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濱州市民政局
本土化是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核心路徑是“融合發展”,即專業社會工作要與國家治理體系融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結構融合,與基層實際情況融合。山東省濱州市以融合發展為切入點,創新工作機制,推動基層社會工作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融合發展,整合社會組織、志愿服務、慈善資源等多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用實踐回答了基層社會工作開展過程中幾個熱點問題。
濱州的實踐表明,社會工作的開展需要將專業社會工作理論與基層實際情況融合,充分利用現有場所和設施。濱州市堅持陣地多用原則,積極推動基層社會工作主動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城鄉社區、村居便民利民服務場所,在社工站建設上開展“兩融合一開放”工作,積極打造“社工站+N”實踐綜合體,通過融合服務陣地實現了“N”類場所有效開放。
一是工作場所融合。2021年,濱州在山東省第一批次建成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91處,實現了自有服務陣地全覆蓋。聚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將社工站工作場所與鄉鎮(街道)民政辦、行政審批中心等有機融合。同時,堅持“多站合一”的建站思路,在全市民政系統內部實現站點融合,鄉鎮(街道)社工站同時具備社會救助站、未成年人保護站、慈善工作站等多站職能,在民政部門統一指導下開展各項社會工作。
二是服務場所融合。各鄉鎮(街道)全面梳理服務場所,在建立社工站的基礎上,在村(社區)設立社工分站或工作點,共享村(社區)服務場所和設施。今年7月,濱州市委宣傳部、濱州市民政局聯合印發《推進基層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91處社工站全部加掛“濱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點”牌子,全市3302個文明實踐場所全部面向社工開放,實現了基層社會工作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陣地共享。
三是便民場所開放。在群眾聚集來往較多的衛生診所、購物超市等場地設立社工站工作指示牌,注明社工姓名、服務內容、服務時間、聯系電話等內容。這些場所自愿向社工開放,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辦公條件和工作便利。駐站社工根據鄉鎮(街道)內服務點需求,合理安排服務時間,定期在診所、超市等公共場所開展調查、接案、宣傳等工作,主動走近群眾。
濱州的實踐表明,社會工作的開展需要有專業社工和工作經費,必須建立可持續的經費保障機制。濱州市采取“三融一募一捐”的工作方式,將各類資金資源由上而下整合后,采取公開招投標的方式,購買社工機構服務,承擔鄉鎮(街道)社工站運營。今年以來,濱州市共整合各類服務資金2000余萬元,全部投入社工站,通過融合服務資金實現了“N”種資源有效整合。
一是通過三級融合使財政資金化零為整。市民政局每年將市及市以上民政口的養老、救助等購買服務經費整合打包劃撥縣區,實現購買社會服務資金的市級融合。鄉鎮(街道)將為民服務經費、本級列支的購買服務經費和服務內容進行整合上報縣區民政局,實現購買社會服務資金的鄉鎮(街道)級融合。縣區民政局將市級劃撥購買服務經費、本級財政列支各項購買服務經費再進行整合,按照比例進行配套,并制定購買服務項目計劃,詳細列出每個鄉鎮(街道)社工站開展的項目清單,以縣區為單位采取招投標的方式,統一購買社工機構的服務,從而實現購買社會服務資金和內容的縣區級融合和市、縣區、鄉鎮三級財政資金的有機融合。
二是通過慈善項目使社會各界助力社工。2019年10月,濱州成立山東省首家市級公益慈善聯合會,積極推動慈善組織通過購買社工機構的專業服務開展慈善幫扶和救助工作。2022年,濱州市慈善總會設立“愛心管家”慈善項目,為每個鄉鎮(街道)社工站募集購買服務經費10萬元,配備專職社工2名,面向全市特殊困難群體提供事前、事中、事后服務。本市知名企業紛紛捐款為所在縣區特殊困難群眾配備“愛心管家”,共募集善款810萬元,有效解決了基層社會工作人才短缺的問題。
三是通過互助基金促進基層慈善互助工作。互助基金,是指以村(社區)為單位開展捐款活動,所募善款全部用于本村(社區)慈善救助和慈善活動開展。2021年,濱州將互助基金作為社工站開展服務活動經費的有效補充,由社工牽頭組織開展募集和救助工作,使基層慈善互助工作更加規范精準。為鼓勵基層參與互助基金設立工作,濱州市慈善總會列支350萬元成立“善來善往”專項扶持資金,對每支互助基金進行最高3萬元的配捐。
濱州的實踐表明,社會工作的開展需要將專業社會工作方法與各類服務群眾的工作充分融合,有效鏈接多項民生保障政策及慈善資源。濱州市協同推進社會工作與村(社區)、社會組織、社會慈善資源、志愿者、村(居)民“六社聯動”機制,積極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保障、項目化運作為紐帶、社會慈善資源資助為補充的聯動途徑,形成了“群眾點單、社工接單、志愿者參與、民政部門評估成效”的服務機制,加快推進社會工作服務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在組織發展、人才培育等方面的融合。今年以來,通過社工策劃,聯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共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5.23萬場次,有效聯動社會組織1567家,培育孵化志愿服務組織175家,參與群眾331萬人次,通過融合服務機制實現了“N”項工作有效開展。
一是突出社工專業引領,融合服務隊伍。不斷建立完善“社會工作者+志愿者”隊伍協作機制,由駐站社工組織開展本鄉鎮(街道)志愿者招募、注冊登記、激勵管理、培訓監督等工作。2021年,成立濱城區志愿者學院,購買社工機構專業服務,社工全程參與志愿者招募、培訓等工作,積極探索“社工+志愿者”服務模式。同時,積極發揮社工穿針引線的作用,聯動起社區工作者、志愿者、村干部、網格員、熱心群眾等基層為民服務力量,共同開展摸底排查、日常照護、危機干預等民生工作。
二是實行四項工作清單,融合服務內容。將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工作領域服務和“五為”(為老、為小、為困難群體、為需要心理疏導和情感慰藉群體、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領域緊密結合,梳理形成了本鄉鎮(街道)特殊困難群眾需求、社會資源、工作責任、服務內容“四項清單”。運用“五門一聲”工作法,即“敲開家門、服務上門、政策進門、打開心門、找準竅門、聆聽心聲”,精準評估服務對象需求。在全國首創推出“志愿服務地圖”,首批標注了683個志愿服務示范站點。
三是統一評估口徑,融合管理平臺。將中國志愿服務網、中國社會工作網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信息平臺等系統的原始數據錄入工作延伸至鄉鎮(街道)、村(社區),組織開展志愿服務登記注冊、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發布管理等工作,確保各管理平臺原始數據統一和準確。市本級通過購買濟南魯益社工機構督導服務,對社工和志愿服務組織開展培訓和督導。同時,積極建立健全志愿服務信息和社會工作信息統計發布制度,打造信息速遞、統一高效、凝心聚力的數據平臺。
濱州的陣地融合、資金融合、機制融合,為推動基層社會工作的開展做出了積極探索。下一步,將繼續聚焦基層實際和群眾需求,進一步發揮鄉鎮(街道)社工站的樞紐作用和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優勢,鏈接融合更多資源,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給出更多的“濱州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