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王勃翔 路艷華 程德紅
(遼東學院化工與機械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未來五年和中長期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戰略任務,為高質量教育發展明確了方向,對推進現代化教育、建成教育強國、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輕化工程作為介于化學工程和輕工業工程之間的交叉學科,是專業培養具備化學、紡織、高分子等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紡織化學品的研究開發、應用的基礎理論和實踐動手技能,同時培養具有從事該學科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研究和開發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學科。
《功能材料與防護紡織品》是輕化工程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課程,重點培養具有較強的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及分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人才。為順應高質量應用型本科教育發展理念,該課程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與教學資源以及應用性實踐課程體系設計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
1.課程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單一。
專業教師注重理論教學,課程大綱中理論課程占比較大,實踐教學比例偏低,且在實踐教學中,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空間受限。除此之外,課程標準與行業標準不匹配,學生多數在專業實驗室操作,到實際企業的實踐機會較少,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2.一流本科課程與教學資源不足。
高質量本科教育改革的關鍵之一就是課程層次以及教學資源。遼東學院化工專業雖然有一些一流本科課程,但數量較少,學校經費來源少,教學資源短缺,無法滿足高質量本科教育的需求,且輕化工程專業教師多數為碩士或博士畢業生,多數教師專業與學科匹配度低,雖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學習能力,但缺乏宏觀的課程統籌能力。除此之外,學校硬件設施落后,尖端人才培養方面處于劣勢,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
3.國際化教育水平欠缺。
遼東學院雖然積極開展國際化教育,但具有開展國際合作辦學條件的專業較少,且專業水平還不高,出國交流學習的學生數量較少,教師出國交流學習的機會更少,具備英文授課的師資較少,專業國際化水平較低,學校軟硬件設施條件還不能滿足外國學生來華留學的需要,因此難以吸引高質量來華生源。
以立德樹人為本,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三全”育人體系。深入開展立德樹人教育計劃,強化德智體美勞“五育并重”體系,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以立德樹人、因材施教、強化能力、注重素質為培養途徑,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提高人才供給質量,為地方和遼寧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1.探索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為平臺,以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組織形式改革為核心,通過創新實驗班、訂單班、冠名班等形式,形成“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組織實施完全學分制,切實做好人才“差異化培養”,建立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課程教學設計,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2+1”考核模式基礎上,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強化過程考核,構建基于知識、能力、素質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實施教考分離,制定課程題庫建設標準,完成主要考試課程的題庫建設。加強實踐教學平臺、教學實踐基地和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保障學生實習實踐活動的質量。鼓勵跨專業組成項目研發技術團隊,培育開發虛擬仿真實驗項目。
2.開發一流本科課程與教學資源。在特色專業群、一流專業建設基礎上,重點建設支撐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高質量一流本科線上課程資源,建成省級本科一流課程。強化教材建設與管理,鼓勵教師出版特色教材。
3.推進新時代國際交流合作。契合“十四五”發展規劃,以開展國際化辦學為手段,做大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平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打造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國際化程度較高的辦學體系。
以遼東學院輕化工程專業《功能材料與防護紡織品》為例,對新時代應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課程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一流本科課程與教學資源不足和國際化教育水平欠缺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構建一個堅持立德樹人、因材施教、強化能力、注重人才培養素質、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應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