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徐乃文 陸 浩
寶山區立足村莊分布特點,實行“創建的一體申報、建設的整體規劃、產業的統一運營”,在全市率先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目前,寶山長江口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面積達13平方公里,成為全市少有的鄉村振興集中連片示范區域。
一是生態基底是先天基礎。寶山第一個鄉村振興示范片里的羅涇鎮塘灣、海星、花紅、新陸、洋橋5個保留保護村,沿江連片分布,均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各村生態肌理良好、鄉村風貌協調、地域文化趨同,為片區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二是發展需要是現實推力。如何把優渥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一直是郊區鄉村待解的共性難題。對上述五村而言,各村都有發展的局限性,3個村位于飲用水源保護區,商業開發受到制約。2個村腹地有限,承載力不足。各村都難以憑借自身力量實現跨越發展。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與現實差距,成為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力。
三是片區化建設是必由之路。作為都市后花園的鄉村,城市功能外溢強勁,單村承載能級不夠,須打破村村界限,實施片區化建設、組團式發展。同時,片區化也是解決產業同質化、建設重復化等的客觀需要。全區創造性提出示范片區作為新階段鄉村建設的基層單元,整合各村資源,統籌推進區域連片發展。
一是規劃堅持全域一體。堅持把村民留在村里,區級層面緊扣村民集中的保留保護村相對成片的特點,形成“一脈五花”的美麗鄉村建設頂層設計,整合各條線資源聚焦片區建設。鎮層面改變“一村一規”為鎮域郊野單元規劃。先后形成羅涇鎮長江口五村聯動、月浦鎮三村聯動、跨鎮域的兩鎮八村等片區建設方案。各片統籌把握功能定位、空間結構、產業布局,推動全域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
二是建設緊扣市場導向。片區鄉村建設既秉持策劃規劃、設計施工的先后邏輯,又與建成后、再招商的思路不同。在策劃之初,即讓后期運營方提前介入,客戶需求融入鄉村建設,增加雙方互信,避免公共資源的閑置,做到投入一處,就產出一片。如長江口五村聯動片,按照康養產業項目落地需求,建設針對性的配套設施。月浦片運營團隊全程介入鄉村建設,按照企業構想開展建設。
三是風貌集聚美學價值。片區對接市級設計團隊,又吸納本土匠人,設計方案既有都市審美氣質,又有寶山鄉土特質。格外要求村莊設計彰顯文化自信,片區內寶山鄉村建筑自成一體的海派特色更加彰顯。各村恪守鄉村原味,微調村莊布局,帶頭拆墻透綠,設計屬于自己的樣子。同時,合理規劃公共區域,缺什么補什么、補什么像什么,民宅與設施風貌保持協調。
一是產業組團發展。與遠郊鄉村產業規模化不同,近郊鄉村產業體量小,又易同質競爭。小體量、精品化、組團式是寶山鄉村產業發展的現實特點和主要路徑。目前,兩大片區里,長江口五村聯動片,康養、研學、農旅三大業態組團,形成以“大生態、大健康、泛教育”的示范片區。兩鎮八村示范片,都市農業、特色花卉、鄉村旅游、體育文創等業態富集。各大功能板塊之間內容互通、功能互補,形成了產業升級的團隊效應。
二是功能錯位布局。編成鄉村康養產業片區農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將都市農業放在鄉村產業中統籌謀劃,建立與主產業所需的農產品供應和農業農村功能拓展體系。確定主產業、核心區后,各村圍繞主產業進行功能布局。如核心區的塘灣以母嬰康養為特色,其他區的海星千畝蟹塘、打造長江口生態漁村,花紅千畝良田、耕織傳家,新陸千畝蔬菜、研學拓展,洋橋打造寶山米食加工、體驗中心。
三是方式靈活多樣。片區既通過抱團發展、整合資金、盤活資源等壯大集體經濟,又更加開放包容,招來一個駐村企業,就用活一片閑置農房。同時,點對點幫扶村民創業,示范村建到哪里,精致家宴、精品民宿等業態就開到哪里。將片區資源納入鎮級平臺一體招商,搭建銷售和引流渠道,與落地企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行鄉村建設資金與社會重大投資綁定,為產業落地做好環境提升和設施配套。
一是統籌片區運營。片區化打破了遲滯發展的體制障礙。在村里,因地制宜,通過“黨建+經濟、環境、民生”的不同組合,增強支部引力。在片區,組建聯村黨委,設第一書記,牽頭片區內重大事務共商、項目共建、設施共享。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決策共商機制,各村事務納入片區內統籌考慮,以聯動發展決議的形式確定重大事項安排。
二是突出村民參與。全區清理規范村規民約,將不宜干預的村級治理難題,納入村規民約進行規范。緊扣主要的共性問題,推行“一事一約”。如出租戶管理,明確了出租戶數、承租人數的上限。如維護環境衛生,約定了享受出租收益的同時,需履行環境維護責任。各村將守約情況與享受村級福利、各級獎勵掛鉤。如農村人居環境優化的考核大幅提升村民參與要求,從制度安排上獎勵出現更多優美庭院。
三是強化治理保障。優先將一網統管向片區延伸,實施“雪亮工程”,推進wifi全覆蓋。鄉村應急事項處理和常態化維護得到實時技術支持。根據鄉村用戶特點,做活社區通,壯大線上村務公開、網上議事等功能,網上曬賬本、議事協商成為常態。建立了鄉村設計師、鄉村建筑師、鄉村治理師數據庫,各路大咖集結鄉村。通過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社會化服務、積分化運用,村級治理效能增強。
一是產業實現聯動。鄉村產業一體布局,解決了以往產業同質、資源分散等問題。塘灣村的母嬰康養作為片區主產業運營,海星村憑借特色養殖躋身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花紅村精品稻米獲中國綠博會金獎,收購價高出市場20%,正大景瑞等健康產業入駐新陸村,凸顯了組團效應。片區吸引游客同比增長86%,返鄉創業就業人數快速增長。
二是村落空間聯通。片區內物理界限全面打開,打通了村與村之間的斷頭路、斷頭河。按照片區設計規劃,根據鄉村美學要求,進行了重要節點的橋梁、道路等設施的填充。對村與村的關鍵連接處,遇河架橋、封堵開路,全面串聯片區內各資源點,隔壁鄰里實現跨村協同發展。
三是鄉村風貌協調。既借鑒集中居住對總體風貌的管控,又基于村民留在村子里的特點,重視“小三園”的細節,村民的美麗庭院扮靚集體的美麗鄉村。片區內田成塊、林成網、水成系、路成環、宅成景,為申報星級旅游景區、發展新業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羅涇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2個村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四是資源集約高效。片區內堅持公共設施集約配置,把共建共享的和各村必備的區分開來,避免重復建設,既提檔了建設水平,又提供了優質服務。如共用游客服務中心、宴會廳、大禮堂、農機服務。在統籌中,降低了設施的運維成本、共享了收益,促進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