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玉棟(上海大學)
創業作為大學生畢業之后的一種發展途徑,得到了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然而當今社會,大學生自主創業還面臨的許多困境。如何破解發展難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使社會上的優質大學生資源轉化為優質創業資源,是我們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議題。
本文著重討論在創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企業家精神,究竟是具備何種特征的企業家精神,才能有更高的概率帶領一個企業走向成功。
在探討是什么讓一名企業家變得更成功之前,我們首先要界定什么是企業家。早期的對企業家的定義之一源于Cantillon,他在1755年將企業家定義為從事交換活動的人,企業家在交換的過程中以一個固定的價格買入,然后以另一個不確定的價格賣出,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承擔了相應的風險。換句話而言,他所定義的企業家就是一名經紀商,這名經紀商愿意承擔市場風險并將不同的市場整合起來。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家的一些特質,例如愿意承擔風險,并且具有與多方打交道建立關系的能力,這樣才能將市場整合起來。在社會學家中,Ronald Burt提出的理論將企業家精神等同為經紀商這一概念,他為企業家的行為專門提出了最優社會關系結構這一理論。Burt(1992)提出的所謂的結構洞這一理論認為,個體和公司要位于結構的相應位置上,才能創造和獲取更多的價值。
將企業家類比為經紀商的不足之處,在于這種定義并沒有考慮到企業家精神還包括了創造以及保持公司的增長,以及經紀商只是現有組織中的一分子,而不必成為組織的領導者。其余的定義更多的強調了企業家的組織能力。
例如,1828年Jean Baptiste Say將企業家定義為主要貢獻是協調生產要素來創造價值的人,強調了企業家在生產系統中心的角色。企業家負責引導和激勵各種生產要素協同工作,創造更大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將現有部分簡單相加。
然而如上兩個定義都沒有抓住熊彼特對于一個成功企業家特質的描述,即創新。熊彼特認為,在傳統生產模式以及商業模式下工作的人,并不能稱得上是企業家。唯有那些開發出新技術或是新產品的人,才有可能被稱為企業家。這些新技術和產品要能夠創造出新的工作領域,提供新機會,改變我們在如今這個特定的社會中的思維和運作方式。熊彼特認為,成功的企業家是一個具有獨特靈感和本能的人,能夠從平凡中挖掘出可能性,并將它們變成現實。
掌握前沿知識的大學生,擁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力,這確保了他們擁有企業家精神中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因此,大學生群體在創業時對于生產要素的使用會與傳統的創業者有本質的區別。然而由于我國創業環境的不完善、大學生融資渠道過于單一,以及大學生自身缺乏創業經驗,都導致了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不高。并且由于創新具有靈活性,即企業在創造新產品和服務時往往經歷多個階段,并發現自己的概念與最初的想法相差甚遠,于是為了應對這種創新的靈活性,高校應該幫助大學生在相關能力的培養上給予課程支持,并且在講授的過程中要著重對實踐體驗的培養。
接下來我們結合歷史文獻,來探討成功的企業家精神應該包括哪些要素。
心理學文獻對企業家的人格特征進行了深入研究。David McClelland在1961年發現并探索的“成就需求”,是在各種研究中最受關注的個性特征之一。McClelland認為,個人以成就為導向的是使經濟快速發展的必要因素,他進一步認為,成就導向這一性格特征可以通過社會化和訓練來有意識地培養,也就是說,個人完全可以習得創業中該有的行為是怎樣的。McClelland對企業家的描述中,使用了積極主動、忠于他人、喜歡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個人責任、喜歡適度風險、享受對自己成績的反饋、不喜歡例行公事和重復性任務等字眼。McClelland特別之處,他認為成功企業家的關鍵特征是“成就需求”,這種“成就需求”并不是對于金錢的渴望。
心理學家還研究了企業家“承擔風險”的特質,認為成功的企業家的風險厭惡程度要低于非企業家。這一論點反映了一種更普遍的信念,即企業家需要一種更追求風險的態度。Van Praag和她的同事發現,企業家比員工更愿意賭博,敢于冒險的人更有可能選擇成為企業家。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企業家與社會格格不入,他們遠離主流社會,實際上可以被認為是偏離社會規范的人。Kets de Vries認為,企業家往往更難接受權威,或與他人密切合作,這使他們更有可能從自己的叛逆中激發出創新,以提升自己的自尊和外界的尊重。這一假設在Light和Rosenstein的研究中得到了實證支持,他的報告說,處境危險的年輕人和囚犯往往蔑視就業機會,更感興趣的是創辦和擁有自己的企業。在英國,一項政府資助的研究也發現,那些在人生早期最渴望被接受的孩子,日后成為個體經營者的可能性顯著更高。在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更外向的美國孩子更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從事自我雇傭。
Ciavarella等人研究了“大五”人格特征與創業企業存續之間的關系。大五人格模型是人格理論學家使用的一個成熟而穩健的人格指標。現有的測量表用于確定五個核心人格特征:外向性、情緒穩定性、宜人性、盡責性和經驗開放性。Ciavarella等人在一所大學的校友創辦的企業樣本中研究了五大因素與企業生存之間的關系。唯一對創業生存具有一致且顯著影響的因素是盡責性,其特征是有責任心、組織能力強、努力工作、以成就為導向和堅持不懈。
在這方面得分高的人創建的企業存活的時間更長。然而,這一發現可能并沒有反映出有責任心的個體的優越表現,而是更強的創業毅力。換句話說,這些人可能在其他形式的經濟活動中創造了更多的價值,但在收益較低的情況下仍堅持創業。
研究發現,創業企業創始人的教育水平與創業企業的收益呈正相關。無論以何種方式衡量企業家的教育水平,最終得出的結論都是教育水平會對創業績效產生顯著并且積極的影響。Gimeno、Folta、Cooper 和 Woo發現,受過高等教育的企業家會從他們的企業中拿走更多的錢,其中原因之一便是這些企業所創造出的利潤水平更高,并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企業家不太可能退出創業。Bosma、van Praag、Thurik和de Wit發現,完成高等教育的荷蘭企業家報告的利潤更高。盡管經常會聽到社會上某高中輟學學生自主創業,等到他當年的同學大學畢業之際卻在他的公司留用,成為一名員工,但這可以確定只是社會中的小概率事件。Hamilton發現高中輟學的個體經營者的收入較低,而大學畢業生的收入較高。所以知識是立業的一個關鍵因素,只有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才能擁有更完善、更深邃的視野,對于社會未來發展的把握才能更清晰,創業的成功率也會更高。其余的研究發現,教育水平對就業水平或者創業企業的存活率并沒有什么影響。
但是我們仔細思考教育水平對創業企業業績有正向影響這一關系,我們會發現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不是直接影響創業企業業績是值得商榷的。因為更高的教育水平意味著個人有更高的能力,但是有更高能力的人并不都去選擇接受更高的教育。所以我們究其本質,其實是可以認為更高能力的人或者說更高學習能力的人,在創業時是更有可能獲得更高的企業收入的。還有一些研究通過探討教育水平與企業家個人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而探討教育水平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但是企業家的個人收入這個指標并不能完美的反映一家企業的收入,因為企業家可以選擇自己的收入。
在考慮經驗的影響時,我們將經驗分為四種類型:勞動經驗、專業經驗、行業經驗和創業經驗。在美國,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勞動經驗對自雇收入有影響。在一些研究中,勞動經驗產生的影響是基于企業家的年齡來衡量的。總而言之,幾乎沒有證據表明一般勞動經驗對創業企業的收益有顯著的影響。
許多研究表明,在一個行業工作過之后,企業家在一個相同的行業進行創業,相應的行業經驗對新企業的收益有顯著的影響。Bosma、van Praag、Thurik 和de Wit發現,創始人的行業經驗增加了企業的生存概率、企業利潤和企業就業率。
行業經驗效應非常容易理解,即如果企業家對行業內的買家和供應商有預先的了解,知道行業在運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他們會做得更好,然而也有研究并沒有發現行業經驗影響企業收益的證據。這種不一致的一個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研究中考察的是不同類型的創業企業。對于尋求創新的企業來說,與行業中現有的公司過于相似可能是一種不利因素。Sapienza、Parhankangas 和Autotio提供的證據表明,“母公司”(即企業家以前工作過的公司)與新企業之間的相關程度對企業績效具有曲線效應。具體來說,隨著母公司和分拆公司的相關性增加,績效會增加,直到一個拐點,之后新企業的績效會下降,因為它過多地依賴與母公司相同的知識。Sapienza、Parhankangas和Autotio表明,在生產知識和技術知識的傳承上,這種關系是正確的,但不適用于營銷知識。
行業經驗效應的第二種解釋是,由于企業家之前在相應的行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那他們在評估該行業適合進入的時機時,他們的判斷會比沒有行業經驗的人來的更加準確。例如,在某個行業有工作經驗的人可能更清楚哪些創業機會最有吸引力,他們也可能接觸到更有價值的機會。因此,具有行業經驗的企業家的卓越表現,可能是由于他們能夠更好地決定什么時候進入這個行業,而不是由于他們運營新企業的卓越能力。
還有一些文獻研究了創業經驗對之后創業的影響,同樣,結果好壞參半,但總的來說,有過創業經驗的人之后再創業,其企業利潤會更高。也有證據表明,之前有過自營職業經驗的企業家,他們所創立的新企業存活率會更高。Beckman和Burton發現,企業家之前在某個高層就職,有過創始經驗,這會增加其新創企業獲得風險投資的可能性,但對上市的可能性沒有影 響。Gimeno、Folta、Cooper和Woo發現,先前的創業經驗使企業家更有可能在給定的績效水平下關閉企業,因此他們創立的企業存活時間會縮短。這可能反映了有些企業家一種連續創業的傾向,但也可能反映了他們一種知道何時退出的超強能力。
本文通過對企業家精神相關的文獻進行回顧,簡單探討了企業家精神背后的兩個重要因素,其一是企業家的心理因素,其二是企業家的教育水平和經驗因素。從心理因素我們可以得知,越是擁有“成功需求”、風險承擔意識、責任心的人,更容易成為企業家,并且企業家更偏向于打破社會常規。從教育水平來看,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其創立的企業傾向于擁有更高的收入,但是,教育水平可能并不是導致企業績效高的直接原因,個人能力才是。
在企業家的經驗方面,行業經驗與創業經驗均能夠幫助一名企業家在之后的創業過程中更加的順利,獲取更高的企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