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琴
成長型思維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及其團隊提出的思維模式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她在《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中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即固定型與成長型。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一切知識和技能都可以通過努力得以培養和提高。江蘇省蘇州科技城西渚實驗小學校推進小學生成長型思維品格培塑工程,旨在讓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能成長為最好的自己,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小學生成長型思維品格培塑工程的育人目標和國家、社會、學校的育人目標是一致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落實學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舉措。學校順應兒童生理、心理特點,通過培養學生的道德自覺性和主動性,使道德在兒童心中內化為一種驅動力,讓兒童內在的良知覺醒,并指導自己的言行。
任何校本課程的建設,都要依據“以德為先”的核心理念,培養兒童成長型思維品格的校本課程也不例外。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特點,學校設計研發校本課程,課程劃分為“放飛自我(志存高遠)、激勵自我(日有所進)、挑戰自我(勇于行動)、敞開自我(學會合作)、成就自我(責任擔當)、悅納自我(自信樂觀)、磨煉自我(堅韌執著)”七個維度。一到六年級的課程采用螺旋式上升結構模式進行設計,每一個維度均設有切實可行的目標和思維訓練方法,旨在從改變個體的核心信念入手,撬動學生自主學習與成長的支點,繼而釋放潛能,改變學習行為,最終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其一,建設有文化氛圍的物型場館。基于小學生成長型思維品格培塑的目標,學校創設了有意義的成長型文化。如在教室和校園中設計成長型思維宣傳海報墻,記錄和展示學生的優秀行為等。同時,學校將走廊、過道建設成知識的隧道,營建了富有成長型文化氛圍的物型場館,使之成為學生的第二教室。這些學習場所動靜結合、功能齊全,可供學生閱讀、觀察、探究、分享,為學生利用空間資源實踐不同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平臺,為學生成長賦能。
其二,創設展示交流的互動平臺。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型思維品格的形成,學校創設了成長型思維品格展示交流的互動平臺。一是“驛站傳書”,師生之間通過日記、書信、卡片等手段,用帶有成長型思維的話語相互激勵、撫慰,編織有意義的生活。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學校鼓勵教師用成長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用發展的思維對待每一個學生。當學生遇到挫折的時候,教師給學生有指導意義的而不是空洞的激勵,表揚學生的態度和堅毅的品質。二是“西小嘉年華”,結合校園讀書節、體育節、科技節、藝術節、英語節,以及入隊、成長等儀式活動,采用分享的方式,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收獲、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己克服困難的方法。三是“云學園秀場”,學校依托網絡空間建設的優勢,通過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電子班牌等,為學生提供展示階段性學習成果的平臺。
學校在成長型思維品格培塑工程中,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對照成長型思維培養的七個維度,設計研發了“賦能:小學生成長型思維培養行動計劃”,并以行動計劃單的形式呈現,旨在為學生提供行動引導,讓學生明白每個維度“是什么”,分析“現在怎么樣”,確立目標“我該如何去做”。同時,學校針對成長型思維的各個維度,以拍攝小視頻的方式記錄能夠體現學生優秀思維品質的行為,起到示范和啟發作用。除此以外,學校設置了每月行動小目標和行動計劃方案,組織主題隊會,引領學生從心動走向行動。
在成長型思維品格培塑工程中,學校時刻鼓勵學生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經常性地進行反思,讓學生在反思中促進自我認識、自我改進和自我提高。例如,在“成就自我行動計劃”中,教師請學生回顧最近階段的行動,并進行反思:“班級是我們的第二個家,我為班級做的事情我來說一說,責任有苦也有樂。”“我們能為班級做更多的事情。”這樣的集行動、反思與鼓勵于一體的計劃單,時刻促使學生向上向善,并及時復盤,讓學生在行動、反思中促進自我認識、自我改進和自我提高,從而提升其品格,實現鑄魂育人。
學校重視個體生命發展,以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和完整的人格。成長型品格培塑工程完善了多元立體評價機制,改變原有的單一評價模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查、多元評價。一是“陽光少年”“美德小標兵”“學習小能手”“健康小達人”“藝術小明星”“勞動小模范”等評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二是賦能自我評價,學校依據研發的課程學習單,記錄與再現成長型品格形成的足跡。同時,教師在教學評價時也要用成長型思維模式教育和評價學生,給學生一種成長的動力,從而促進學生養成優秀品格,這也是學校德育追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