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云
《昭君出塞》是由著名詞曲作者劉麟、王志信等在二○○二年作曲的一部杰出的中國民族音樂,此曲音域遼闊,情感充沛,感人至深。作品中更加注重對音樂技能的培養,所以也經常被用作學校音樂培訓的考核曲。由于王志信的多數創作旋律都較為清新、民族個性也比較明顯,并且這樣的旋律通常會運用耳熟能詳的旋律,以及傳統的歷史故事為素材,因此作曲家在創作時,會選用這些元素,以展現歌曲的親人感和藝術魅力。
“昭君出塞”是描述了西漢末年,王昭君因為胡漢和睦遠嫁到匈奴的愛情故事。小說故事初見于《漢書》和《后漢書南匈奴傳》,后來筆記體作品、文人詩作和民俗講唱文學也為此小說故事繼續增益更新,最后演繹了一段關于宮廷愛情的故事。聲樂作品《昭君出塞》就是根據這一故事而創作的。這首作品旋律優美,沒有突出寫王昭君的“怨”,而是歌頌王昭君博大的胸懷,弘揚了中華民族昂揚的民族精神。調式是經典的中國民族調式的演變:從第一部F宮體系的雅樂,第二個部分d羽調式轉到C宮體系的d商調式,第三個部門再回歸F宮體系的d羽調式。整首創作表現了慢一快一慢的快慢轉換,并完整地展示出了各個場面的人物情感。所以,本文主要從創作中第一部的歌唱處理、第二部分的舞蹈表演處理、《昭君出塞》第三個組成部分的演唱詮釋這三主要方面展開深度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就是提高聲樂作品《昭君出塞》的歌唱演繹能力和藝術表現實力。
歌曲《昭君出塞》地融入了器音樂《琵琶行》和內蒙古的歌曲元素,凸顯了地方特色,曲式構成主要包括A、B、C三段式[1]。其中,首段主要演唱了王昭君要離開家鄉所表達的情感。音樂的前段部分使觀眾進入情景,通過琵琶讓聽者進入二千年之前,當時的王昭君坐在馬車里,跟隨遠嫁的車隊走上了和親道路上的情景。在歌唱的時間必須以王昭君的身份進行表演,抑制住氣質和聲音,略帶憂郁的情感,盡管在《昭君出塞》中部分歌曲有點蒼涼悲傷,不過因為王昭君是一位心胸大志的公主,所以在歌唱的時間也不要太過分悲切,而必須歌唱得大氣一點,從而凸顯她地位的尊貴。“昭君琵琶馬上彈”這一句中,作者用三個拍子和一個休止符表現,能從側面的表達王昭君當時的悲傷之情,在休止符之后的音符需加入某些戲曲的哭腔,展現王昭君要離別時的心情[2]。演唱者必須調節好心情,使心情慢慢地清朗化,并慢慢開放嗓音,將每一個字都放入聲道中,上下流動,歌聲也需唱得更寬一點。此句中的無烽煙的“煙”字與第三句無烽煙的“無”字間,演繹者需經過特別加工,在無與煙字間把氣氛拉長到無后開始換氣,這是音樂課中常講的用這句話結尾的氣息唱“無”字[3]。她以豐富而動人的語句與情感去演繹第三句中的無烽煙,進一步的表達昭君對和平的希望與信念,另外還能讓聽眾得到深深地熏陶,這對于《昭君出塞》這首經典作品傳承有著意義。
間奏以鋼琴刮奏的形態,從柔板轉為熱情奔放的中快板后深入到第二個部分B音段,這部分又可分成三個階段加以說明[4]。首先,c樂段分四樂句,表現出起承轉合的特征,“縱馬塞上行”是“啟”,“放眼敕勒川”是“承”,“綠草繞氈房”是“轉”,“牛羊接青天”是“合”,此時昭君既感到驚訝,同時也非常驚喜。匈奴人民對她的熱烈迎接將她的憂傷之感暫時沖淡了[5]。“阿媽捧奶茶,暖在我心間”,這一段要用更親切溫暖的語調進行演繹,可以想象好像眼前又站立著一個和藹的蒙古族阿媽,拿著熱沸騰的奶茶暖著昭君的心里,整體樂段要演繹得較輕柔,但有點舞曲的律動感。
作品中緊接著是四個小節的間奏,之后歌曲情緒又出現戲劇性的變化,并加入了B樂段的第二個層次d樂段。回首再望著故土,昭君的思國情感溢于言表,穿過麥田時,她似乎看到了老家的裊裊炊煙,中國大自然一種寧靜祥和,想起了內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但思念之情又慢慢沖淡,而昭君卻更覺得自己的出塞和親國是理智之舉,使自己的決心更加堅定。歌唱時,要將四句唱詞的語調以“較低沉-激動-欣慰-堅定”的處理方式體現出來。
下面是B樂段的第三層次e樂段,四個襯詞為“啊”,看似一樣卻具有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要唱出昭君心里的潛臺詞,同理也可以“啟承轉合”解決,此處王志信先生借用的是蒙古族長調的歌曲表現方法,氣氛悠長,是一個內在情感不懂遞進的表現。第一“啊”歌唱時精神情緒飽滿,聲調上揚,語調稍強;第二“啊”聲調下轉,假如第一“啊”唱的是“陽”,則第二“啊”則是“陰”,和前一個要有對照;第三“啊”為“轉”,則昭君在此時即處于心潮的起伏,但氣氛卻要向前推進;結尾時以“啊”為“合”,將創作推上了最高峰,而且前4個音符歌唱速率可相應提高,唱至第五音符時,改為“rit”減慢速度,造成快慢上的反差,歌唱時可在結尾一小節的“re”聲音中換氣,以保證有充分的情緒和氣息保證。
在《昭君出塞》的第三部分中,重復了前部分的“女兒情,連胡漢”的歌詞,這也是這首曲子的最高峰,并以第三人稱演唱“誰知紅顏為江山”,這一句話成為人們對王昭君的贊美語句,完美地表達出王昭君當時出塞的民族使命感,是對這位公主的贊譽,謳歌王昭君寬廣的胸襟,甘愿為國家奉獻的英雄氣概。在這一部分中加入了鋼琴,使旋律更加厚重且富有情感,通過現代的樂器,將古今完美地結合。其中在第八十八小節內的“昭”字音調堅定有力,二后面的“怨”,以倚音的方式處理,對于“誰知紅顏為江山”在基于潤腔的基礎上,使用陳述的語調展現,并對上下加以全方位比較。“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這一段時歌唱者需運用“古來都說昭君怨”韻律素材,但是也可略微降低部分歌唱強度,為音樂高潮作鋪墊;在二次反復這句時,以抒情的方式唱出,并稍微弱化了歌曲的力度,但感情依然到位;第三次出現這句時,“慨然越千年”加以反復時,需進一步加強力度,他們指出,“年”字需要在“越”字結束后立刻換氣,這與前文“自此長城無烽煙”的處理方式一樣,并且“千”字的音符處理要適當地加快速度,在演唱時要快而有力,同時要咬字清晰,提高歌曲的準確度,并為四拍增長的la做跳躍工作。在結尾處,以九拍的延長音進行收尾,同時以王昭君的事例歌頌了以小我奉獻大我的精神,感染人們愛國的心志,甘愿為祖國做貢獻,使聽眾感受歷史悠長。
聲樂藝術是把人聲當作音樂的一種表現方式。它借助于表演者的歌唱技能和各種藝術手法,表達出作家的思想內心感情,給聽者以美的藝術欣賞。《昭君出塞》這首作品屬于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演唱。少數民族唱法,是由我國各族人民根據自身的生活習性和喜好,創建并發揮自己的音樂演唱藝術特點的一種唱法形式。
1、裝飾音潤腔法
倚音處理音調的一種技能,在這個曲子中就運用了前倚音。例如在“昭君琵琶馬上彈”這一句中,“彈”字的后四拍,構成了一段小三度,在演唱時用顫音的方式展示。“漢”字因為避免出現倒字問題,采用了前倚音,它是四聲,如果要表達出它的感情,就在音符前加上前倚音“5”,使音調變得更為優柔變人,優美可親了。
2、斷音潤腔法
樂曲所在的第一部分,其中第五小節和之后的第八小節中,唱到“昭”時,采用了斷音潤腔法,它指的是在演唱時自己的聲門突然封閉,而且要屏住氣息,在這同時,運用力量和氣息的轉換,增強聲腔的表達,例如“琵琶”這兩個字的音調就明顯具有跳音的記號,可以利用斷音潤腔法,在演唱的時候需要音斷但氣不斷。
3、力度變化潤腔法
歌詞的第三個組成部分的虛詞“啊”和“黎民的平安”的兩個“黎民”,都要用不一樣的力量去演唱,前面的要略微柔弱,顯示心中的親切;而后面的力量則要稍微強一點,表現昭君意志信念的堅強;四個連續的字“啊”則是感情強烈的集中爆發,一強一弱之間達到高潮。
這首作品,王志信要表現得并不是“怨”,而只是對昭君出塞時的極高的贊美。在引子的部分,以長音展現。使觀眾能夠在腦中瞬間顯現出當時的畫面,看到當時王昭君在準備搭上馬車的無奈與悲傷的場景,前奏的鋪墊,為后面的演唱做了充足的準備。例如“別家園,出雄關”,在歌曲中,王昭君以公主的身份,表現自己的關心國家,不得已離開生活多年的家園,在演唱這句時,要有特定的身份感,需要將情感展現得悲愴凄慘,音調不能太高。“馬上彈”這句要將嗓音放下,氣氛下降,在唱到“女兒情”時逐漸提高,眼界漸漸打開。在第一次“自此長城無烽煙”這一段是表明王昭君的美好愿望,即希望匈奴不再有戰爭。第二次的“無烽煙”是表明王昭君的決心,在演唱時要堅定有力,因此在演唱每一句時,都要賦予不同的情感。在第三次“無烽煙”時開始換氣,要做好準備,為下一個音做好鋪墊。
在最后高潮的部分,演唱者要注意高潮的處理:第一,嗓音一定要豐滿、結實,把握好音調,要是自己沒方法掌握了就不好,給自己的嗓音保留發展的空間。而且在最后部分,要考慮是音量要打到頭腔去,掌握好氣氛,如果說在結尾是要做個漸強的拉長聲,那就不能一下子把音量全唱出去了,因為這樣的話就會唱不到拍子,讓字頭先出來并控制好音量,也可以先放低音量在止住,然后掌握好氣氛,再聽伴奏,到了結尾二拍的時間再漸增強。
在演唱的過程中,吐字清晰是最重要的,演唱《昭君出塞》時,一定要注意字正腔圓,通過豐富的情感將這個故事訴說出來。同時要注意音調和唱音的技巧,例如唱“別”字時,要關注尾音的“e”,它是一個閉口音,因此氣息要沉下來,從而強調出這個字的重要性,通過上口蓋將這個音傳送出來,要注意吐字清晰,不能模糊;“昭君琵琶馬上彈”的唱法也與眾不同,需要注入濃烈的感情,將昭君當時無奈且悲痛的心情表達出來,尤其對于“昭”字,要穩住氣,不能全部吐出,等到唱“琵琶”的時候,再將氣全部送出去,在音較高的區域,對于“兒”字,不需要唱得很清晰,因此演唱者要時刻保持清醒,注意語氣的時高時低,同時要咬緊牙關,注意字要清楚。在第二部分的演唱中,是快板的展示,在這一段需要吐字的很多,例如“迎”、“捧”、“我”等字時,要注意提高音量,從而著重突出,增加歌曲的韻律和流動感。因此在唱這一部分時,演唱者要具備極大的氣息,使每個音都能清楚且飽滿地唱出來,不會出現滑音等待問題。例如“古來都說昭君怨”這句,需要將多一些的氣息分給這句,使聲音更飽滿且富有張力,“古”和“今”這兩個字的音不同,一個是閉口音,一個是開口音,并且他們之間音調也不同,因此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因此在唱這首曲子時,要注意咬字清晰,注意每個字的輕與重,使聽者能夠清楚故事的內容,明白曲子中的情感。
古今中外的不少音樂論著均認為,聲樂藝術的核心內容是傳情。要更好地傳情,不僅需要非常高的演唱技能,還需要對作品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只有這樣,演唱時才能更好地處理作品,達到感人至深。綜上所述,對聲樂作品進行藝術演繹,演員不僅需要掌握較強的歌唱技術,還需要擁有優秀的藝術修養,這樣才可以使自己的表演更符合于音樂藝術表達的實際需要,從而體現自己特有的藝術魅力,從而生動活潑藝術形象的表現創作內涵,同聽者在心理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使音樂藝術作品的內在社會審美人生價值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