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紫微
米利·阿列克謝耶維奇·巴拉基列夫Balakirev,Mily(Alekseyevich)俄國作曲家。早年受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影響,后來則成為居伊和穆索爾斯基的良師益友。1862年巴拉基列夫還與人開辦音樂學校,演出“五人團”的作品。1866年在俄羅斯各地搜集民歌。他的音樂想象力豐富且多姿多彩,或許可稱為最具影響力的俄國民族主義的推崇者。1871年患病后脫離“五人團”只偶爾參加音樂活動。
由于此時的世界環境并不和平,作曲家們紛紛開始思考音樂的民族性表達,由此逐漸形成各國民族樂派,例如“強力集團”。由此十九世紀的西方音樂進入了浪漫主義時期的分支——民族樂派。在這一時期中,大多數作品注重個人情感的表達,這對前人的創作傳統有著很好的繼承與發展。此曲啟示了俄羅斯樂派,成為后來的一些作曲家在創作中強調優美圓潤、晶瑩剔透、柔韌如歌的旋律表現。從而使音樂演奏藝術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例如我們在俄羅斯著名鋼琴家基辛對鋼琴曲《云雀》的演奏中,感受到如歌的旋律和細膩的情感,有一種“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美妙感受。
鋼琴變奏曲保持了原聲樂作品的和聲進行,全曲調性布局為降b—降D—降G—降b—降b,在原聲樂作品基礎上升高了五度。這使整體作品體現出典型的俄羅斯民族音樂流派的特征且保留了原有的藝術特色。通過對整首作品的細致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該首作品在和聲上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和弦材料豐富。該曲在主干正三和弦材料的基礎上,使用了大量的離調和弦,以副屬和弦、副下屬和弦居多;另外在多處地方也使用了屬九和弦,所有這些,使得音樂性格呈現出較強的色彩性。
2、和聲語匯豐富。該曲使用了大量的復式語匯,和聲語匯完整性強。在主題中第一樂句、變奏一、變奏二的第一樂句以及尾聲中都使用了大量的正格語匯和變格語匯。
3、和聲終止式明確。該作品由引子-主題-變奏一-變奏二-尾聲五部分構成,尤其尾聲處使用的S-T的變格終止代替了傳統中的正格終止,具有較強的民族色彩。
4、和聲織體上的復調化。該音樂織體各聲部都有較強的獨立性,變奏一中的部分小節具有明顯的復調模仿化寫作的特點,使得音樂復調化內涵豐富,提升了作品的藝術性。
1、引子
引子由三個四小節的樂句構成,這三句的結構相同但和弦不同,每一句都是前兩小節用中音模仿云雀的叫聲,使用高音向低音流動再級進,力度稍強并伴有起伏。后兩小節在高音處使用“鳥鳴音型”模仿在森林里回蕩的云雀叫聲,力度很輕。為增加鳥鳴回蕩增加效果,每一句的最終都以自由延長的一拍半休止符終止。僅僅在引子中中音和高音從音高、力度、色彩上都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如:圖1)
2、主題
在主題中由半分解和弦導入。每兩拍為一組,是單個八分音符加三個八分的音程。新的織體將引子與主題明顯分開,開始了新的畫面。左手四個八分音值是由低向高處遞進的,正如聲樂曲中“流動不息的清泉”,與云雀的叫聲形成高低對比,隨后引出主題,由四個方整性樂句展現了全部的主題旋律。第一樂句(14~17小節)和第二樂句(18~21小節)形成同頭異尾的結構,調性轉為降D大調。第三樂句和第四樂句(分別為22~25與26~29小節)也使用了相同的結構,調性由降G大調轉為降e小調。平行樂段是作曲技法中常用的手法,可以加強對主題的發展和鞏固,加深人們的印象。
從十四小節開始分為了三個聲部,分別為由主旋律構成的高聲部、由三個音程構成的中聲部、由左手單音進行的低聲部。中低聲部為高聲部襯托出朦朧的背景,以此襯托高聲部夜鶯的叫聲。第30~33小節是對第26~29小節的變化,這兩個樂句的前兩個小節是完全一樣的只不過第二次力度更輕一些。對于后面兩小節的對比:第28~29小節的旋律是圍繞在主和弦上進行的,最后一個音停留在主音上,使得調式調性再次被肯定。第32小節的材料來源于第28小節,但和弦從降b小調二級七和弦進行到D大調的六級和弦上來,但最后的旋律新穎地停在降D大調的三級音上,使用顫音開放結束給人不穩定的感覺,左手則為八度疊加方式,顯得渾厚。雙手形成鮮明對比將音樂推向一個高潮。
3、變奏一
這段變奏中作者運用了多聲部織體,雖然主題沒變但運用對比復調等手法將六種織體寫成了四個聲部。主題與變奏間既有邏輯又有規律且符合變奏曲的結構要求。
高音聲部即為主旋律,隱藏的旋律音用保持音記號著重強調。中音聲部是和弦分解的進行,且作者用連音線標注出來,使得聽起來像流水一般襯托著主題,增加了音樂的新鮮感。在次中音聲部中也有兩種表達方式,第一種是提取了引子中“鳥鳴”音型。作者用對比復調的手法,使其與高音聲部上下呼應,前后相連又緊扣主題,使音樂形象鮮明。第二種是和弦或分解和弦構成并為其添加跳音符號,其可以向上發展增加和聲效果。在一些和弦進行的上方既有跳音符號又有連音線,這使得音樂進行更具有彈性,像是云雀在枝頭上歡快的歌唱。最后一個聲部即為低音聲部,為了平衡中音聲部和次中音聲部的和聲厚重感,作者將低聲部采用了單音流動,在這一聲部中采用很弱的力度去彈奏,為了與其他聲部區分開,互不干擾。而在44~45小節中出現了漸強的符號,在47~48小節中就減弱下來。并用稍慢速表現了廣闊的景象。并且在第48小節中繼續減弱回到原速,音樂情緒回到了原始。此段也描繪了云雀清脆婉轉的叫聲。
從50~52小節作者使用了八度疊加方式,加上和弦對和聲的填充,音樂表現出了另一個全新的畫面。這一段是主題結束時發展的部分而來的,可以聽得出來作者保留了主題,通過八度和弦增加了色彩的厚重感、增強了氣勢。對比出周圍環境的聲音與云雀聲音,一唱一和。從第53小節第三拍開始下行,這些都為后面出現七級音做了準備。
4、變奏二
到第55小節時音樂開始了變奏二,在這里對主題第一樂句進行變奏。在這里運用單音再現主題、八度對調性的鞏固,在主題音樂基礎上增加了和弦、琶音、顫音為主題增加色彩。與前面的音樂形成完美的統一,也為后面尾聲做好了鋪墊。
第55~58小節中高音聲部用單音將主題再現。第57小節處增加了顫音,使音樂更加生動形象。在強拍上用主和弦并進行延長,對調性進行鞏固。作者還加入降C音與主和弦形成七和弦,增加了和聲效果,充分體現了俄羅斯的音樂風格和時代特色。
進入第59小節也是主題的重復,不過是在八度上重復。對主題音用了保持音記號著重標出。第60小節處做了漸弱處理,且主旋律由八度變為了單音,為后面做了鋪墊音響聽起來更加單薄。第61和62小節是主題樂句的變體,在重拍上用顫音模仿了云雀的叫聲。音樂的高低、強弱對比好像是云雀之間的對話,此起彼伏。第64小節運用連續上行的大小二度將音樂推向另一個高潮。這種連接段在變奏曲中不可或缺,不但承上啟下,還能使作品不陷于長時間的主題旋律中。為音樂增添了色彩,為接下來新元素的進入做了準備。緊接著六組八連音快速下行將氣氛平淡了下來,最后以四個八分音符將變奏二以開放形式結束并進入尾聲。
連音在樂譜中用legato或連線表示,在樂曲開始右手的單音旋律就出現的連音,在彈奏第二個音時第一個音先不放手,在第二個音彈下去之后再松開第一個音,以此類推,這樣的演奏方式更能突出音樂旋律的歌唱性。首先,彈奏時要靜而慢地把力量送到底,每個音符的彈奏力度隨著音符的走向而決定,使每個音聽起來都是經過藝術修飾后呈現出來的。其次,四分符點加十六分音符的節奏要準確把握,對于十六分音符的演奏因為更多的是需要手指保持內在緊張,所以要注意手臂和手腕的力度:少而適中。由此保持靈活而迅速地彈奏。
裝飾音有很多種,在作品中引子部分和連接部分運用的裝飾音比較多。演奏時要注意手和手腕的放松,裝飾音應該是清晰而快速的帶過,手指太緊張會使裝飾音比主旋律還重。此外,若需要快速顫音時手指可以貼著琴鍵,不用抬得太高。
連跳音又叫半連音,半跳音斷,連音或斷連奏等,在樂譜中是用連線內加一個標點小圓點的符號表示。演奏時是用半連半斷的方法,既不要像斷音那樣快速反彈,也不要像連音那樣連貫粘黏。在第42~45小節中出現了連跳音,此處以八分音符的音程及單音構成,這在演奏中極其容易被忽略。左手在彈奏連跳音時可以保持一定的緊張感,彈奏的手指向下用力從而使手腕略微挑起,但保留一個音直到下一個音下落時再抬起,這樣既保留了連音又保證了跳音。但要注意手腕不要完全抬起,這樣會丟掉連奏。當然,單音的連跳音比雙音的連跳音更容易些。
50~53小節為一個樂句,在此樂句中在和弦基礎上增加了八度音程組成了四個聲部。保持音記號使主題回歸,八度疊加與和弦的組合使音樂聽起來更有厚度。音樂的展開標志了全曲進入了高潮,在這里演奏者要用全身的力量演奏出肯定和飽滿的音響效果。對于連續的八度,很多演奏者由于不放松,小臂及大、小指都會出現緊張甚至僵硬疼痛的現象。所以,在演奏八度前要將手指都活動開,大、小臂都要保持放松,演奏時要有一種扔東西的感覺,當手指快碰觸到琴鍵時再將力量放出。這樣才能快速又保持放松的彈奏八度。
彈奏和弦的技巧與彈奏八度的技巧大致相同,要保持掌關節及各個手指關節的支撐作用,保持手型,這樣更利于手腕的發力。但要使和弦聽起來聲音均勻、整齊和諧,還要在彈奏和弦的瞬間做好支撐,每彈奏完一個和弦就放松下來。
演奏八度時為了凸顯聲部,所用力度要比其他聲部更大。每一樂句內部仍然要根據旋律的上下走向自由地做一些音樂處理,使樂句聽起來更有收縮感和延伸感。若每一個音都不分輕重的彈奏則失去了音樂的美感。將八度音程與和弦的使用完美的交織并處理好,就可以使音樂的氣勢更加大氣磅礴。
在左右手交替下行并力量逐漸增加的段落,要注意交替處的連貫性與強弱的一致性,此時小臂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手腕的參與對手指均勻的彈奏也有一定影響。
俄羅斯民族樂派形成于浪漫主義晚期——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鋼琴曲《云雀》中幾乎包含了俄羅斯民族所有的音樂特征,例如,變奏手法的運用多于奏鳴曲形式原則的運用。通過以上的研究分析,筆者最后得出一些結論,如下:首先,通過分析能夠清楚劃分整首作品的段落,準確抓住每一部分的主題和情感的變化,這點對演奏中的二次創作尤為重要。其次,通過對作品的演奏實踐,筆者感受到作品中鮮明的俄羅斯音樂風格。在調查過程中也更多地了解到它在創作風格、演奏手法、民族文化中的獨特之處。這些不僅在藝術研究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們來說,這有益于自身文化的豐富,為我國的鋼琴領域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