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智能時代背景下機器生產代替了部分人類勞動,在提高生產效率、減輕人類體力勞動、方便人類生產生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現代社會中人類對勞動的依賴程度降低,導致很多學生從未親身體驗過勞動的過程,形成不愿勞動、不愛勞動、不尊重勞動人民、不珍惜勞動成果等錯誤的價值觀念,不能深刻理解勞動對于人類的重要意義。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而在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勞動的工具、形式已然發生了改變,傳統的勞動教育已不能滿足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滿足學生對于勞動教育的期待,嚴重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因此,智能時代的勞動教育應面向未來,依托數字紅利、技術優勢,積極推動勞動教育轉型,充分發揮出勞動教育對于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恩格斯說:“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2]勞動不僅創造了人,也創造了世界。勞動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求獲取物質資料的手段,也是適應和改造自然的方式,基于勞動基礎上的價值交換也是社會發展的最底層邏輯。同時勞動也是連接人類主觀世界和現實客觀世界的紐帶,人類通過勞動達到自我價值肯定、滿足精神世界的需求。由此可見,勞動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人創造社會的手段和途徑,構成了社會的實踐基礎,同時也是人主觀能動性以及本質作用發揮的體現。因此勞動也是人作為社會的主導者和自然界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別。同時,勞動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現在的成就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上下同心、眾志成城的辛勤勞動。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3]。因此,不論社會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勞動都將是人類生活中的永恒主題。
勞動教育是五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全國大中小學的必修課程。2020年教育部發布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規定:“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4]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明確了各學段的勞動課程實施標準,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勞動基本要求。
中國作為農耕大國,勞動一直是國家發展和運行的基石,“耕讀傳家”歷來是中國民族傳統家訓家規。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傳入中國,提倡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我國從此開始重視勞動教育,注重教育上的知行合一。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提出“要把勞動教育作為當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點工作”[5]。《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勞動教育要“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體現時代要求”[4]。因此新的勞動教育的實施必須結合智能時代推陳出新,把握新時代的勞動需求,積極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使勞動教育更具育人性、前沿性,滿足人和社會的發展需求。
傳統的勞動教育存在諸如教育者觀念落后,重視不足,教育內容枯燥,方法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是新勞動教育發揮其價值的“絆腳石”。做好勞動教育轉型工作必須明晰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并“對癥下藥”,并找到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勞動教育之路。
從孔孟的“樊遲問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蘇軾的“賤農而貴末”等可以看出古代士族階層對農業、手工業等勞動者的輕視甚至排斥,并逐漸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觀念。勞心者與勞力者的強行分離,是社會分層的開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地位、人生價值逐漸有了高低貴賤之分,造成了封建社會統治階層既需要勞動者的勞動服務,又看不起勞動者的尷尬局面,繼而影響了社會對待勞動者及勞動教育的態度和認知。
自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學也,祿在其中也”“學而優則仕”等反映了古代的教育是為封建統治階級培養統治人才的教育,培養的是“謀道不謀食”的君子,教育與生產勞動分離。勞動教育既然不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自然會被忽視,因此古代學校教育不具有培養勞動者的功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一直強調要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但是實際上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學校教育更偏向于在考試中所占權重比較大的科目,勞動教育在真實的教育中是被忽視的。家長和學校往往只見成績不看能力,重智輕勞現象突出,勞動教育觀念落后。從而導致勞動教育在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中地位不高的現狀。
勞動起源于人類自身物質和精神的需求,但由于現代科技進步導致生產方式發生改變,部分勞動已經被效率更高的機器勞動所代替,人對勞動的依賴和重視程度開始降低。加之智能機器生產對勞動力價值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簡單的、重復性的體力勞動能給人帶來的收益空間被擠壓,人們辛苦勞動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造成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排斥、輕視體力勞動。在智能時代,智能化的生產方式使腦力勞動被過度強調,體力勞動的價值被忽視,社會上部分人對勞動者的看法也有失偏頗。
回望歷史,勞動的形態和社會的發展始終保持一致。勞動教育若想發揮其應有價值,也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滿足當下時代人類對勞動的需求。目前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不僅對傳統勞動教育發出了挑戰,同時也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改革創新帶來了契機。因此新時代勞動教育應主動適應時代,借時代之風積極轉型,迸發新的活力和生機,發揮其對人和社會的應然價值。
自有歷史便有勞動,勞動教育應以歷史為載體,在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中開展勞動教育,起到“弘揚傳統美德,振興中華文化”的作用。“勤勞”一詞最早出現于《詩·大雅》:“克勤克儉,以敬為務”,可見古時的人們就已將勞動視為一種美德。《耕田歌》《種菜歌》等,體現了文人名士們對于勞動人民的崇敬和贊美之情。縱觀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許多都與勞動息息相關。博物館的陳列也往往以勞動工具的進步表現歷史的進程,生產工具的變化反映的是生產力的進步。勞動教育與歷史文化的融合,讓勞動課程更具有中國風格和特色,使學生在勞動中感受歷史的美,在體驗文化的魅力、感悟勞動價值的同時,逐漸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民族自信,成為新時代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
勞動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勞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完滿生活,只有回歸生活視域,才能讓勞動教育回歸教育的根本,從而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6]因此,勞動教育必須在生活中進行,回歸生活本真。勞動本身具有實踐屬性,脫離動手實踐的勞動是不存在的。實踐是勞動形式化的外部表現,是能動的創造性活動。勞動轉化為實踐,通過實踐改造自然和社會,建立起社會結構和體系。因此勞動和實踐兩者緊密相連、相互依存,勞動教育和動手實踐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而以往只重視理論和書本,開展脫離學生現實生活的勞動教育背離了人和教育的發展規律。《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規定,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要“動手實踐”,明確了勞動教育的實踐屬性,指明了勞動教育和日常生活相結合的方向[7]。因此,勞動教育的開展需秉承回歸生活、回歸自然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在“做”中成長,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的生活化、實踐化。
智能時代背景下的勞動形式發生了改變,2021年8月國務院出臺的《“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中就提到,要“推動簡單重復的工作環節和‘危繁臟重’的工作崗位盡快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加快重大安全風險領域‘機器換人’”[8]。這就意味著大部分的簡單、機械勞動將不可逆轉地被機器所替代,人所從事的勞動也將更加復雜化、更具有創造性。基于勞動教育的本質特征,它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方式。新的勞動教育應改變以往傳統的教育模式,將智能時代的新技術、新業態融入勞動教育的全過程,使學生處于智能變革的環境中,并能夠在不斷變化的新環境中逐步適應并發展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人工智能不僅僅用來代替部分人力勞動,還可以作為高級工具輔助人類,從而拓展人類能力和創造性”[9]。因此借助人工智能,將相關技術運用到勞動教育中來滿足學生和社會的動態變化需求是勞動教育的新出路。
勞動是人的本能需求,人通過勞動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價值的肯定。因此,勞動也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具有強烈的內在生命意義。勞動的缺位將會使人陷入窘境,導致否定自我價值,人生觀崩塌,對生命的漠視等問題。因此,勞動教育應以“人的幸福”為旨歸,在勞動教育中彰顯生命的意義,通過教人幸福、幫助人找尋生命意義的教育,滋養青少年的生命。列夫·托爾斯泰認為“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勞動之中”。勞動教育是創造幸福生命的教育,應讓學生在理解勞動意義的基礎上,理解生命的進程和意義,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深刻體會勞動是個人生命發展的需要。生命性的勞動教育是對生命本質的激活與升華。因此,新時代勞動教育要立足生命教育、全人教育,通過生命性的勞動教育培育“新生活”的方式,讓學生們獲得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和體驗美好生命過程的機會。
智能時代背景下借助技術優勢進行勞動教育,構建勞動教育新模式,能打破學科壁壘,創新勞動教育新路徑,將勞動教育與歷史文化、自然生活、科學技術、生命教育等融合,達到“育人”的目的。
勞動教育是處于特定文化背景中的教育,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勞動教育思想本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勞動教育又要適應中國文化的發展需要,體現文化特色。因此把勞動教育和傳統歷史文化有機聯系起來,可以形成感受、感知、感悟三位一體的良性循環,既能夠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又能夠發揮勞動教育的價值達到育人的目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以節氣農耕、四大發明、傳統美食、手工布藝、手工編織、茶的制作等綜合勞動教育課程為主線,可以將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打造全新的綜合勞動課程體系,生動體現民族精神、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以歷史文化為基礎進行的勞動教育,能夠使學生在探索中增強文化認同感,使愛國情感、家國情懷在心中生根發芽,使傳統文化成為印刻在新一代勞動者生命中的印記。
《內則》有言:“凡內外,雞初鳴,咸盥漱,衣服,斂枕簟,灑掃室堂及庭,布席,各從其事”,勞動自古以來就是在自然生活中實踐并運用的。真正的勞動教育,從來都不在課本的字里行間,而在地頭田間,在日常生活點滴之中。因此,勞動教育應該在真正的勞動中進行,應該成為連通學校和現實世界的橋梁。以農耕生活、農業生產為例,學生在觀察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能夠認識各種農作物,在參與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勞動的艱辛,深入理解珍惜勞動成果的道理。讓教育回歸生活,讓自然成為教育的天然課堂,可以培養學生對自然生活的熱愛,讓學生在實踐中摸索真知、磨礪意志。
教師要與時俱進,緊跟科技發展,將科技融入勞動教育過程,創新勞動教育的內容、方式,培養創新型、高水平的勞動隊伍,推動人口數量優勢轉變為人才優勢,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勞動教育模式。這既是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生存之道,也是智能時代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在日常勞動教育中要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創造能力,給學生埋下“科學研究的種子”。教育者要積極思考勞動教育與科技有機融合的實踐路徑,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開設項目式科技創新與勞動體驗、科技與勞動通識、創意智造與智慧勞動、AI勞動、智能機器與勞動等以科技與勞動為核心的特色校本課程。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到區域內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單位進行體驗式的勞動實踐。相關管理部門也要積極建立勞動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科技+”現代新型勞動試驗區。
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一種全人教育,是滋養人的生命、促進生命成長、最終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的教育。因此勞動教育與生命教育在本質上有共同的價值追求,也可說勞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起始。勞動教育與生命教育的結合應以勞動教育為載體,以生命教育為依托,不斷提升和豐富學生的生命質量,引導學生感知生命意義、過程和價值,激發學生的生存、生長、生活、生命意識,最終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學校和家長可以多組織學生參與既具備勞動體驗又蘊含生命安全的教育活動,以動物保護和植物種植等勞動課程為例,學生們通過勞動培育生命,經歷生命成長的過程,培養對生命的情感,提升對生命的感悟,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明白珍惜生命的道理。而成功培育出的生命又能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勞動的價值,從而進行自身價值的肯定,認識到自己對他人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生命安全觀,最終形成勞動不止、生命不息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