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洋
揚琴自明代傳入我國,歷經四百年發展與沉淀,現已成為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彈撥樂器,縱觀揚琴輝煌的發展歷程,它以其典雅悠揚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深受作曲家青睞與賞識,在音樂舞臺上絢麗多姿,大展風騷。數輩揚琴人的傾力奉獻使得大量優秀獨奏曲、協奏曲問世,隨著民族音樂逐漸邁向世界舞臺,民樂現代化進程日新月異,揚琴這種極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無論是在創作還是演奏技法上都在向多元化努力發展。對于揚琴作品的創作而言,歷經不同時代,作品本身也帶有濃郁的時代感,21世紀以來,揚琴作品的創作逐漸邁向專業化,更加注重藝術審美觀念的創新,不僅繼承發展了傳統藝術風格,同時借鑒了西方音樂創作技法,變奏、模進、轉調、復調、無調性、全音階等作曲手法被大量運用,不斷凸顯多元化創作理論,傳統與革新并舉,代表作有《落花夜》、《漠舞》、《云端》、《原風》、《秋》、《狂想曲》等,作品大多以揚琴華麗的炫技性表演體現作曲家個性化的美學追求,演出形式從之前的獨奏形式不再局限,發展為揚琴與鋼琴,揚琴與樂隊協奏多種形式,為揚琴音樂賦予了全新的發展內涵。《春》正是新時代下頗具代表性的樂曲之一,作品采用中西結合的創作手法,在根植于民族文化傳統音樂的同時結合西方作曲技巧,不但展現了濃郁的中華民族人文情懷,又極大地擴展了揚琴作品的創作思路和音樂表現形式。
“春之歌,行云如流水;春之舞,嫵媚又多姿;春之樂,心曠又神怡:春之夢,夢跡全無影。”揚琴作品《四季》組曲之一—《春》由黃河、王瑟老師創作完成于2009年,于全國第四屆揚琴創作與教學研討會首次亮相,作品一經上演,便以其動人深情的旋律,新奇華麗的技巧吸引了各地揚琴演奏者、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黃河,著名揚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聯絡委員,教育部中國藝術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文化部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民管會揚琴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文化部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總編委會委員,中央音樂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音樂學院聘任教師委員會委員。他創作改編了大量優秀揚琴作品,譬如《川江韻》、《巫峽船歌》、《黃梅隨想》、《拉薩行》、《黃土情》、《古道行》等等。作為優秀的揚琴教育家,他所培養的多名學生在全國各大音樂賽事斬獲佳績,并于各大高校任教或在全國各大藝術團體中發光發熱。
王瑟,青年揚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師,揚琴專業委員會理事,2008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獲碩士學位,是黃河教授的得意門生。著手創作了數部揚琴佳作,其中《秋》曾獲國慶60周年北京文藝作品評選佳作獎;《春》、《落花夜》入選文華獎規定曲目。同時在室內樂及其他姊妹民族樂器音樂創作領域進行探索,代表作有二胡重奏《云·風》,室內樂重奏《遙望》、《星空》。
《春》可劃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引子、春之樂、春之歌、春之舞、春之夢,符合我國傳統音樂“散-慢-中-快-散”的結構布局。引子(1-14小節)為抒情的散板,用a小調朦朧的詩意引入主題,表現了春天伊始,萬物復蘇,鳥語花香的景象;“春之樂”(15-33小節)是慢板,68拍,G大調極具歌唱性,仿佛描繪了雪山腳下正沖破負累、含苞待放的花朵,謳歌了春天的美好;“春之歌”(34-54小節)是小快板,節奏框架體現出固定拍子與散拍子的相結合,通過C大調-G大調-降E大調的轉換感受到大地萌芽的生機,感念春的氣息;“春之舞”(55-108小節)為快板部分,仿佛是春天的“小步舞曲”,每個音符之間都體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是全曲的高潮;“春之夢”(109-128小節)為散板,C大調回歸到a小調,再現了主題,表達了作者對春天漸行漸遠的追念、萬物輪回永不休止的思考,與引子部分形成了呼應。
作品在演奏技巧上同樣進行了創新性嘗試,引子采用大量連續泛音擊奏,在右手擊弦的同時,左手輕觸琴弦中部發出泛音列的效果,在演奏泛音時,右手敲擊琴弦的力度不應過重,左手的動作要輕柔,使其音色清澈明凈,深遠悠曠;同音泛音滑抹,即在擊弦的同時,另一手用無名指輕觸琴弦13處慢慢滑向23處,使音高呈現出由低八度到高八度的轉換。這兩個技法不但要求演奏者對音準的精準把控,還要求泛音的滑抹力度恰到好處。
輪音以雙手持竹在一個音或多個音上依次奏出均勻密集的持續音。此技法有效地將揚琴這個“直嗓子”轉換成歌唱性旋律的表達,輪音演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兩手單音快速地擊弦的同時要保持節奏和力度均衡平穩,擊弦時輕柔細密,聲音從無到有,如漣漪一般慢慢展開,音響力度強而不燥、弱而不虛,在手腕放松的前提下,穩定手指的演奏控制力,既表達內心的洶涌澎湃,也能抒發深夜的如泣如訴。“春之歌”里大量強奏、弱奏輪竹的交替結合,使此段旋律極具歌唱性,明顯強烈的音色處理及輪音緊密而均勻更是對演奏者是否具有扎實基本功的考驗。
“春之舞”中作者大膽的設計運用正竹反竹結合演奏雙聲部復調的技法,兩種不同音色的結合來展現特殊的音響效果,正竹飽滿深厚,反竹音色透亮明晰,音樂層次感分明,樂句進行極具動力化,同時不規則重音的交替移位,在拓寬左右竹快速演奏空間的同時,使揚琴的立體化音響效果更為深刻。
在現代作品演奏中為了加固音響效果常需要立即止住余音,它仿佛鋼琴的踏板,使揚琴音色清亮,增加和聲色彩,有效地控制余音,不但能夠淋漓盡致地詮釋音樂作品,也大大挖掘了揚琴的藝術表現力。現代揚琴作品中大量運用了各樣高難度的技巧,這就對音色是否圓潤、飽滿、清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揚琴工作者們不斷在樂器研發中進行的一系列結構性改革,自然地促成了揚琴制音器的誕生。在“春之舞”樂段的最高潮處,華彩樂段的快速音階級進,其力度從pp-fff一路推進,樂段終止處運用制音器快速攏住余音,不但能夠淋漓盡致地詮釋音樂作品,而且大大挖掘了揚琴的藝術表現力,營造出戛然而止的音樂氛圍,期待尾聲再現。
“春之夢”與引子部分呼應,采用手指撥弦再次重現主題,最后以同音泛音滑抹結束全曲,朦朧、飄渺、如泣如訴,使人意蘊無窮。
“引子”段落,兩個方面需重點把握,首先,準確運用泛音技巧,校對好音準,感受春天從遠方悄然來臨,朦朦朧朧的意境。其次,著重做出譜面上標記力度的變化,力度是重要音樂表現要素之一,力度的層次感決定了音樂的層次感,此部分力度變化多樣,幅度由pp-mf,張力十足,營造出縹緲、虛幻的音樂色彩。
“春之樂”是全曲的抒情段落,音樂織體為雙聲部分解和弦,左手上聲部演奏主旋律,右手下聲部演奏和弦分解,演奏時需保證左手主旋律聲部線條感,右手分解和弦音符的準確性,掌握好旋律的流暢性及重音的突出表現,對樂句每一次節奏變化都要了然于心。
“春之歌”最大的特點在于運用了大篇幅的長輪音,音樂委婉綿長,優美動聽,采用雙聲部的織體,兩個聲部嚴格對位發展,其一需注意雙聲部音位的準確性,頻繁轉調過程中,務必熟記各樂句調式,演奏邏輯縝密,不可混淆;其二注意輪音密集而均勻,建議做大量的輪音的基本功練習,保證樂句的連貫性與線條感;其三為撥弦的靈巧性及音符時值準確,從而更準確地表達明亮、清脆的音色。
“春之舞”是全曲技巧性最高、個性化特色最明顯的部分,速度和織體與前形成完全的對比,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演奏中應注意正反竹交替演奏時力度的配合,突出左手主旋律與右手伴奏聲部的層次對比,右手演奏時力度要放小,給主旋律讓路。連竹演奏時保證音的準確,注意旋律中重音的突出,快速演奏中保證主干音的清晰與顆粒性,樂段結尾處的音階級進中,突出力度臺階式的表達,似層層水瀾,將音樂推到頂點,燦爛輝煌。
“春之夢”作為全曲的尾聲,是對前四段樂思的濃縮與結合,是整體意境的回歸,演奏者需做到“形散神不散”,演奏過程中注意力度的標記,弱奏時音仍然要帶有力量,大臂可適當抬起帶出優美的線條感,融入自身對春的熱愛、對時光的珍視、以及對人生的思考,感悟春天,憧憬人生。
此曲演出形式豐富多樣,除與樂隊協奏外,悉數揚琴與小提琴、鋼琴的形式上座率最為可觀。
鋼琴堪稱樂器之王,以手指觸動琴鍵發聲,小提琴屬于線性發聲樂器,用弓毛摩擦琴弦震動發聲,揚琴則屬于擊弦樂器,運用琴竹擊打琴弦,點狀發聲,在《春》的小提琴、鋼琴、揚琴演奏版本中,配器謝鵬老師充分運用三種樂器不同的音響特點,將點狀、線狀音響效果有機融合為一體,從而形成音色延續性的互補。
“引子”鋼琴以琶音、柱式和弦伴奏,聲音渾厚沉穩,小提琴配以大量的泛音、滑音,婉轉細膩,在揚琴不斷重復的旋律中三者交相呼應,對比中透著柔和。“春之樂”鋼琴不斷重復揚琴的旋律,采用局部模仿的方法,與之交錯,前后呼應。“春之舞”小提琴采用主題的低八度旋律,緊扣揚琴聲部旋律發展,增強和聲效果,穩定主旋律,使音樂充滿動力,推動主題發展。鋼琴采用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動代替獨奏版本中揚琴聲部,再現引子素材,不斷上行模進,推動樂曲最高潮的來臨。“春之夢”再現引子主題,鋼琴柱式和弦交替伴奏,以揚琴泛音結束全曲,昭示了春回大地的美好景象,留給人無限的遐想。
中華人文情懷中“和”的本念其實早已與音樂審美緊密結合,“和”之豐富與深刻,既體現于“天人合一”的普世音樂美學思想中,也蘊含在“絲竹相和”的嘈嘈切切錯雜彈中。伴奏配合時,三件樂器營造出多層的和聲色彩以及個性化的音響風格,使揚琴主奏者更需要密切關注聲部之間的協調及音響效果的立體平衡,從而準確表達揚琴的高雅氣質與和諧內涵。
以《春》為代表管窺其他現代意義上的揚琴音樂作品,即新音樂語境中的揚琴曲,已不僅僅是傳統戲曲劇種的伴奏、某個樂種的器樂合奏,而更是一種可以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情感的新音樂作品。調式的突破,節奏節拍的多樣變換,技巧的繁雜困難,音樂性的深層表達促使著揚琴音樂進入一個更為廣闊和充滿時代氣息的審美境界,同時也對演奏者的技巧性與音樂性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
1、“快速反彈,用力放松”
著名揚琴演奏家許學東教授在其編寫的《每日基本功練習》中著重提出了這一概念,掌握科學的演奏方法是提高技巧能力的重中之重,揚琴演奏者必須要擁有正確的坐姿、自然放松的體態、大臂小臂的正確支撐以及靈活的手腕關節。手腕承擔著類似交通樞紐的作用,彈奏時不能缺乏彈性,放松時不等于松懈,只有在手腕保持較好的穩定性和支撐力的時候,才能使力量在可控范圍內如數地傳給琴竹,學會善用力、巧用力,合理、靈活地運用身體各部位的力量,用力之后立即放松,學會在音和音之間轉移力量,懂得及時休息,調整手腕的狀態,持續的緊張和僵硬是萬萬不可取的。
2、譜面及“譜面之上”
樂譜是作品最直接的表達方式,譜面上音符、速度、節奏、力度等標記是作曲家傳遞給演奏者們的“一手信息”,準確讀譜是把握作品的根本,對譜面的標記進行透徹的分析更是深刻理解作品的“敲門磚”。
做足了譜面功夫,規規矩矩的技巧問題得以解決,可沒有感情的投入,作品仿佛喪失了靈魂,“只有最純凈的心,才能成就最偉大的藝術”,從演奏者的角度而言,只有真誠地對待音樂,全身心地投入演奏過程,才能彈出感人的音符,從而不斷地提高音色構建的能力,使音樂層次更為豐富,音效效果更加多姿多彩,從根本上提高音樂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被賦予現代意義的揚琴作品是中國傳統音樂在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的必然結果,作為揚琴演奏者,面對與《春》同類新鮮又陌生的作品時,首要先了解其中別樣音樂元素的表達方式,感悟作曲家的初心,而后在實際演奏中,熟悉掌握與之呼應的革新演奏技法,遵循音樂發展的規律,探索樂句的走向,加入自身的個性化處理,淋漓盡致地表達作品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