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婧
當代琵琶創作與演奏的創新,并非憑空而至的,而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首先,從歷史角度而言,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興盛,有著極為豐厚的音樂文化底蘊。幾千年來,中國音樂文化不斷的積淀和發展,給當代琵琶的創新打下了極為扎實的基礎,更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的空間。其次,從社會角度而言,新世紀以來,世界文化呈現出了鮮明的多元化發展趨勢,不同類型的音樂文化均得到了普遍的尊重和認可。由此也引領包含琵琶在內的各種音樂藝術都上了一條相對無規則、無界限的新道路,創作者和演奏者可以通過更加主觀化和個性化的方式表達自身的理解和感受,使當代琵琶藝術也融入了多元化的新時代。再次,從受眾需求角度而言。當代,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審美需求也有了新的變化,特別是在追求個性化審美體驗方面尤為突出,如果仍然是傳統類型的琵琶創作和演奏,則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這也成了當代琵琶的創作和演奏創新的重要推動力。最后,從科技發展來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深刻改變了全世界的面貌。電子音樂、樂器制造、舞臺科技等多方面的變化,都為琵琶創演和演奏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很多創作者和演奏者通過嘗試和探索后,也獲得了理想的效果,受到了觀眾的普遍認可。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當代琵琶創作和演奏的創新,既受到了多重原因的影響,也是琵琶藝術在當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創作是一門藝術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琵琶創作也呈現出了全面的面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創作群體的擴展。以往的琵琶創作群體主要包含兩種類型,一種是民間創作者,一種是學院派創作者。但是在當代,這個群體卻得到了極大的擴展。比如外國作曲家特里·瑞里。當中國演奏家吳蠻讓琵琶在美國舞臺大放異彩后,琵琶獨特的音樂表現力也得到了美國作曲家的認可。美國著名極簡派作曲家特里·瑞里,曾專門為吳蠻和舊金山的克羅諾斯樂團創作了《琵琶弦樂五重奏》,獲得了中外觀眾的普遍認可。加拿大作曲家梅麗薩惠創作的《沖》、美國作曲家波可夫斯基創作的《難解難分》、日本的三畝埝創作的《鳳凰三連》等,都對這門樂器的海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又如香港作曲家羅永暉,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琵琶創作,《落花無言》《逸筆草草》《飛天涅槃》等作品,都蘊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使傳統琵琶創作理念得到了現代化的深化和擴展。除了專業作曲家外,很多琵琶愛好者的創作也十分豐富。如“墨名棋妙”樂隊,曾先后創作出了《哪吒》《雨》《故夢》等,通過電子音樂的加入實現了傳統和現代的融合。還有素有臺灣琵琶小王子的俊豪,自由派音樂人林海,他們的一系列創作和不同角度的創新,都推動著當代琵琶創作進入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新時代。
其次是創作風格的豐富。雖然琵琶是一門傳統藝術,但是并不意味著其風格是單一的。反之,在當代,琵琶創作在風格呈現方面更加豐富和多元。第一是地域文化風格。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幾乎每個民族和地區都有著代表性的音樂文化,這也成了當代創作者的重要表現對象。如王惠然深入云南地區,行走在茶馬古道上創作的《彝族舞曲》、以中原戲曲為主要素材創作而成的《河南曲子風》、以西北民歌和民樂為素材創作而成《渭水情》,都像是一幅幅清麗的山水畫,將該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予以了精準和生動的描繪。第二是融合化風格。當代諸多琵琶創作者多有過系統學習西方作曲技法的經歷,所以也在創作中予以了靈活運用。比如在《渭水情》中,作者就使用了西方音樂中最常見的三部曲式結構?!稑翘m姑娘》則在變奏上做文章?!兑妥逦枨分袆t大量使用了空四度和空五度,旨在突出立體化的和聲效果。創作者們在中西兩種文化中找到了精準的平衡點,也讓作品呈現出了中西合璧的新風格。第三是流行文化風格。為了拉近琵琶這門藝術和當代人之間的距離,有一些創作者將很多流行歌曲改編為了琵琶曲。如《因為愛情》《我相信》《青花瓷》等觀眾耳熟能詳的作品,都以琵琶的形式重新呈現,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審美體驗。
再次是創作體裁的擴展。琵琶在歷史發展中,其體裁形式主要以獨奏曲為主。但是也當代有了突出了的變化。一方面是獨奏曲的繼續發展。以單人為主,長度在十分鐘左右的獨奏曲仍然佳作頻出。如《渭水情》《新翻羽調綠腰》等都是其中優秀的代表。另一方面則是一些新體裁的涌現。以唐建平創作的琵琶協奏曲《春秋》為例,作為新時期琵琶協奏曲的代表作,作品通過對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社會變革景象的描繪,再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凸顯出了中國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有一些創作者在室內樂方面做文章。如林石城改編的《行街四合》、閻惠昌創作的《黎寨行》以及黃秋遠創作的《關山月》等,都通過琵琶對民族室內樂的創作和發展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除了與中國樂器的融合外,當代琵琶創作也與西方樂器展開了良好的互動。如《云想·花想》中,就先后通過鋼琴實現了對梆笛以及其他多種拉弦樂器的模仿,呈現出了全新的聽覺審美效果,也極大擴展了琵琶藝術的音樂表現力。
演奏是溝通作品和觀眾的橋梁,也是對作品的二度創作。所以當創作呈現出創新色彩的同時,也必然會帶動演奏的創新。對此表現在演奏技法和演奏形式兩個方面。
首先是演奏技法方面,主要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樂音演奏技法。是指通過觸弦部位的改變所產生的新的音響效果。如上弦音、手掌根部掃弦、弱音、提弦、大指琶音、泛音等。如上弦音,是使用左手中指、無名指或小指按住弦后,食指在按弦上方撥弦發音。左手食指可用指肉面撥弦,也可用指甲面撥弦。音量較小,但音色特別,具有金屬色彩。手掌根部掃弦又稱為“肉掃”,是指用手掌大指根部掃弦,雖然不如傳統掃弦音量宏大,爆發力強,但是音色卻十分渾厚。弱音是指用小指抵住弦,以減少琴弦的震動,繼而達到弱音的效果。第二是非樂音演奏技法,旨在獲得一些奇特的音響效果。如松弦。通過琴弦的松動,使之與琴面和其他琴弦產生無規律的碰撞,可以獲得新奇的音響效果。又如特殊音效的裝飾音。在演奏時,大指按住音,小指用指尖端在主音約高五度處,則可以發出輕微而細密的“刺刺”聲。第三類是傳統技法的創新。琵琶演奏需要求變求新,才能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要。而求新求變的根基在哪里?就在“傳統”這個后厚實的基礎上。當代諸多演奏者也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實現了繼承和創新的有機融合。傳統演奏技法中的挑、提、摭、輪等,都在當今的演奏中得到了創新運用。第四類是新型組合技法。比如在傳統快速十六分音符的演奏中,多使用彈挑交替,但是在當下的演奏中卻可以加入中指或無名指,從而減輕了快速交替的負擔,同時也呈現出了新的演奏視覺美感。正反彈的組合中,既可以用單個手指進行,也可以用兩個、三個和多個手指進行,可以根據演奏需要靈活選擇。輪指的運用中,琵琶是點為基音的,多個點連起來構成了線,也就構成了樂音。傳統輪指雖然有三指輪、半輪、長輪等劃分,但是由于演奏者個人情況不同,作品形式和內容不同,所以對時值的掌握更多是憑感覺,難免會出現不準確、不流暢的狀況。針對這一情況,當代演奏者則嘗試對輪指進行嚴格的量化,通過精準設計后形成了六點輪、七點輪、八點輪等。如同量體裁衣一般精確與契合,繼而將輪指這一技法的作用和價值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發揮,最終的演奏效果也是從容舒展,自然和諧。上述演奏技法的創新,在更加準確詮釋的作品,也使琵琶的音樂表現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展。
其次是演奏形式方面。傳統的琵琶演奏中,多是一人或多人坐在舞臺上演奏,但是在當代,這種傳統卻得到了全面的打破。在女子十二樂坊、女子水晶樂坊的演奏中,都采用了站立演奏的形式。演奏者身著中國傳統服飾,在布景和燈光的映襯下,或靜或動,或彈或唱,甚至與在場觀眾進行互動。全面展示出了包含琵琶在內的中國民樂的新風采。同時,演奏形式的變化,也是與演奏環境的變化相契合的。得益于現代舞臺呈現技術的高度發達,全息投影技術、舞臺裝置技術等,都與琵琶演奏有過成功的互動。近年來興起的山水實景演出,則將舞臺搬到了山水之間,傳統琵琶演奏所追求的意境美感和天人合一再次呈現在了當代觀眾面前。而在琵琶形制方面,既有水晶的琵琶的問世,也有的制作周期長達半年、耗資十余萬元的古代復刻琵琶。這一系列創新無疑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其有效豐富了當代琵琶音樂的音響構成,一系列新奇音響效果的出現,既滿足了作品的表現需要,也展示出了琵琶新的音樂表現力。而在樂器形制、演奏形式等方面的創新,則從審美形態方面進行了擴展,將原本以聽為主變成了視聽結合,觀眾不僅能聽到悅耳的琵琶聲,更可以獲得強烈的視覺審美體驗。都讓觀眾看到了這門古老藝術的生命力所在和可持續發展的希望所在,也成了當地琵琶藝術繁榮的重要標志。
任何一門藝術若不能求新求變,止步于從前和當下,那么無論其以往多么輝煌,未來也只能是博物館中的古董。反之,只有通過創新,才能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當代琵琶創作和演奏的創新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下一步中,還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關注時代發展。所謂時代化,就是指將琵琶創作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用琵琶作品揚時代新風,展時代新貌。讓作品成為時代的一面鏡子,若干年后,人們可以通過琵琶作品對某一個時代發展進行復現,從而具有永恒的藝術價值。同時,時代化創作還有一層重要的意義在于,其能夠將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及時通過作品展示出來,這就從本質上拉近了琵琶和當代觀眾之間的距離,對其傳播和普及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創作者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和時代相接軌,同時也體現出當代創作者歷史和文化責任感。
其次是尊重琵琶藝術規律。近年來,伴隨著琵琶創作和演奏的創新,在推進琵琶藝術整體大繁榮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負面現象。比如一些創作者為了創新而創新,盲目使用一些新理念、新技法,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觀眾的審美需要。一些演奏者為了獲得更加炫目的現場演奏效果,頻頻在樂器形制、舞美設計等方面做文章,而忽視了作品和演奏本身,雖然能夠給觀眾一時的視覺震撼,但是很快便會遺忘。所以還是需要當代創作者和演奏者能夠沉心靜氣。琵琶經過數千年發展傳承至今實屬不易,當代人則一定要珍惜,一方面對已有的成果予以充分的繼承和發揚,一方面則在尊重琵琶本質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要樹立起對琵琶的敬畏意識和自身的責任,而不是被名利迷失了雙眼,才能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推動這門古老藝術的新發展,體現出當代人的獨特貢獻。
綜上所述,回顧琵琶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從古至今,或者說琵琶藝術之所以可以傳承至今天,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一直走在一條不斷創新的道路上,每一次創新都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在當代的發展也不例外,而且當代的人類社會,正值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變革時期,所以當代琵琶創作與演奏的創新也更加全面和深刻。對此,一方面要對諸多創新予以充分肯定,一方面則需要堅守琵琶的基本藝術規律,并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使創新的價值和意義得到最大化發揮,體現出當代人對這門古老藝術發展做出的特殊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