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興樹
“有機”是由有機體延伸出的概念,其含義極其豐富。“有機”經常與“聯系”搭配,表示內在秩序和意義關聯;“有機”往往有復雜的意味,再先進、再智能的機器都不如有機體那樣復雜而精巧;“有機”常作食品之定語,有健康、生態、安全、綠色之意。因為“有機”意味著關系、復雜、精巧、綠色和未來,懷特海甚至提出“科學發展進入了一個有機時代”。學校教育具有復雜性,學校教育應追求“有機”的變革,應充分發揮“有機”的力量。
“有機”的變革是道德的變革。“有機”強調關聯,注重整體和共同協作,排斥個體主義,兼顧局部與整體的利益。“有機”強調“持續”,要求人們不僅關注現在,更要關注未來。“有機”具有協調與和諧之意,涉及生態公平,蘊含生態道德。這種道德又蘊藏智慧,所謂“大德即大智”。德國詩人朋霍費爾說:“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有機”蘊藏的智慧是道德的智慧,是偉大的智慧。
“教育是一項道德事業”,學校變革必須堅守道德目標,否則就會迷失航向,甚至會背道而馳。這種道德目標,簡而言之,就是以人為本,致力人的全面、個性和可持續發展,致力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道德目標不僅具有導向功能,也蘊含變革動力。學校變革應該善于從“有機”中汲取道德力量和智慧力量,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以此為人的發展、教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保駕護航。
“有機”的變革是內在的變革。生命之所以能自我復制、自我調節、自主生長,生命的各種機能之所以能保持高度有序,是因為其具有自組織力量。這種力量十分精妙,比如,植物能夠把養分恰到好處地輸送給其各個器官、各個部分。這種力量十分巨大,因為它是內在的力量、天然的力量,是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的力量。學校辦學離不開外部支持,離不開政府管理,離不開他組織力量的介入。但學校又是由人組成的“復雜巨系統”,蘊藏強大的自組織力量。而且,系統外部的力量往往需要通過自組織機制才能發揮作用。政府應轉變思維方式,把學校看作具有自組織能力的生命有機體,遵循生命系統的組織動力學原理,促進學校主動發展和自主發展。當今時代,科技迅猛發展,面對全球化、信息化挑戰,學校變革的任務越來越艱巨,學校越來越需要培育和開發學校自組織力量,越來越需要通過自我內系統力量的釋放來贏得更好、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有機”的變革是“開放”的變革。開放是生命系統重要的特征。美籍奧地利理論生物學家和哲學家貝塔朗菲用“開放系統”來描述和定義生命體。在他看來,生命系統的其他特征,諸如代謝、生長、發育、繁殖、自主性活動等,都以開放為基礎。生命系統一刻也不能停止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沒有開放就沒有生命的一切。面對瞬息萬變的復雜環境,學校更要堅持開放,通過開放觸摸變化、迎接挑戰、擁抱機遇、匯聚眾智、促進共生、凝聚能量,充分打開學校發展的可能世界,充分拓展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空間。為此,學校要積極推進治理改革,建設扁平化、平臺化的組織結構,建立開放、包容的現代學校制度。
“有機”的變革是整體的變革。整體是生命有機體的重要特性,“整體”常常是“有機整體”的簡稱,具有豐富的哲學意蘊。整體之所以大于部分之和,在于整體是關系意義上的整體,是關系的力量把整體的各部分、各要素組織在一起,并賦予新的力量。中國社會科學院金吾倫教授提出要建立生成整體論。整體更多的不是共時性的、構成性的整體,而是在系統演化機制作用下,隨著時間而變化的過程整體。“有機”視野下的整體不僅注重克服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分離,還注重消解主體與客體、本質與現象的二元對立。整體蘊含著關系思維、過程思維,蘊含著方法論,學校變革應注重從有機整體中吸取思想和智慧的滋養,只有這樣才能應對復雜性挑戰,才能提高變革的品質。
“有機”的變革是“過程性”變革。懷特海認為“過程即實在,實在即過程”。任何事物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都表現為或長久或短暫的過程。但相比較而言,生命更具有過程屬性。
生命總是處于變化的過程中。生命體的新陳代謝、遺傳變異、生長發育,生物的節律現象,無不表現為變化。生命的變化還表現在用變化應對變化,生命總是主動協調與環境的關系,用變化來維護內部的穩態。生命的變化并不是勻速的,有其內在的時間結構序。生命的變化又具有不確定性。生命過程不同于物理過程,不是“本質先定,一切既成”的簡單流程,而是規律性與偶然性、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統一,是各種狀態之間不停轉化、生成的過程。生成與創造是生命過程的重要特性。學校變革要尊重生命和教育的過程屬性,主動應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新挑戰,主動研究和順應生命的節奏、教育的節奏,發現和把握生命和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偶然因素,開發變革過程中的創造潛能,拓展變革的可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