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薇 中石化國際事業上海有限公司
風險控制主要指國有企業管理者通過有效手段減少風險事件出現的可能性,或者將風險事件帶來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因貿易具有未知性,風險在所難免,只能盡可能減少風險出現的可能性,才能將風險帶來的影響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避免對國有企業未來發展造成巨大損失。為此,就需要國有企業結合企業發展形勢,針對貿易業務進行時面臨的風險進行全面分析,進而探索更有效的風險防控策略。
當前的世界局勢混亂,經濟形勢低迷。從2020 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蔓延,繼而又在全世界范圍肆虐。截至2022 年6 月末,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過了5.4 億,累計病亡超630 萬。直至現在,新冠疫情仍在繼續,疫情對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產生了極大影響。除此以外,原油在2020 年3月初暴跌不止,直至歷史性首次跌至負值,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原油價格猛竄到120 美元/桶,創歷史新高。海運費大幅上漲、大宗產品價格猶如“過山車”跌宕起伏、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紛紛宣布加息、匯率持續波動等,一系列的變化都帶來了貿易潛在的風險。
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貿易風險積聚,疫情給需求和供給帶來了嚴重的沖擊。在嚴峻的全球疫情和不樂觀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國有企業面臨更大的挑戰,貿易難度進一步加大,需要承擔的風險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大宗貿易具有體量大、資金量大、貨權管理難、價格變動快、利潤率低等特征,同時,還面臨價格波動風險,政策性風險,匯率風險及客戶信用風險等,一旦客戶違反約定,業務人員違規操作或業務管理內控制度不到位,都將給企業造成重大資產損失。因此國有企業更應該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依法依規治企意識,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動風控內控體系建設,加強預控與管理,提升預警能力,筑牢防火墻,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為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使沿線國家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經濟一體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速。在此背景下,企業也獲得了長足進步,為國企發展提供了許多機會。然而,國企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反而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國企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加強自身抵御貿易風險的能力,增強自身整體實力,提升內在驅力,才能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為企業發展提供充足動力,以適應市場發展需求[1]。
由于市場不穩定,在發展過程中會發生變化。因此,企業在經營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一些危險和挑戰,從而為企業持續發展埋下隱患。為此,國有企業必須具有前瞻性,將其未來發展中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清晰的界定,并制定科學、可行的解決辦法,以未雨綢繆,從外部和外部克服其弊端,提高企業內驅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使國有企業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國有企業屬于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的存在和發展有一定規律性,但這種規律性潛藏在市場不穩定性和波動中,使得國企對市場需求的預測出現偏差,對國企未來發展趨勢欠缺清晰認知,甚至出現超前、滯后等問題,為國企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風險。此外,近年來國企大型化發展趨勢明顯,對生產、銷售、運輸等實施統一管理,管理層次繁多,結構較為復雜,在當前經濟形勢和市場狀況下,建立國有企業風險管理體系就成為當務之急,加強貿易風險管理能力是新形勢下國有企業的必然選擇。
首先,國有企業在發展國際貿易時面臨諸多風險,如果與國企打交道的貿易國發展態勢不穩定,或者是政策上發生重大變化,則會調整進口關稅,進口商品質量標準隨之發生變化,可能對國企造成重大損失。當然,進口商貿易運作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例如爆發“俄烏戰爭”等,政局便會愈加動蕩,一旦其經濟環境發生巨大改變,則會對其商業活動產生較大影響。此外,進口國局面動蕩,導致匯率波動,如果匯率升值,國企進出口便會面臨相對不利的局面。
國有企業在做國際貿易時,運輸是影響貿易發展成效的一大因素。因長期運輸,會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如在運輸時遇到海盜或石油價格飛漲等,均會導致國企產生巨大運輸成本,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國有企業貿易物權風險日益加劇。由于外界客觀因素影響,極有可能出現貨物丟失問題,或者物權轉移單據和時間點不精確,導致國有企業貿易物權問題越來越嚴重,影響貿易發展。
國有企業展開貿易活動,如若不能及時拿到貨款,企業資金就會受到影響,導致企業出現資金緊張問題,甚至會導致企業停產和停工。業務風險對企業正常生產及正常經營等都有較大的負面作用,如果企業產品在銷售時出現大量成本及費用,企業盈利將會遭遇影響,企業貿易運營過程面臨重重阻礙。
客戶違約風險,也被稱之為信用風險。由于客戶存在信用風險,企業未創建相關的機制針對客戶信用風險進行評判,極有可能導致客戶在業務發展中受資金、價格以及其他客觀因素影響,不按要求執行合同,增加客戶違約風險[2]。當客戶存在貿易違約風險,便會對合作的國有企業造成直接影響,極可能導致國有企業貿易風險不可控,不僅影響貿易合作項目效果,還會致使雙方利益嚴重受損。
一是居安思危,充分認知自身所處的環境,看清政治大勢、經濟大勢和發展大勢,順勢而為,增強憂患意識,樹牢風險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二是多謀善斷,加強對宏觀大勢、經濟走勢和產品走勢的分析研判,充分估計困難挑戰,抓實匯率、利率、資金、庫存等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對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挑戰做到心中有數,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三是做好對風險的預判,提高風險防范意,有措施有解決預案,堅決防止碰到風險后失管失控。風險意識不強、風險管理工作薄弱,是企業發生重大風險的重要原因。
一是全面梳理內控、風控和合規管理相關制度,不斷完善制度控險,優化內控細則,及時將法律法規等外部監管規定轉化為內部規章或內控措施。在具體業務制度的制定修訂過程中應當嵌入統一的內控體系管控要求,明確重要業務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控制要求或風險應對措施。二是完善內部制度管理體系,強化統籌管理,規范業務流程,健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管理制度,如存貨管理、貨權管理、資金管理等。三是利用工具控險,建立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經營管理系統,構建信用評價模型,實現業務操作剛性約束,對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及時預警、自動報警。健全內控體系和內控制度充分發揮內控體系強基固本作用,形成全面、全員、全過程、全體系的風險防控機制,實行團隊化運作,流程化操作,業務、法務、財務三位一體,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
首先,做實交易對手動態畫像,選擇信譽比較好的合作伙伴,一個好的合作伙伴是降低業務風險的重要手段。加強交易對手風險管理,通過第三方咨詢機構定期對合作伙伴資信進行調查和風險評估,充分了解合作伙伴經營狀況、銀行資信、行業口碑等方面的信息,建立客戶信用檔案,避免與資信不好的客戶簽約。對于有授信的客戶,一是通過信用保險投保,二是建立授信額度管理。業務洽談過程中關注談判主體和簽約主體是否一致,各類單據的簽發對象與簽約主體是否相一致。關注合同履約和違約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合同簽約主體因資信變化導致合同無法正常履行,或者無法承受市場價格波動而違約,國企承擔著生產項目建設物資保供職責,導致項目進展受到重大影響從而產生重大損失。
其次,要完善市場評價體系,拓展市場調研和收集市場信息,對市場動態、價格和市場成交量進行深度分析,了解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法律等政策動態,并對各種風險因素可能引發的風險事件進行分析。在開展交易之前,由專業業務隊伍搜集市場信息,進行市場調研、市場分析,對近期市場動態、價格漲跌、市場交易量等進行實時分析并加以研判,實時指導貿易交易,有效防范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
最后,科學應用信用政策,在實際商業運作中,如果采用“先貨后款”方式,則需要對合作伙伴的財務狀況、償債能力、可用作抵押的資產進行評估,并建立信貸標準。同時,為客戶確定合理信貸期限,并依據企業經營特點和信用狀況,對長期合作的客戶給予一定信貸期限,以擴大貿易規模。在企業收到應收款項后,要采取一切措施,爭取按時收回貨款,并盡可能地向合作伙伴提出不少于貨款的抵押物要求。此外,要重視創建客戶信用評價機制。在展開貿易前,需要認真檢查客戶資信,詳細了解客戶現金流、資產負債率、涉訴情況及征信情況,并且針對企業高管進行全面分析,了解高管處事風格以及行為品德。結合多項指標,針對客戶進行評級,進而確定是否與其合作以及明確合作金額大小。在評級后,仍要持續關注對方經營狀況,保持動態管理,通過有效的信用評級機制,將資質以及信用水平較低的客戶過濾,從根源上避免出現貿易風險,增強國有企業競爭能力。
一是強化責任擔當,主要領導是全面風險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業務經辦人是直接責任人。二是細化責任落實。明確內控、風控和合規管理的風管領導,要把風險防控責任落實到崗、落實到人,層層傳遞壓力。三是發揮“三道防線”合力,全面壓實業務部門“第一道防線”管控主體責任,管理部門“第二道防線”風險管理責任,紀檢監督部門“第三道防線”專責監督責任。四是優化決策機制。
強化企業財務動態管理,實行“事后控制”策略。一是要進行定期的財務審計。正確地發揮審計的約束和推動功能。一方面,及時地發現企業經營中的違規行為、舞弊行為以及在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不正之風[3]。另一方面,要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內控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促進各種經濟利益的協調,防范內外勾結、濫用職權。通常采用的是季度和年末審核。二是強化存貨清點工作。定期或臨時性的清查、統計存貨的實際數量,了解存貨的流向、入、出庫、出庫的流通情況,并將庫存量與存貨賬中的存貨數量進行核對,從而準確地掌握存貨的數量。
一是加強內控風控人才隊伍建設,設立專職或者兼職的內控風控崗位,定期開展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培訓,分享經驗和案例,提升各級管理人員內控水平和專業能力。二是業務人員增強責任心,提高執行力,自覺踐行法律合規風險管控制度及要求,強化法律合規風險意識,牢固樹立合規理念。三是強化規章制度執行。強化全體員工的依法合規、遵章守紀意識,增強學制度、用制度、守制度的自覺性。四是營造風險管理氛圍。培育“人人知風險、崗位控風險、系統防風險”的風險管理文化,實現業務發展、風險內控管理的良性循環。
從整體上看,國企財務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之間存在著一定矛盾,在經營活動中也會出現溝通不暢的問題。這種現象很可能導致企業經營人員不清楚賬款收支、貨物出入庫、收付和收付的及時性、財務人員不積極發揮督促作用或不及時督促,存在造成相關經濟損失的風險。所以,如何加強企業和金融部門之間的有效交流非常必要。會計人員要掌握金融方面知識,掌握金融法規,熟悉各個業務流程實際運作,并盡可能地融入業務流程中去,做到彼此換位思考,形成有效溝通,避免出現金融方面風險[4]。
在國有企業防控貿易風險時,通過一系列能反映企業運營情況和能力的數據,對其進行統計、建模,從而發現和預測風險,即可實現風險控制目標。只有確保企業信息化和貿易風險控制相結合,使二者之間協調、突出局部多于整體的作用,才能真正落實風險控制工作。對國企來講,要著眼于國際、面向全球。因此,國有企業可通過與國外管理咨詢專家、IT 專業團隊、內部風險管理團隊以及各業務部門建立起一套適合企業發展需求和特點的風險管理體系。將管理成果不斷轉換為可量化數據,建立完整數據庫,通過信息系統對企業貿易風險進行有效控制,把硬件設備、軟件、核心技術等與貿易風險控制工作內容相結合,以降低企業貿易風險發生率,提高其發展實力,以應對企業發展的諸多挑戰,使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得以落實,更好地為人類發展服務。當然,國企貿易風險控制不能只限于單一層面,要堅持多元化,堅持多管齊下的方針,注重各部門團結一致,積極應對市場發展所產生的各種貿易風險問題。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在發展貿易業務時面臨眾多風險,如所經國家社會局勢動蕩風險以及交易資金風險等。為此,就需要國有企業結合貿易發展現狀,設置多元化風險防控策略,有意識地規避風險,盡可能減少風險為企業造成的損失,進而提升企業發展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中保質保量發展貿易業務,創收更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