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益鳳
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以“確保方向、強化保障、突出師德、深化改革、分類施策”為基本原則,實現“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的目標。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有”好老師、做學生引路人等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有關部署,江蘇省教育廳決定在全省中小學(含中等職業學校、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等)啟動“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工作。自2019 年6 月項目正式啟動以來,全省累計建設“四有”好教師市級團隊463 個、省級重點培育團隊140個。
實現基礎教育教師隊伍質量的全面提升,需要聚焦導致教師專業發展低效的相關因素,科學研判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中的梗阻,立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和教師職業特殊性,服務終身學習,打破教師職前職后相關組織機構的邊界,打通師范院校與中小學校的文化屏障,建構跨界的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四有”好教師團隊項目是積極回應時代發展與教育改革要求、整體推動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向縱深發展的實踐創新。首先,“四有”好教師團隊突破了傳統教師隊伍建設強調“個體發展”以及“學科本位”的局限性,以系統發展觀統領教師隊伍建設,既觀照學校自身的發展難題,又著眼于省域層面教師隊伍建設的整體推進,使“四有”好教師團隊成為教師隊伍系統發展的著力點和啟動器。其次,“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強調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共同推進。教師發展的動力源自自身,但需要在合作中共進;教師發展離不開學科知識,但還需要超越學科,在破解綜合育人難題中省思。最后,“四有”好教師團隊中的“團隊”具有雙重意蘊。一是指以建設學校為主體組建的彰顯學校特色的“四有”好教師團隊;二是“四位一體”的項目協同團隊,即由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門、教師發展機構、團隊所在學校構成的“四維”建設主體。“四有”好教師團隊的功能和價值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四有”好教師團隊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重要論述為指導,針對基礎教育學校師德建設的特殊性,聚焦難點、弱點,強調教師“四有”的素養維度、堅定教師理想信念,充分發揮價值引領,引導廣大教師成為大國良師。“四有”好教師團隊的建設目標是引導教師明晰職業生涯愿景,堅定職業認同,發揮“四有”好教師團隊文化人的價值引領作用,將教師培養成為“師德師風典范”“教書育人示范”“教育科研模范”(簡稱“三范”)。“三范”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四有”好教師重要論述的江蘇表達,是對江蘇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發展狀況進行的全面研判、剖析和展望。“三范”目標要求我們對基礎教育教師發展理論進行系統性思考。三者緊密關聯,需要用系統思維把握和理解三者的內涵和特征:“師德師風典范”旨在引領廣大教師仰望星空,主動追尋教育信仰;“教書育人示范”旨在引領廣大教師腳踏實地,自覺夯實職業素養;“教育科研模范”旨在引領廣大教師不畏困難,積極探索,勇于創新。“三范”目標既是“四有”好教師價值引領的具體化,又是團隊建設成效的評估級。
“四有”好教師團隊的特色可以概括為以“大跨度、全學科”的高度綜合化團隊共進的方式破解綜合育人難題,直面“綜合化”團隊運行的體制機制建設和文化建設困境。“綜合化”一方面體現在團隊的人員組建要充分彰顯人員跨科、結構跨層、梯隊跨齡等特點。這種多級綜合既是優勢也是挑戰。優勢在于跨科的專業背景和跨齡的實踐經驗有利于團隊成員實現跨界交流,創新綜合育人的方式;挑戰在于學科教師難以突破學科邊界和思維慣性,難以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投入到表面看來遠離學科教學的團隊建設主題之中。“綜合化”另一方面體現在建設主題或破解的難題要具有跨學科特征。根據《江蘇省“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要求,“四有”好教師團隊要科學分析基礎教育實際,根據國家發展要求提煉出當前學校落實立德樹人和綜合育人過程中存在的真實問題,篩選出需要充分依托跨學科的團隊優勢方能解決的特殊難題,設計“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方案,積極開展針對性好、規范性強、實效性高的高水平團隊研修活動。另外,“綜合化”還體現在“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學校需要選擇一個或若干個同類型的鄉村學校,建設相同性質的團隊,結對幫扶,定點帶動,快步提升,即“以研代訓”,充分彰顯校本研修的時代價值和獨特功能,拓展校本研修的實踐場域和實驗空間。
教師培訓或者說教師教育機構的主要功能是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但是教師素養的全面提升有賴于高品質教育生活的滋養。高品質的教育生活源自高品質的教師文化。團隊名稱是教師文化和形象、團隊文化和目標的高度統一和有機融合。“四有”好教師團隊通過對團隊名稱及其內涵的自主建構來彰顯團隊文化,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豐實教師職業生活,提升教師職業使命感和幸福感。借由對團隊名稱進行內涵界定、明晰主要特征、提煉文化特質等團隊共創活動,探索能凸顯團隊特色的文化建設路徑,使團隊名稱成為團隊文化的縮影和成員發展的價值愿景,有效聯通學校文化和教師文化,使學校文化與教師理想高度融合。如南京市浦口區新世紀小學“至善”四有好教師團隊,從“四至”“四善”的視角全方位詮釋新時代教育人的形象;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越溪實驗小學將教師的身份重新定位為“文化擺渡人”,這既是“四有”好教師培養的校本化表達,又是基于百年辦學歷史文化積淀的校本化追求。
《指南》明確提出“四位一體”的建設機制,即教育行政部門為“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中小學校是建設主體;高等院校特別是師范院校提供理論、科研、高端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持;教師發展機構做好統籌協調、協同推進等工作。雖然《指南》對以上四類相關主體的職能已經提出明確要求,但是這四類主體如何形成“團隊”并發揮“一體化”功能,需要進一步達成共識和有效聯動,充分發揮助力教師發展的資源平臺功能。例如,高校專家應在團隊名稱的規范表達、團隊文化的有效提煉、問題研究的科學路徑等方面予以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高校專家作為專家型、學者型教師的典型代表,其自身就是優秀教師的典范,可以為青年教師的發展提供榜樣,并為青年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難題提供理論指導。
“四有”好教師團隊作為一項創新型的教師發展項目,能夠有效滿足主體間交往的需要、人的精神的需要和意義價值生成的需要。因此,“四有”好教師團隊應成為教師生命展開、理想升華、生活交往的場域,是教師生命成長的精神家園,彰顯對人的發展的終極追求和深切關懷,在建設過程中積極回應政策要求,突破思維定式,引領教師實現跨越式發展和抱團發展。
“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強調問題導向,但建設過程不是純粹的課題研究。它要求以科研為路徑,在團隊成員跨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發展教師的思維力、創造力和實踐力。這就要求,一方面要豐富團隊成員間的有效互動,幫助教師養成靈活應變的能力,即從多種角度觀察情形,根據他人的反饋做出改變和調整。另一方面要創造更大的合作空間,幫助教師不斷超越個人意識,學會將“我”的概念擴展到“我們”。團隊成員通過頭腦風暴、思維碰撞而設計團隊難題破解目標,有利于教師突破自我,進行更高階的思辨。而通過合作產生的聯結感和親密感,可以強化教師擱置個人的觀念和行為,將精力放在實現具體目標、為共同利益做貢獻上。難題為教師的敞開提供了空間,為跨界的對話創造了場域。教師在團隊研究活動中,得以深化研究者的身份,逐漸懂得沖突的價值,相信自己有能力通過多種方式處理團隊分歧,積極尋求他人反饋,將他人視為寶貴的學習資源,進行最完美、最有效的智力活動,能力提升和專業成長自然水到渠成。
“四有”好教師團隊要超越傳統的以學科或專業為特色的優秀教師團隊,致力于跳出學科看教學、跳出教學看教育,再從教育的視角反觀學科的育人功能。同時,“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也是校本化的,既要反映學校文化特色,又要超越傳統校本教研,深度融入教書育人實踐。首先,圍繞學科綜合育人。除學科素養外,各學科可培養的基礎性和通用性素養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解決問題、會學習愛學習等。各學科可培養的學習心理素養包括自信、熱情、創造欲望、學習欲望、學習主動性、責任感、對失敗的態度、活力等。其次,圍繞主題綜合育人。文科類可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通過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綜合育人;理科類通過思維訓練與科學倫理教育結合,增強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藝術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提高審美文化素質,增強文化自信。最后,圍繞方式綜合育人。如STEM 教學模式,沒有固定的教材,采用“問題—答案—新的問題—新的答案”的模式,學生的知識框架也不局限于某一學科,而是綜合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知識。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去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從而鍛煉創新思維能力,開闊眼界。
教育面向人的精神世界,以提升精神境界為目的。要想影響學生的心靈和精神,教師需要擁有境界高尚、內涵豐富的精神世界和教育理念。教師生活世界和理念世界的豐富不僅源于教育生活的完滿,更依賴于研究素養的提升。“四有”好教師團隊項目不是簡單的教師培訓,而是要融入培訓方式,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打造教師專業團隊。就其終極目標而言,“四有”好教師團隊項目是以建構教師高品質的教育生活為抓手,養成智慧教師,以此引領學生發展,提高學校育人品質。教育發展的源泉是教師,教師發展的源泉是持續學習。教師需要具有極強的學習力,“迅速成為專家”才有可能適應教育的發展,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實踐中,教師往往被“教師本位主義”所束縛,難以擺脫學科教師的專業身份。但就學生發展的視角而言,學生需要全面發展,教師需要站在學生成長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成長,以此擴大知識學習的邊界,塑造教師而非“學科”教師的身份。“沒有什么事情比成為一個人更重要、更困難的了。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塑造人,或者是去知道使人成為人的那種活生生的動力。”學生成長永遠是教師發展的立足點,但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回歸現實生活。正如懷特海所言,“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因此“四有”好教師團隊項目要樹立科學的學生發展觀,通力合作打通學科邊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