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根
格什溫是一個出生在美國紐約的猶太人,他初學鋼琴時,彈奏的一直是古典音樂大家的作品,如莫扎特和貝多芬等。在閑暇時間他會去欣賞各種管弦樂團的演出,來培養對音樂的感悟,這與如今鋼琴學習者的學習內容也相差無幾。通過對古典音樂的長時間學習,格什溫的作曲與和聲理論逐漸系統化,格什溫在少年時期就已創作了不少流行作品,如《RialtoRipples》、《Swanee》等。這為他以后譜寫出《藍色狂想曲》做了良好的鋪墊。《藍色狂想曲》是一部爵士色彩濃郁的鋼琴協奏曲,在當時《藍色狂想曲》是一部實驗性的作品,因為格什溫在《藍色狂想曲》中運用了許多爵士樂中常見的和弦,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正是這部飽受爭議的作品使得格什溫一躍成為20世紀頂級音樂家之列。
爵士樂(Jazz)起源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在美國南口城市的新奧爾良誕生,爵士的音樂根基主要來源于布魯斯(Blues)。即興是爵士樂最大的特點,以及具有搖擺特點Shuffle節奏為基礎,這是非洲種族黑人文化與歐羅大陸種族白人文化的結合。奴隸制廢除以前,爵士樂是黑人奴隸精神生活的一種極其重要方式,在爵士樂中黑人們表達自我的生活情感,互相鼓勵著彼此。在奴隸制廢除以后,黑人徹底得到了解放,非洲與美洲發展的都很迅速。這一時期,遷徙與自由形成了爵士樂的音樂根基。除此之外,構成爵士樂的還有兩大因素,它們分別是靈歌、布魯斯和拉格泰姆。
靈歌是一種共同演唱的歌唱方式,在演唱或演奏中會有一部分的表演者一邊歌唱一邊隨著跌宕起伏的節奏來烘托氣氛。在這樣的音樂氛圍之下,另一部分人跟隨著歌聲歡快地甩動自己的肢體跳起舞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靈歌獨特的藝術形式。有的時候布魯斯歌手也會借鑒這種形式去表演。但這種演唱方式并沒有固定的樂譜可以遵循,因為靈歌通常都是即興進行的。當時有很多黑人歌手組成的合唱團,再加上這些合唱團的傳播,靈歌是美利堅最具有代表性的黑人民謠立足于美洲大陸,并成為了爵士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利堅北方的民間贊美詩也有靈歌之稱。英國北方白人的流行音樂受到了黑人音樂極大的影響,對英國的流行樂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作為爵士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布魯斯看似是一種簡單的音樂形式,而事實上它卻擁有無窮無盡的變化,并且成功地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席之地。通俗的來講,布魯斯的特點是以八個或十二個小節構成一個樂段,歌詞較為緊密,其中,布魯斯的特點可以分為三點:第一點即興的演奏或者演唱;第二點是獨特復雜的和弦走向;第三點就是布魯斯音階的進行是以布魯斯和弦為基礎的。所以在爵士樂的演奏當中并沒有固定僵硬的模式化進行,而是表現的很自由,嚴肅與流行時而轉換。在爵士樂的演奏中,樂器的安排并不像傳統樂隊那樣對音色和音量的嚴格把控,樂器在樂手中都能鮮活起來。另外“憂郁”是布魯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特色,是將音階中的“mi”和“si”都降了小二度。而這種音樂風格帶有鮮明的情緒特點,在二十世紀的美國,黑人歧視嚴重,這是不公平的社會待遇所導致的。音樂中緩慢的旋律和節奏都直接表達了黑人奴隸的憂傷與哀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布魯斯作為一種世俗音樂與宗教音樂相互對應。
拉格泰姆出現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美利堅黑人特有的音樂風格,是美國流行音樂中的形式之一。相對于美國其他的傳統音樂而言,這種音樂的旋律更為簡潔,與傳統的節奏編排也不相同,切分節奏的運用與重音位置的變化是其最明顯的特點,通俗講就是常常使用三連音。由于黑人音樂與歐洲白人音樂的不斷結合,不斷相互影響,便誕生了這種獨一無二爵士樂風格的拉格泰姆,在這種音樂風格里帶有非洲和歐洲兩個不同地區的音樂色彩,在爵士音樂中對此有許多美妙的體現。格什溫的出現無疑是將此音樂風格更加完美的結合與運用,他不僅將嚴
關于鋼琴的學習,包括格什溫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是從古典音樂起步的。而古典鋼琴的學習者或者是演奏家中,很多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夠進行爵士樂風格的彈奏。然而爵士音樂中酷炫的節奏型以及復雜多變的和聲對于古典出身的學習者和音樂家來說想要掌控這些,較為困難。爵士樂中所蘊含的語氣,味道,力度和節奏型都極其難把握。因此,這就能嚇跑不少出身于古典鋼琴的學習者。即興演奏沒有樂譜,而古典樂通常都是有樂譜進行服務的。如果古典音樂家沒有樂譜作為參照,即興表演爵士音樂的話,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古典音樂出身的人想彈奏好爵士樂,絕非易事。顯然,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而格什溫就是解決此難題的人。1924年,格什溫受著名音樂家保羅·懷特曼的邀請為其音樂會創作爵士交響樂。不久后雙鋼琴版《藍色狂想曲》完成,并交于Ferde Grofe 進行配器。
當時這場音樂會是的標題“An Experiment in Modern Music”,首演是在美國紐約,在這場音樂會的觀眾席里坐有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如拉赫瑪尼諾夫,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家克萊斯勒以及發明蘇沙號的蘇沙本人等。這場音樂會非常的成功,并得到了各位音樂家的高度贊揚,使得格什溫名聲大噪,在整個世界引起了轟動。此后《藍色狂想曲》的專輯暢銷無阻,格什溫在人們心中不僅是著名的百老匯作曲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古典音樂家了。
《藍色狂想曲》是美國音樂家格什溫專門為鋼琴和爵士樂團而創作,具有濃郁的爵士風格。這部作品運用了主題變形的發展手法,對比與統一是音樂創作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而主題變奏正是這一原則的重要技巧。主題變形手法主要體現在調性的變化,配器的改變,音色的運用,和模進的的手法等。格什溫綜合運用了這些創作技巧,且幾乎沒有局限性,體現了他對作曲手法的成熟運用。格什溫把美國的傳統音樂素材與西方的大小調融合在了一起,這種聽覺盛宴給了觀眾們全新的音樂感覺。其內容大多來自民間,而形式上得到了大膽的創新,因此《藍色狂想曲》便聞名于世了。嚴肅與流行合理地融合到一起,也極大地改善了這一藝術形式。
《藍色狂想曲》是一部極其自由的作品,通過格什溫天才的創作手法使得交響樂與爵士樂這兩種迥異風格融合在一部作品之上。所以有人會稱《藍色狂想曲》為“爵士交響樂”,格什溫是以狂想曲的結構形式創作了一首爵士風味的鋼琴協奏曲。因此在這音樂部作品當中我們能聽到不同于以往樂曲的音響效果。這部作品的旋律動人心弦,給人一種積極樂觀的感覺,在享受聽覺盛宴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美利堅特有的音樂風格。這種創作形式在音樂界極其罕見,深受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即使是一百年后的今天也未曾褪色。《藍色狂想曲》大致由三個部分所組成。
樂隊首先進行演奏的樂器是單簧管,在低音區由一個顫音自然而輕快的向上滑去,在這段引子里彌漫著憂郁且帶有爵士味道的情愫。旋律上降了七級音與三級音,我們明顯的會想到這是屬于藍調風格降B大調。緊接著法國號,單簧管和薩克斯等樂器也奏起了節奏較強的主題部分,采用的是半音音階進行的形式,同時較輕的鼓聲參與其中。主題過后由弱音小號再次奏起主題,隨后鋼琴加入進來,鋼琴的演奏也帶有憂郁的色彩。
在這部作品當中的華彩樂段是由鋼琴完成的。“華彩”最早出現于西方音樂作品當中,在古典音樂時代,華彩只是在樂曲的末尾用于裝飾性的段落,這樣的安排能夠讓表演者即興發揮自己的演奏技巧和盡情的表達情感。《藍色狂想曲》中的鋼琴華彩樂段是這部作品里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樂曲的中段與尾段的旋律采用的E大調,由弦樂演奏出來的旋律作為《藍色狂想曲》的中心,在這段旋律之中充滿了憂郁哀傷的情感和樂器獨有的氣氛。抒情的民謠風旋律通過弦樂隊共同演奏,在整個旋律當中還有鼓聲的輕聲節奏。這對于后來的發展事先準備好了不確定因素。樂曲進行到最后部分時,快板速度成為主題,首先是鋼琴的獨自演奏,緊接著是圓號與長號的加入且力度逐漸加強,最終迎來了整個樂隊的大合奏,走向樂曲的巔峰。這一時刻的管弦樂隊與鋼琴演奏相同的音型演奏出了更為強勁的音響效果。全部樂器共同投入營造出了一個極其宏偉壯麗的畫面,最后樂隊演奏再現主題并以宏大的氣勢結束整部作品。
前文筆者已經多次表明,即興是爵士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當演奏者在即興創作時,多數人都會運用令人激動的旋律,節奏以及和聲等來當做中介,即興的范圍或多或少,少則幾個小節,多則幾樂章甚至整部作品不等。即興創作幾乎不會重復出現相同的旋律,反而更加豐富多彩,這在爵士樂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以至于每一次即興的創作都是無與倫比的。而格什溫在《藍色狂想曲》里對即興的理解與創作更是別出心裁。就比如在原譜中的第81至84小節,在譜例中預示到達八度的地方時,作曲家即興加入了多個布魯斯音階,便使得音響效果更加圓潤飽滿,為即將到來的音樂高峰做好了良好的鋪墊。
節奏一詞不僅僅只局限于音樂的領域里,它在處于不同領域便擁有屬于自己的含義。而樂曲中的節奏通俗的來講即組織起來的音的長短關系。這部狂想曲中的切分節奏屬于一類長短關系的組合對比。在樂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爵士樂三大要素之一的拉格泰姆了,在十九世紀的美國這是一種音樂界里的時尚。拉格泰姆最大的特點是以切分節奏模糊節拍的重音,從而產生一種搖搖晃晃的音樂感覺。筆者在這里要特別提醒一下節奏重音與節拍重音。所謂節拍重音就是某種節拍在一小節里,如何判斷哪個節拍是重音?就拿4/4拍來說吧,第一和第三拍為重拍,在樂理知識中第一拍為強,第三拍為次強,所以兩拍都為重拍。如果是3/4,那就是強弱弱,只有第一拍是強拍。無論是在音樂演奏或歌唱中,還是在日常生活的運動中,節拍重音是我們自我控制的核心。當然這只是屬于狹義上的重音,它僅僅局限于對樂曲里某個樂句的某個點的強調,并不會受整體結構的限制,較為自由。
節拍重音與節奏重音偶爾會重疊,有時節奏的重音也會出現在節拍重音上。重音往往代表了一個事件的開始,其中也包含某種音樂動機的開端,某種新的力度開始,或者是一種具有標志性的節奏型的開始以及一種和聲變化的開始。可能也會使某種新的節奏形式發生轉變,而這種變化體現了節奏結構動力的重要性。在《藍色狂想曲》中,作曲家運用了許多切分節奏,這些節奏又將處于運動的節奏時值進行新的組合。這樣一來,人們在聽覺感受上會覺得短音音符沒有長音音符更加有重音效果。
喬治·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從誕生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一直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青睞。格什溫以天才的旋律創作為世界帶來了這部珍貴難得的作品,他在這部作品當中成功地把古典元素與流行爵士元素融為一體。不僅開創了古典樂與爵士樂融合的先河,也極大的推動了美國乃至世界音樂的發展。《藍色狂想曲》誕生以后,格什溫名滿世界,深受古典和流行兩個領域的尊敬,但他并沒有因此而驕傲,反而遠赴巴黎進修作曲。從而為世界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傳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