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成俊
沾益區地處珠江源頭的南、北盤江分水嶺多山地帶,地貌以滇東高原丘陵為主,低山、緩丘、湖盆交錯。山區占總面積的84%,壩區占16%,屬地質災害易發區。近年來,沾益區牢牢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強化風險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切實擔負起“守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責任,以“六個一”為抓手,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織密一張張“防護網”,筑牢一道道“防御墻”,守護人民群眾的美好家園,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自2013年以來,沾益區共排查確定地質災害隱患點267個,落實監測員309人,實施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工程項目27個,總投資約970萬元,切實加強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技防、工程治理等工作,有效保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目前,沾益區納入群測群防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19處,其中滑坡18處、泥石流1處,涉及4個鄉(鎮)10個村委會。
沾益區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分級管理、快速應對”的原則,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為高效、及時、有序做好地質災害預防和應急處置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一是制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全面涵蓋預防與預警機制、應急機構與職責、應急響應與處置、地質災害應急機制等內容,明確地質災害指揮部各成員單位的防災職責,確保各部門防災力量協同配合、高效運行。二是制定地質災害隱患單點應急預案。針對2022年納入群測群防的19處隱患點,明確了監測人員、監管責任、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等內容,壓緊壓實鄉(鎮)等基層一線防災職責。
沾益區嚴格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群策群防”工作要求,注重“技防+人防+物防”三位一體建設,不斷提高技防水平,筑牢地質災害安全防線。一是持續深化氣象風險預警。進入汛期后,嚴密監測雨情水情變化,自然資源、氣象、水務、應急等多部門科學會商研判,針對極端天氣科學分析研判地質災害風險,及時準確發布預警預報信息,做到信息共享,監測精準。二是加強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嚴格按照省、市的統一安排部署,積極爭取普適性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目前沾益區5個點位配備預警平臺,一旦隱患點出現變化達到預警值,監測設備立即發出警報,提醒危險區內的群眾及時撤離,實現了自動化監測、智能化預警、信息化管理、精準化服務。管理人員和群測群防人員在第一時間接到預警信息后,采取敲鑼、鳴哨、高音喇叭等方式發出提醒,將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確保預警信息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切實保障好重點隱患區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牢固樹立“防范勝于救災”意識,堅持“寧可防空、不可不防”,把地質災害防范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狠抓落實。一是組織開展地災應急演練。按照年度至少開展1次應急避險演練的原則,目前已組織各鄉(鎮、街道)開展了至少1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通過實戰演練確保救援隊伍能第一時間派得出、用得上,讓群眾熟知預警信號、轉移路線、安置地點,確保一旦出現險情,反應快、處置快、撤離快。二是清晰標識避險撤離路線。根據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實際情況和災害類型,在標識牌上和明顯位置處,如擋墻、圍墻上用醒目箭頭標識出撤離路線,保障發生險情時群眾可按照預定路線進行高效、有序撤離。
科學合理確定地質災害點監測范圍,建立完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 ,構建區、鄉、村、監測員四級負責體系,明確工作職責,強化責任意識,由村委會選出具有一定組織能力、高度負責、身體健康的監測員,對地質災害進行巡查、監測、記錄,熟知地質災害隱患點位置、規模、威脅對象、轉移撤離路線、臨時避難場所等,加強對臨近山體、斜坡、圍墻等居民住戶進行宣傳教育,提升群眾安全意識,保證能夠在緊急情況下組織群眾轉移避險,協助做好搶險救災工作。在督促監測人員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警和預報工作的同時,加強地質災害監測人員隊伍建設、管理培訓及經費保障。目前,沾益區19處隱患點安排了22個監測人員,并進行了地災知識及應急處置培訓,配備了簡易的監測儀器。
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結合隱患點的規模和分布,劃定地質災害易發頻發區域,設立警示標識牌,標注災害類型、避險撤離示意圖、明確監測人及信息等,在標識牌設置時盡量選擇醒目地點,便于提醒地質災害隱患點附近村民及過往行人、車輛隨時注意防范身邊的地質災害。同時加強對警示標識設立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確保警示標識損壞、移位時能及時補充復原。
在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巡查過程中,向居住在隱患點附近的人民群眾發放地質災害防治避險明白卡430份,明白卡詳細記載了地質災害的基本情況,注明監測與預警信號,應急避險撤離路線及安置地點信息等,當險情發生時,居民能按明白卡的指示及時做好撤離和轉移,有效提高群眾防災、避災、救災的意識與能力。
目前,沾益區已全面進入雨季,連續的強降雨天氣,極易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尤其德澤、炎方2個鄉是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區,是重點防范區域。下一步,沾益區將繼續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巡查工作,主動作為,迅速行動,下好防汛“先手棋”,織牢織密地質災害防治“安全網”,確保安全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