠精神是一種體現了職業道德、能力和品質的職業精神。不同的學者觀點不盡相同,但都表明了卓越嚴謹、精益求精和專注認真是工匠精神的內在要求。
2.1.2 工匠精神的缺失
工匠精神的重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工匠精神的缺失。李云飛[4]從觀念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和個體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工匠精神缺失的緣由。徐紅勤[5]認為,當下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為“尚不足以培養和塑造于發展所需相適應的工匠精神”。張博[6]指出,當今企業追求爆發式收益,而忽略了應該通過時間的積累去打磨作品形成品牌、提高品質,乃至傳承精神。
2.1.3 工匠精神的培養路徑
關于工匠精神的有效培養,陳金燦[7]提出了從制度建立到習慣培養再到精神層面的建設路徑,依靠制度去完善并內化工匠精神。熊蕾[8]結合高職教育實際,認為加強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培育要從構建立體式課程體系、創設情境式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滲透式校園文化體系、完善外化式制度體系等方面構建“四位一體”的職業素養培育機制。
2.2.1 國外工匠精神研究現狀
在The Tinkerers:The Amateurs,DIYers,and Inventors一書中,亞力克認為工匠精神存在于手藝人和使用現代工藝和器具且具備創新精神并有能力解決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發現者和發明家[9]。學者Hill[10]認為,對于員工的工作來說,職業精神是一種過程性的文化規則,員工應當對從事的工作高度負責,體現工作的責任意識。Myers[11]提出職業精神是員工個體在工作中存在的層次的尺度。
2.2.2 國外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現狀
Dybowski[12]提出德國的雙元制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式下的學生,有很強的企業崗位技術適應性,為德國經濟的崛起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Polach[13把英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命名為“三明治”模式,該模式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反復映證,這種方式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機會,同時掌握了工作技能。
教師改革:構建“功能整合、結構合理、任務明確”的結構化師資團隊。關注專業發展前沿,參加專業提升培訓,夯實專業理論基礎;組建專業研究團隊,積極參與教材、在線開放課程和教學資源庫建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細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果。
教材改革:深挖思政元素,以“隧道施工與維護”課程為載體,對課程標準、教學設計、資源等進行全面整合,探索先進專業技術,研究典型工程案例,搜集熱點新聞,發揮好專業課的思想引領作用。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等融入教材改革中。
教法改革:創新“三切入兩載體”教學模式:從典型超級工程、施工現場問題和經典施工方法切入,以信息化手段和先進的教學方法為載體。融合信息化和虛擬仿真等手段打造新型教學平臺,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德能兼備的工程技術人才。引入上海鐵路局現場實際案例,促進產教融合,推行全流程評價體系。
以體煉人,落實體育固本行動:鐵道工程專業對學生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團隊嚴格執行學生體能綜合測評標準,在橋隧課程實訓中,通過設置技能競賽,鍛煉學生體質,對接崗位需求,達到企業的體能綜合素質考核指標。
以美化人,助力提高審美素養:美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教學過程以我國典型的橋隧超級工程為例,如港珠澳大橋、滬通大橋等,制作系列精品微課,激發學生對我國橋隧施工技術的認同,對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以勞育人,樹立學生勞動觀念:在教學中加強實訓,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隊合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以及個人職業素養。培養學生成為熱愛施工、奉獻施工的新時代鐵路人。
本研究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著手,將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目標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
①充分探索先進的專業技術、大國工匠人物,挖掘思政元素。“隧道施工與維護”課程是在無數學術專家的研究之上,結合了能工巧匠的經驗才應運而生的一門鐵路類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認真研究專業技術,例如盾構法、掘進機法、沉管法等,以及大國工匠人物,例如林鳴、管延安、陳忠祥等,發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來引導并教育學生,樹立專業自信。
②深入研究典型工程案例,挖掘思政元素。近年來,我國先后修建了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南京長江隧道、揚子江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等超級隧道工程。教學團隊深入研究我國在隧道施工方面的典型工程案例,對學生進行“主角”意識教育,增強其參與感,引導學生對國家隧道發展的認同、對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激發其社會責任感。
③搜集利用熱點時事新聞,挖掘思政元素。教學團隊充分搜集隧道施工方面的時事熱點新聞,抓住學生的眼球,例如課堂引入揚子江隧道、草海隧道漏水滲水等事故案例,告誡學生隧道施工安全無小事,培養學生未來職業的責任感,將安全意識滲透進每一個教學環節。
④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挖掘思政元素。由于隧道的施工環境多變,施工工藝復雜,更適合運用多種信息化手段來呈現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隧道施工虛擬仿真平臺、微課、動畫、思維導圖APP等教學資源,采用線上線下、實戰演練的混合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明原理、知步驟、懂評價。教師混合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建立起知識與具體工作任務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們對于課程的積極性和自主意識。
⑤充分利用教學活動組織形式,挖掘思政元素。實際教學過程中設置“施工方案論證會”環節,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各組成員分別轉換角色,對不同項目進行案例分析及方案設計,各組進行組間答辯,將各組完成的內容上傳至網絡課程平臺,并進行組間評價,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增強集體榮譽感與團隊協作的能力,為未來的崗位工作打好專業技能以外的堅實基礎。
⑥加強自身學習,將課程思政也一并融入教師的職業發展規劃。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專業課教學的橋梁,增強教師自身對思政元素的辨別和挖掘能力,做到熟能生巧、舉一反三,才能將思政元素恰如其分地鑲嵌到每一個專業知識點的講授過程,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雙贏”。這對教師的育人能力和育人意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為當代合格的人民教師,不僅要增強自身的專業能力,也要結合時代需求,將課程思政納入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
本改革自實施以來,學生課堂參與度明顯上升,期末綜合考試優秀率提高了30%以上,“隧道施工與維護”課程在學生測評和教師互評中優良率為100%,現已搭建出具有思政特色的“隧道施工與維護”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多名學生在2021年全國交通運輸職業教育道路與橋梁施工技術應用技能大賽中榮獲高職組個人二等獎和三等獎若干。畢業生在入職企業一年內中級橋隧工考核通過率高達95%以上,畢業生回訪調查數據顯示,在城市軌道交通集團、相關施工企業和各大鐵路局,我院的畢業生在鐵路隧道工程技術方面不僅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也有很強的實際工作能力,更會做到主動鉆研,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理論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
當代高職教育要求我們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準確理解和把握隧道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統籌規劃“隧道施工與維護”優質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明確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的切入點,科學設計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路徑,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將知識傳遞、能力提升和品質培養進行有效的結合,使本課程在思政建設中定位清晰、特色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