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偉
2020 年8 月,泰州市姜堰區(以下簡稱“姜堰區”)通過教育部和江蘇省教育廳的評審,被確定為“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率先在我省乃至全國探索了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的改革,他們的研究主題是“融合信息技術,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反思性教學實踐共同體”。2021 年12 月30日,泰州市姜堰區舉辦了“融改實驗推進活動暨教科研表彰大會”,筆者非常有幸參與了這次活動,對姜堰區的融改實驗進展和實踐成果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筆者發現,姜堰區在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改革問題上的思考已經非常深入,姜堰區的教育工作者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非常善于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他們站到了更高的理念層面,將更新的理論認識作為支撐,從結構化變革的角度來推進融改實驗,從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角度來思考信息技術的作用。
信息技術對人們生活的改變速度很快,但對教育的改變,特別是課堂教學樣態的改變速度卻比較慢。從計算機輔助教學開始,我們就積極地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比如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的引入給教師的“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然而,這些技術的引入并沒有改變以班級授課制和講授式教學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對此,筆者認為,要構建一個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姜堰區從課堂變革入手,探索具有自身話語體系的“M-IT課堂”,無疑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實現了理念和文化的變革。
姜堰區的實驗不僅僅讓課堂教學技術變得更高超了、教學手段變得更先進了,更重要的是,知識形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可以說找到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
信息化時代,知識還是不是力量?信息爆炸使得我們很多時候無法承載這么多知識,在茫茫的知識海洋中,在不斷更新迭代的信息中,我們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知識并將它化為己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到底學習哪些知識更有價值,更有助于我們應對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更能讓我們在未來的社會挑戰中立于不敗之地?
有學者提出,知識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軟知識”,另一種是“硬知識”。區別“軟知識”和“硬知識”最主要的指標是知識的穩定性。穩定性又包含三層含義:一是結構的穩定性,二是內容的穩定性,三是價值的穩定性。相較于“硬知識”,實踐性知識、個性化知識、緘默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等“軟知識”更難習得。近年來,我們的教育重點慢慢從注重“硬知識”向注重“軟知識”發展,比如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等,更多依托于“軟知識”的學習和積累。
當前,項目學習、問題學習、探究學習、挑戰學習等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受到關注,這些都是深度學習的方式,深度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側重于“軟知識”的學習。研究發現,信息技術較容易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因此,教師在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時,要格外關注信息技術對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作用。
數字化時代,課堂教學的改革不應該是零敲碎打的修修補補,而應該從整體布局上解決一些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課堂教學最大的結構性變化是轉變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從灌輸式、講授式教學轉變為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新型教與學方式,使傳統課堂教學發生根本性變革——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要實現這種結構性變化,教學流程的轉變是關鍵。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在課堂教學的結構性變化中,現在的教學流程要圍繞問題或任務展開。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陸志平主持的相關課題研究中,提煉出“任務—問題—任務”的教學流程。教師先給學生布置一個學習任務,學生運用工具和資源去探究問題。接下來是問題引導的學習。學生交流、分享學習成果,針對學習中的問題合作探究。教師再根據學生完成情況指導學生進行下一個新任務的學習。
信息技術改變課堂教學,就是要將學生從封閉的教室和學校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與現實生活聯系得越來越緊密。網絡為我們獲取各種信息與資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學校不再是封閉的空間,課堂也不再是空中樓閣,學習不再被分隔在生活之外。因此,課堂教學要多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素材,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綜合性、開放性和混合性學習。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過程與結果,讓教師能夠對學生進行精準教學和個性化教學。
信息化改變了因為師資的差距導致的課堂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優質資源共享。比如姜堰區建立的“以校為本,校際聯動,分層要求,學分評估”的區域校本研修考核制度就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通過建立線上線下混合的反思性學習共同體,促進了不同學校和教師間的實踐性知識流動和傳播,有效地縮小了學校之間、教師之間的差異,推進了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國家開展信息化教學改革實驗區的初衷,就是要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的要求,以此作為推動地方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重要抓手。姜堰區的實踐已經成果初顯、漸入佳境,期待今后會有更多新的探索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