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華
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江陰高中”)申報設立的“高中班級學科協同教學共同體建設”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經三年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創生了“跨學科協同的全科育人生態”,為班本化實施學科協同教學進行了探索。
1.厘清了“學科協同”的應然樣態。江陰高中提出的“學科協同”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學科的教學資源等子系統及這些子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作和整合,使原本學科間無序可循、學科獨立且有差異的狀態變為跨學科知能發展有序、內容相互協同、價值相對統一的狀態。學科協同根據學生成長訴求、社會發展需求,聯結各學科教學主體、整合教學內容、尋求有效實踐、搭建協同平臺,實現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江陰高中的“協同教學”有三個基本特征:協同了各學科教與學的主體、協同了教學實踐和資源平臺、協同了學科本質和學科思維。
2.創生了“學科協同”的行動路徑。江陰高中重視班級教學共同體建設,研發的“行動路徑”行之有效。一是教學方式協同,主要包括:跨學科課堂觀察、同學科單元設計、多學科項目化學習,以“多學科項目化學習”為例,確定了如下流程:確立項目化主題→跨界設計課程單元→建立驅動性的真實問題情境→開展項目化創新實踐→項目成果展示。二是教學管理協同,主要包括:個別化集體會診、統整化作業設計、定制化專項輔導。
3.創新了“協同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系統。一是理論方面的創新。首先是呈現了“班級價值”,學校以“班級”為紐帶,構建起“教師專業協作組織”“以學為中心的協同組織”;其次是發揮學科“協同價值”,明晰了跨學科教學的教學論意義和組織管理學意義。二是實踐方面的創新。形成了“班級教學共同體”模型,使學科教師在“班級紐帶”上建立“專業學習社群”;實證了“學科協同”的育人價值,“人人都是班主任、科科都是育人者”的實踐意義得以加強。
如何讓教師理解“協同的深度價值”“協同的學科邊界”,是“協同教學”得以深化的核心。因此,后續的實踐中需要提升以下三大思維問題:一是注重開放性與系統性的整體思維;二是注重非線性與自組織性的協同思維;三是注重適應性與生成性的突現思維。
“協同教學”作為一個系統,只有與外界環境保持物質、能量的交換,即“開放系統”,才能形成動態有序的耗散結構,實現從無序向有序的演化。教育教學實踐,唯有遠離“平衡態和舒適區”,才能實現教和學的“熵減”。筆者認為,這才是“協同教學”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