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娟 李從容
(重慶市少年兒童圖書館 重慶 400014)
大數據時代下,各種電子產品、技術軟件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當中,所產生的信息量也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圖書館數據庫應用領域也面臨信息網絡技術所帶來的沖擊。圖書館作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一部分,一是為向群眾傳播文化知識,二是為群眾提供學習、搜索信息的平臺。基于大數據技術背景下,圖書館工作人員應革新傳統管理意識,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更新、完善、優化圖書館館藏文化,借此推廣文化,也建設特色館藏文化,推動城市文化發展進程。
首先,從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概念上進行分析,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指的是館內特有的或是比其他圖書館豐富的文化資源,從廣義上可分為歷史、地域、專題或其他形式的特色文化資源。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所代表的不只是一個圖書館現有的文化特色,還有這所城市、這片區域所蘊含的文化特色,所以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建設是城市基礎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1]。其次,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建設也能夠為群眾提供更為多元化的知識文庫,代表了城市文化建設新風尚、新動向、新榜樣,可以吸引更多熱愛讀書、熱愛學習的群眾進入圖書館汲取知識,同時也能影響普通群眾去了解文化資源。建設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可以說是圖書館創新發展的標志,也是一個城市文化發展的象征。
建設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一方面是為群眾提供更好的閱讀服務,另一方面也包括展示學術科研成果、信息咨詢、傳播文化、學習交流等多項服務,在實際中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作用,是管理人員、工作人員考慮的重點。
首先,傳統圖書館是一個固定的、靜態化的場所,群眾查詢資料、借閱書籍,必須要走進圖書館內,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查詢資料、書籍的過程也非常繁瑣,這是傳統圖書館在運營、管理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在大數據背景下,革新管理模式,建設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使圖書館成為一個線上的、動態化的場所,不僅可以實現遠程移動操作功能,還打破了時間限制,群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客戶端搜集到所需要的圖書資料,這種更為人性化的服務模式,既滿足群眾所需,也減少了資源消耗,切實提升了圖書館管理有效性。
其次,利用大數據建設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可以進一步挖掘其資源利用價值,圖書館職能作用更為豐富和智能,包括資源保護、整理、開發和利用等多個環節,同時,圖書館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最后,建設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對于圖書館工作人員而言,既是一項挑戰,也是提升專業水平的機遇,借助大數據技術,加強圖書館工作人員之間的聯系,提升整個團隊的執行力、凝聚力等,有助于圖書館管理更為有序和科學。
從中可以看出,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管理模式、特色館藏文化得到創新和發展,同時借助大數據平臺充分發揮出圖書館的作用和價值,順應時代潮流,優化現有資源及條件,大數據技術為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圖書館館藏文化資源通過搜集、整理、儲存后所收錄的各種館藏紙質文獻。隨著城市公共服務建設力度增強,傳統圖書館管理模式弊端也逐漸突顯出來,各地區圖書館管理人員也在逐步拓展新的發展路徑,以期借助大數據技術構建形式更為新穎、內容更為豐富的管理體系[2]。與此同時,大數據技術仍在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其應用范圍逐漸擴大,這為圖書館管理模式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圖書館工作人員開始應用各種現代化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開展了網絡公眾號、線上預約等管理模式,并由原本紙質文獻資源擴展為信息資源整合體系。但相對于大數據技術發展來看,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建設進程比較緩慢,圖書館管理人員需要考慮讀者不斷增長的信息化需求,這也是圖書館創新發展需要考慮的重點。
經過長期發展,圖書館各項職能也在逐漸豐富,保存文化遺產是其最基本的職能之一,現今,圖書館需要在保障各民族文化遺產基礎上,實現文化典籍數字化。建設圖書館館藏資源文化,一是為讀者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二是滿足圖書館自身發展所需,利用大數據技術,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結果,也是圖書館管理人員正在努力的方向。
大數據時代下,創新方向以及創新方式,是每個圖書館管理及工作人員應當思考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圖書館文庫建設方面,因為運營和維護成本兩方面受到限制,工作人員需要考慮最佳創新方式,希望能夠通過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效益和文化財富。在實際工作中,圖書館館藏文化發展可以從兩個方向入手:一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個性化服務模式,最大程度上滿足群眾所需,同時也提升圖書館文庫利用率,使圖書館文庫成為群眾心中的文化顧問,及時為其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務;二是分析大數據技術發展規律和節奏,立足于專業領域,以超前的理念和思想合理運用大數據技術,使其真正成為圖書館發展的助力,實現大數據從微機終端,到拓寬通信的載體,提升群眾的技能以及調整數據的結構,為圖書館館藏文化發展夯實基礎。
借助大數據技術,去完善和拓展圖書館基礎功能,不僅為群眾提供閱讀、檢索等基礎服務,同時也使圖書館成為城市高端智庫,總結并歸納海量信息,通過重組、利用,提升圖書館服務質量。
為使圖書館館藏文化更具特色,為使用者提供更為精準化的服務,在確定建設方向后,圖書館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則需結合實際情況,來設計大數據系統框架。該文基于大數據技術背景下,設計了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和儲存、數據分析以及數據服務這4個模塊,其目的在于拓展信息采集渠道,通過處理和儲存,完成更為完善的圖書館館藏文化建設,借此實現精準化服務[3]。
圖書館館藏文化建設中,需要大數據技術為其提供數據源,所采集的范圍包括圖書館內部數據、外部數據、讀者閱讀和活動數據以及交互數據等,針對不同范圍所需要采取的信息采集方式也有一定差異。例如:采集圖書館內部數據時,應將重點集中在圖書館內部各項業務系統中所有的數據,包括圖書信息、館藏數據、流通數據以及員工數據、讀者數據等,可采取結構化轉換、數據庫等方式將數據制作成報表,實現圖書館內部數據的收集。
在完成數據采集后,需要進一步處理相關數據,也就是開展分類、去重、標注、關聯等工作,借此篩選出有用數據,實現數據歸一化。做好數據處理后,圖書館管理人員則需要將整理好的數據儲存到圖書館數據庫當中,通常會使用Hadoop 和云計算等技術,來構建圖書館基礎及行為數據庫。
基于數據儲存和處理基礎上,圖書館管理人員則需依托大數據技術來分析相關數據,結合圖書館實際情況,選擇于建設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相關的數據,通過分析使不同數據之間相互關聯,結合人工智能、計算機技術等完成建模,最后使用可視化技術進行展示。分析建模這一環節尤為重要,因其既為建設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提供數據支撐,同時讀者分析模型也能為讀者提供更為精準化的服務,改善以往單一、粗放的調查方式[4]。
通過數據采集、處理、儲存、分析和建模,圖書館數據庫逐漸完善,做好這一系列準備工作后,圖書館管理人員則使用已有的數據和技術,制定更具特色、更為個性化、智慧化以及精準化的服務方式,結合圖書館屬性、讀者行為信息等,劃分類別,進一步豐富圖書館內部館藏文化,也通過高效服務,吸引更多讀者,切實提升圖書館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借助大數據技術,可以打造特色館藏數據庫以及資源共享平臺,采集圖書館現有館藏資源,經過系統化的整理和分類,將紙質化的館藏資源轉化為圖書館特色數字化數據資源,實現對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再次開發和使用。圖書館管理人員負責采集數據,做好數據的分類、整理、上傳、加密、維護、管理等工作,以此來拓展圖書館館藏文化建設,也進一步保護、修復、傳承了紙質資源,是圖書館館藏文化建設的一大進步[5]。此外,圖書館管理人員可以開發與圖書館館藏文化相關的產品,并通過有線電視網絡構建全國圖書館館藏文化基因庫。在實際工作中,圖書館管理人員基于圖書館館藏文化基因庫建設網上展館,構建虛擬化的網上博物館,以三維實景數字化技術進行采集和制作,形成集成文字、圖片、音頻、視頻、3D 交互等功能為一體的數字化漫游展廳,并配以專業語音解說、迷你模型、頂部俯視等不同選項,使群眾通過網絡便可達到如臨現場的效果。例如:重慶市三峽移民紀念館內的牡丹錦雞紋脫胎黑漆花瓶,使用三維實景數字化技術、球幕3D空間掃描相機等進行采集與建模,在采集與制作中運用先進的三維數字化重建、圖像環繞拍攝采集、光柵掃描等技術。復雜的采集技術也使得牡丹錦雞紋脫胎黑漆花瓶活靈活現,吸引了更多群眾。
構建新型資源共享模式,是基于互聯網思想所形成的一種新模式,有利于擴大閱讀范圍,為群眾提供更為精準化的服務。在傳統圖書館管理模式下,紙質資源共享模式有很強的局限性,一來讀者需要去圖書館借讀,二來很多珍貴、稀缺的文本沒有辦法讓讀者隨時閱讀,限制了閱讀范圍。使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構建網絡化特色資源共享閱讀活動,圖書館管理人員將信息上傳到網絡上,群眾則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搜索,并下載電子版資源,也可以通過網絡分享給他人[6]。例如: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網上博物館中,就開設了熱點列表、書籍推薦等板塊,群眾可以通過軟件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同時也能看到圖書館所推薦的信息資源。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提升了圖書館館藏文化紙質資源使用效率,同時具有現代化特色的館藏資源文化建設,也進一步保障了圖書館服務能力及水平,實現精準化、人性化服務,拓展了群眾基數。
城市內建設圖書館的目的在于為群眾提供閱讀資源和服務,促使讀者學到更多新內容。為推動群眾了解和使用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圖書館工作人員除了構建網上展館之外,也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展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傳模式,讓更多群眾可以了解了圖書館館藏文化。其中,線下宣傳模式是指利用圖書館宣傳板來發布信息,結合不同月份、節日等開展具有地區特色的主題活動,并突出當地特色文化資源,也可以邀請作家入館向群眾分享創作經驗,借此實現線下推廣;線上宣傳是指利用網絡進行推廣,發布新資源信息并與群眾展開互動,從而深入到群眾當中,了解其真實需求和建議,圖書館工作人員則收集群眾意見,不斷優化圖書館管理模式,宣傳的同時也為群眾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推動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建設進程。
此外,建設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的前提是基于現有的館藏資源,明確圖書館的定位,再制定采編標準,為圖書館長期發展打好基礎。基于此,大數據背景下,圖書館要以現有文化資源為基礎,進一步強化資源配置工作,拓展現有及特色資源涵蓋深度以及范圍。但如果在建設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時,將所有的關注點、重點都放在維護和發展現有的館藏資源,勢必難以有所進步,也難以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7]。因此,圖書館管理人員一方面要整合現有數據資源,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搜集和篩選工作,引入其他優秀的數據資源,達到豐富圖書館數據庫的目的,也為群眾提供更多可查看的資源,實現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可持續性發展。例如: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在建設紅色基因庫時,圖書館管理人員搜集并整合了我國各地紅色文物、歷史資源,加以利用,形成了豐富的紅色基因庫,在未來紅色基因庫會逐漸強化,形成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文化。
隨著5G時代的到來,依托大數據技術推動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建設的腳步也逐漸加快。使用5G 技術來構建智慧型圖書館,可以豐富圖書館服務功能,切實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比如學習需求、搜索需求、學術交流需求,等等。圖書館工作人員借助5G 技術,分析讀者的需求,定期為讀者推送信息,提供互動服務、休閑服務、導航服務等[8]。其中,推送信息指的是綜合讀者以往的閱讀情況,整理數據評估報告,讀者可以隨時看到自己近期預覽、閱讀、學習情況,圖書館工作人員也會向讀者提供符合其閱讀特征的雜志、文獻以及書籍等;休閑服務是迎合當前大多讀者快節奏的生活而生成的一種娛樂性質的閱讀服務,該功能包括閱讀游戲、智能配音等板塊,可以使讀者利用閑余時間進行趣味閱讀,豐富自身知識儲備之余,也能放松心情;導航服務是指用戶下載相應的軟件之后,輸入關鍵詞,就可以自動查找附近圖書館,配合地圖導航軟件,形成3D引導圖,進而便于用戶完成目標圖書館指引、進出口指引等。通過使用大數據技術,促使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愈來愈完善,也能吸引更多用戶。
圖書館文物、書籍數據采集工作是一項龐大且艱巨的任務,但從城市未來發展層面來說,建設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是利在千秋的項目,也間接突顯出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建設和保護圖書館,構建濃厚的學習氛圍,可以潛移默化地激勵后代。優良的文化資源需要傳承,需要創新,需要發展,更需要大批工作人員去努力實現[9]。大數據時代,圖書館館藏建設不僅能夠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還能通過大數據進行分類,將原本閑置的、零散的資源整合并利用起來,從而實現資源有效利用。可見,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特色館藏文化建設值得期待。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技術背景下,圖書館館藏文化建設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為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拓展群眾基數,圖書館管理和工作人員應因勢利導,合理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自我創新、自我突破,提升硬件和軟件設施,以大數據技術作為支撐,構建具有地區特色的圖書館館藏文化,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和分享,使圖書館成為城市文化象征之一,發揮其獨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