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耿
嗩吶,一種獨特的民族吹管樂,截至目前的文獻綜述來看,關于起源,人們贊同其發源地不在中國,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歷經千百年來嗩吶在中華大地上的傳承與發展、進化與演變,我們可以說,現在所演奏的嗩吶,是一件極具中國特色的民族樂器。看其歷史,在明代,嗩吶便已經廣泛使用,尤其在軍隊中;到清代,嗩吶在婚嫁、喪葬、節日、廟會等多種民俗生活中已被普遍使用。時至今日,婚喪嫁娶等事宜中依然不可或缺的便是嗩吶的身影,這也只是從老百姓的生活角度來看。
我們從一些專業或職業的藝術門類來看,仍可發現嗩吶的重要性。中國的戲曲文化可謂是中華民族的國寶之一,在京劇、豫劇、黃梅戲、評劇、越劇等戲曲種類中都運用了嗩吶來演奏一些曲牌。在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中,嗩吶更是尤為重要的伴奏樂器。再或是民族管弦樂隊中,嗩吶聲部亦是不可缺少的主體部分。此外,在專業類院校及綜合類大學中,嗩吶也是藝術類的專業課之一;很多優秀的演奏家、獨奏演員,都由此而產生。
嗩吶由哨片、氣盤、芯子、桿、碗,五部分組成。通常氣盤安裝于芯子上,尤其在民間所用的多種嗩吶上,氣盤與芯子是用金屬小鏈條連接在一起。因此,在本文中暫且將氣盤與芯子看作一個整體,故而將嗩吶的構成部分分為:哨、芯、桿、碗,四個部分。在我國不同地區,由于地域文化差異以及人們對于音樂審美的不同追求,嗩吶在材質、調式、音色等方面有所區別;如新疆木嗩吶、東北大桿、陜北民間大嗩吶、晉北民間嗩吶、山東濟寧銅桿嗩吶等。這些地域性的嗩吶與專業演奏所用的嗩吶有一些形態、音色、音質方面的區別,但無一例外都是由哨、芯、桿、碗組成。
嗩吶音色獨特,以專業獨奏類的嗩吶來說,小嗩吶清脆嘹亮,大嗩吶低沉滄桑,不同調式的嗩吶所體現出的音樂性格不同;同一調式的嗩吶,演奏不同的曲調又展現不同的音樂情緒,亦歡快,亦或憂愁與悲傷,而這些變化主要決定于演奏者的技術。我們通過氣息作用于哨片使嗩吶產生音響,通過舌頭、嘴唇、手指的運用來改變音符的時值與高低,以及不同的音符連接。由此可見,氣吸、舌頭、嘴唇、手指,是演奏嗩吶的最基本與最重要的人體器官,也是嗩吶在吹奏時能不斷變化的藝術根源。誠然,在一些特殊的樂曲演奏中也用到一些特殊的技法,比如《正月十五鬧雪燈》中的“齒音”技法,現代作品或流行音樂伴奏中所用的“喉音”技法等,這些都屬于少見且獨特的技巧演奏。因此,我們可以將嗩吶吹奏的主要人體器官運用歸結為:氣、舌、唇、指。
通過上述陳述,筆者嘗試對嗩吶演奏進行一個總結性的陳述,概括為:嗩吶演奏是演奏者運用氣、舌、唇、指,作用于哨、芯、桿、碗,借助音符的高、低、長、短,控制旋律的輕、重、急、緩,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訴說人生的酸、甜、苦、辣,描繪人間的春、秋、冬、夏。
氣、舌、唇、指,是嗩吶演奏的最主要手段,這四者之間需要相互配合,靈活運用才能演奏出千變萬化的美妙樂曲。對于初學者或喜愛嗩吶演奏的人來說,從根源上需要對這四要素有清晰的認知,才能使嗩吶演奏之路越走越長。基于此,我們分別從氣、舌、唇、指,這四個方面對演奏時的一些基本要領進行闡述。
氣息是嗩吶演奏的生命源泉,嗩吶的哨片如同人的聲帶一樣,是聲音的來源;而只有氣息作用于哨片時才能產生聲音。氣息經過哨片,帶動哨面的震動產生的聲音,便是嗩吶的聲音。
首先,吸氣時通過橫膈膜的下壓,讓氣息的力量沉于腰腹,即“氣沉丹田”。吹奏時,通過腰腹部肌肉的運動,使橫膈膜上抬而推動氣息作用于哨片,進而吹響嗩吶。這樣的氣息運動方式,對于人自身是一種保護,胸式呼吸法吹奏時間稍長會引起人身體不適;而從另一個層面來講,深的氣息才能產生通暢飽滿的音色。
其次,嗩吶其實是相對音準的樂器,一個音孔,吹奏時氣息的力量小,是一個音高,氣息力量的改變音高也會隨之改變。可以肯定的是,一個音孔的音高幅度有大二度、小三度甚至更大的音程變化。對于一個好的演奏家來說,除去嗩吶音孔本身偏差很大之外的任何嗩吶,都可以將音符演奏準確,而這關鍵性的決定因素便是氣息。換言之,氣息是嗩吶演奏中音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在此基礎上再去探究,仔細體會吹長音時的感覺,會發現,其實嗩吶的每一個音孔所需要的氣息感覺不同。相鄰音孔之間的感覺不是很明顯,但吹奏筒音的長音之后,再吹第八孔音,就會明顯感覺氣息的力量和方向感差異很大。同一個音孔,在吹高低音的變化時,也會感覺到所需要的氣息力量和方向感有所區別。由此可見,在嗩吶演奏中,尤其是在嗩吶學習中,要仔細體會每一個音孔的氣息感覺,這是能否保證演奏音準的基礎所在。用一種氣息的力量感覺去吹奏所有的音孔,高音上不去,對于音準也無法達到。此外,不同調式,不同大小的嗩吶,吹奏時的氣息感也不同,只有放慢速度,仔細體會,才能逐步掌握。
第三,在對樂曲旋律的潤色中,氣息的作用尤為關鍵。嗩吶演奏中的顫音主要是通過氣息控制。氣顫音的運用主要是在慢速的演奏中,通過改變氣息瞬間的流速與力量,使的聲音增添了音樂美的體現,諸如引子、慢板等樂句中,不同情緒、不同意境的音樂在吹奏時所需要的氣顫音顫動頻率不同。比如在表現由遠及近的音樂時,結合強弱的變化,由弱到強的力度,加以由慢到快的氣顫音,可讓人真切感受到聲音由遠及近的意境。關于氣顫音頻率,無法用定量來形容,因為音樂本身是演奏者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和情緒有著很大的關聯。而在一些其他技巧的演奏中,氣息也體現出了重要性,比如“氣拱音”、“滑音”以及模仿笑聲等技巧,需要氣息的配合才能將音樂表達得惟妙惟肖。此外,吹奏高低音的氣息流速與力量亦不同,這就需要在演奏樂曲時靈活運用,結合舌、唇、指的變化而隨時變化,這樣才能保證演奏的準確性。
嗩吶演奏中,舌頭的作用相當于人說話時語言的變化。尤其是在樂句中音符的分連奏和一些技巧運用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樂句中音符之間的分連關系,是通過舌頭來區分的。通常在每一個樂句開始時,都需要有“音頭”。如果細致體會,會發現,在吹奏一個樂句的開端時,“音頭”的演奏不同于樂句中的分奏“單吐音”,氣息吹之前,舌尖已經是貼著哨片口了,在發音的一瞬間,結合氣息力量而快速后撤,從而形成“音頭”。樂句中的分奏則使用“單吐音”。
此外,嗩吶演奏中很多技巧都是由舌頭來完成。最常見的是樂曲中“三吐音”和“雙吐音”。“雙吐音”的顆粒性,需要我們保證氣息的力量足以使嗩吶吹奏準確,舌頭只有在松弛的狀態下才能保證“雙吐音”的清晰度;最常見的問題存在于,舌頭緊而導致“雙吐音”不清晰。“三吐音”的演奏主要體現節奏的跳躍性,好比馬蹄聲。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三吐音”中,在第一個“吐”音吹響之后,舌頭立馬去貼在哨口,阻止氣息的流動進而使聲音斷開,其實質是加了一個休止符,在后半拍的準確時值上再吹“吐苦”。只有將前八后十六中第一個音符演奏的短促,才能體現這一節奏型的特色所在。
此外,還有運用廣泛的“花舌音”“舌推音”等技巧也都是通過舌頭來完成。“花舌音”是在演奏中通過舌尖部位隨氣息的流動而上下快速運動,從而產生一音多響的效果,不論在獨奏曲、歌曲、戲曲的吹奏中都廣泛使用。這一技巧的運用,不僅起到裝飾作用,讓單一的音符宛如花瓣一樣綻放,也對音樂起到了強調作用,所以常用于樂句的開頭處。“舌推音”則是在吹奏過程中,通過舌頭從后往前的推力使的氣息瞬間的力量增強,進而改變音高,多用于第八孔上,在眾多樂曲中運用廣泛,比如《百鳥朝鳳》中很多鳥叫的模仿。不同于“氣拱音”的是,“舌推音”更具有靈活性。
如果說氣息是嗩吶演奏的生命源泉,嘴唇則是嗩吶演奏的聲響門檻;嘴唇合攏,才能將氣息吹進嗩吶之中,進而演奏旋律。那么,在嗩吶演奏中的嘴唇運用應該注意些什么。
關于嘴型,這里不能給一個絕對的標準,因為人本身存在個體差異,同時不同的演奏者對于吹奏嗩吶時的嘴唇運用有著各自的理解。但是,無外乎,好的嗩吶演奏,需要嘴唇對哨片有著好的控制。筆者結合眾多演奏家的嘴型,認為嗩吶吹奏時,上下嘴唇應當微包牙齒,并且呈上下豎立感合攏而含住哨片;嘴唇與牙齒之間不能有空隙,這樣能保證氣息能集中力量作用于哨片上。
嗩吶的高低音、強弱音的變化,都離不開嘴唇的控制力。在吹奏高音時,要通過嘴唇改變哨片的震動面積,加以氣息流速和力量的變化,才能從平吹音(低音)變為超吹音(高音)。在嘴唇變化時,下嘴唇的調整主動性要大于上嘴唇,進而調整哨片的震動面積。與高低音的變化相似,強弱音的吹奏也是由嘴唇與氣息的配合來完成。強音的吹奏,是哨片震動面積大時候產生的,此時嘴唇對哨片面積的控制較少,同時氣息的流速與力量較大;弱音的吹奏,需要將哨片的震動面積減小,同時要減少氣息的流速與力量,這樣才能保證弱奏的同時,音準不會受影響。嗩吶聲音響亮,但好的演奏家可以控制到音量細如發絲、弱似針落。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嘴唇不控制哨面讓其完全震動,也可演奏,在民間音樂藝術中常見,其聲音相當洪亮;但從專業獨奏曲的演奏角度來講,這樣的嗩吶音色不夠圓潤,缺乏一些溫婉的美感。
手指是嗩吶演奏中音樂進行與變化的操控主體,通過手指控制八個音孔,讓音符來回穿梭而吹奏出動聽的旋律。關于手指的運用,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手型。如何拿嗩吶,是演奏的前提要求,能否演奏靈活,一定程度上與吹奏時手指的形態有很大關系。由于個體差異,每個人手指的長短粗細不相同,因而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標準。盡管如此,還是可以求同存異。手指的形態不應繃得太直,也不能彎得太曲,讓手指處于放松狀態下的微彎曲,是較好的演奏手型。同時,上把位以背孔的大拇指指肚為準,下把位以小拇指指肚為準,其他手指要保證自然松弛的狀態下調整位置,一定不是都用指頭肚來按每個音孔。
第二,發力點。這里我們要清楚地知道,手指的發力點應當是在掌指關節處,以掌指關節處為發力點,手指自然運動。尤其是指顫音,只有在找到正確的發力點以后,才能有速度的提升,并且要注意手指起、落之間時值的等長性以及手指力度的均勻性。
此外,容易忽略的一點,托起嗩吶的下把位大拇指應放在嗩吶的什么位置?曾有人學習嗩吶時,下把位的大拇指在食指下端,這樣首先會影響其他手指的靈敏度,其次由于嗩吶下重上輕,大拇指越靠上越會感覺嗩吶重,從而使得整個下把位手部緊張。我們可以讓大拇指位于嗩吶桿的下三分之一處,或是于中指與無名指之間,當大拇指于這個位置托起嗩吶時,下把位手部最為松弛。
嗩吶演奏源遠流長,無論是專業舞臺或是民間鄉社,嗩吶演奏都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因其自身獨特的聲音屬性,造就了嗩吶的主角光環。嗩吶可以演奏不同風格的音樂,表達不同的情感,除了演奏技巧的發展之外,與其自身的發音方式有所關聯。人的喜怒哀樂有著不同的呼吸感,而不同情緒下的氣息方式作用于嗩吶之后又將人內心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可謂淋漓盡致。
關于嗩吶演奏中專業與民間的說法,切莫牽涉高雅與否的表述。筆者認為,所謂專業與民間之分,是由嗩吶演奏形式的不同、演奏內容的不同、演出場所的不同、服務群體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的,且不說文化差異還存在地域不同。再者,民間藝術家們對于嗩吶的研究與演奏中,還有很多技藝是專業院校的人們未能掌握的。況且現在我們所謂的專業,也是從民間而來,只是將民間的藝術更規整化、細膩化。
科技的進步,各種直播平臺的出現,使得嗩吶這一民族樂器被更多的人所喜愛,這無疑對于嗩吶自身來說是一種好的發展。資源可以更好地分享,從業者之間能更好地交流,藝術的進步也能更好地推進。我們亦可以將嗩吶演奏理解為人和樂器之間的一種熟悉程度,好的演奏家拿著嗩吶可以演奏一切想要演奏的內容,這其實也是人與樂器之間高度熟知的體現,反之,可以理解為人對于這件樂器還未熟悉。但無論是專門從事嗩吶演奏,或是業余愛好,接觸嗩吶,便要知道嗩吶演奏是怎樣一回事,要能夠從基礎中找細微,才能為今后的演奏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