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鵬程
(甘肅省靜寧縣甘溝中學,甘肅 靜寧)
紅色美術資源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意義,還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近些年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信息資訊呈爆炸性增長態勢,中學生在接收各種信息的過程中,并不能夠很好地進行甄別,會受到不良思想以及文化的侵蝕。將紅色美術資源應用于中學思政教育,能夠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規范,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教育方法和內容上都有一定新穎性,更能夠被學生所接受。
從現實角度出發,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指的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當前和平建設時期,富有愛國主義以及艱苦奮斗等相關積極精神資源的總稱,其中就包含國民革命時期以及抗日時期的美術作品以及歷史遺跡,這些都屬于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涵蓋范圍進行分析,包含了具體的建筑物和雕塑以及各種宣傳標語和繪畫類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在全國各地區都有分布。不同時期美術資源所展現的元素也各有側重點,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體現出了愛國積極抗爭的元素,而在和平建設時期則是體現出了團結、奮斗。因此在內容上較為豐富,能夠反映出特定時代下的美術特色以及人們的精神面貌。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中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因此就需要培養其愛國意識。在中學思政教育中融入紅色美術資源,能夠讓學生更加陽光,富有正能量,在學習中不畏艱難,努力上進。而一旦國家出現困難時,就能團結一心與祖國共渡難關,此外還具有文化、藝術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價值。
紅色美術資源中的顯性,主要存在于各種具有歷史意義的遺址作品中,其蘊含的精神文化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能夠讓學生了解先輩革命所遭受的種種困難,更能夠讓廣大學生知道幸福生活是多么不易。美術教育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總體來看利用效率比較低。比如,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不僅標志著長征就此畫上句號,也為中國革命開啟了新的篇章,更屬于革命力量大團結的完美體現,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點。此外還有六盤山長征紀念館的重要歷史遺跡,若能夠將這些資源應用于中學思政教育,不僅有利于紅色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還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意義,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學生不僅可以領略祖國的山川美景,在感受先輩英烈動人事跡后,還能夠起到洗滌和凈化心靈的作用,更好地幫助學生接受革命傳統的熏陶。
紅色美術資源屬于革命時期所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還包含了大量富有特色的思政元素,若能夠加以合理利用,這對進一步豐富現有中學思政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就目前來看,在傳統教學過程中,若教師只是按照理論知識講解,恐怕學生并不能夠產生積極的動力,并且也會感覺其中的理論和內容過于枯燥乏味,并不能夠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紅色美術資源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新穎性,學生在了解過程中也能夠把握歷史發展脈絡,進而引發學習的興趣,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更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此外,還能夠不斷優化現有教學方式,畢竟其所涵蓋的類型豐富多樣,作品形式也是千差萬別,因此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如可以安排學生觀看沈堯伊油畫《遵義會議》或董希文《開國大典》等優秀的美術作品,不僅能夠激發其學習熱情,還能夠幫助學生從更深層次、更廣的層面了解背后的文化,從而不斷提高個人道德思想。而在新時代,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紅色美術資源的基礎上,要積極做好對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更好地幫助中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價值觀,積極應對不良思想對學生發展所造成的沖擊。
紅色美術資源能夠豐富現有教學內容,同時還能夠塑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通過利用學習的形式在校園中傳承革命傳統精神,從而有利于確保學生健康發展。校園文化屬于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化形式,學校可從實際出發利用校園內網以及廣播或者是展覽等形式,宣揚紅色文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此外,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對部分的關鍵性知識點進行篩查,然后再融入紅色美術資源,在此基礎上開展主題文化課堂,與思政理論進行深度融合,更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這樣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會更加輕松。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能夠切實感受到紅色資源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有效性可開展思政訪談課程,可以教師講述,也可以學生交流,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路徑。現階段不少學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嚴重缺乏實踐教學內容,因此為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有必要將其引入教育教學計劃,比如,在重要的節日可安排美術鑒賞或者手工制作,在寓教于樂的環境下,更能夠讓學生全面且深入地理解。此外也可根據學校所在地,充分挖掘本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并根據教學大綱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在豐富學生視野的基礎上,更有利于提高其思想認識,而思政教育工作也在無形之中得到了滲透。
紅色美術資源有龐大的內容體系,其本身所涵蓋的領域比較寬泛。若是從所設計的形式進行分析,就包含了建筑以及雕塑和民間工藝,還有繪畫等眾多領域。加強對這方面的開發和應用,有助于在中學美術教育中更加科學合理地開展歷史文化教育,逐步塑造學生的革命以及愛國精神,更能夠在成長的道路上逐步塑造良好的個人道德素質以及文化水平,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斷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設水平。同時還能夠豐富現有美術學科的課程內容,積極拓展教學空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會寧紅軍舊址有很多具有歷史意義價值的建筑物以及紀念碑和雕塑。比如,會師樓是作為該地區的標志性建筑物,始建于明朝初期,屬于獨特的明代建筑物,圓拱形城門樓是由青磚砌成并設置有飛檐走獸,高度達兩丈有余,巍峨壯觀。1936年,紅軍經過艱難的萬里長征后,在這里成功會師,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952年更名為會師門,1962年城門樓改為會師樓。而為了能夠更好地弘揚紅軍精神,1986年修建了會師塔。該建筑物總共有11層,預示著紅軍在長征時期所穿越的11個省、自治區,在正面還雕刻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題詞。
遵義會議會址其主建筑體為柏公館,在當時是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結構形式。主樓有木樓雕花影壁,而樓的四周還有回廊的形式。雖然其整體構造具有西式建筑的風格,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也保留了傳統古建筑的特點,那就是梁架斗拱結構,尤其是還有各種雕花以及堆花的裝飾,這也是在20世紀初期國內地區比較常見的形式,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下的特殊產物,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很顯然與延安時期的窯洞相比,更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對比,在門樓的大匾上還有毛主席親筆題寫的字,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更是書法類作品當中的精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遵義市無論是政府還是廣大市民,都積極開展對紅軍長征時期歷史遺留物的收集,在展覽館當中陳列了當年革命先輩所使用的各種軍需物品以及宣傳品,不僅讓人們了解了當時革命的不易,還能夠展示出特定年代下的審美價值。
將紅色經典美術作品融入中學德育,就需要讓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每一名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而一幅畫則是代表了一段時期的歷史,通過向學生介紹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更能夠讓他們了解到波瀾壯闊的革命史以及改革和發展史。在此過程中通過滲透德育,更能夠實現更加科學且全方位的育人作用。比如,劉海粟的《婁山關》、全山石的《上井岡山》、鄧永平的《凜凜金沙江》以及油畫《歲月、苦難、征途》等眾多的紅色美術作品,它們在整體的藝術表達形式上都各有側重點,也正是由于其豐富的視覺性,更能夠成為打動當下中學生情感的藝術。大量并具有教育意義的美術作品,能夠不斷豐富現有中學美術課程資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將革命精神內化于心,從小就樹立遠大理想。
目前,中學思政教育的主要開展途徑還是以課程教學為主,大多都是思政或者是德育類的課程。至于滲透教育所占的比例比較低,只是起到輔助作用,而美術教育在現有課程體系當中則占據了相對重要的位置,不僅只是在審美鑒賞能力上具有重要的培養作用,還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空間思維以及實際動手能力,并且在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還具有特殊意義。中學階段學生會面臨較重的學業壓力,尤其是中考分流會將主要的精力應用于語數外等相關學科,而開展美術學習則沒有考試升學壓力的煩惱,更有助于緩解緊張的精神,讓大腦得到放松,以此為切入點開展思政教育則更加容易。紅色美術資源本身就具備較為顯著的教育意義,更能夠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滲透作用,具體而言,在美術鑒賞以及手工品制作和繪畫創造等諸多方面具有明顯作用,更能夠將紅色文化以及精神融入教學之中,從而使得思政教育的載體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化。
思政元素在美術鑒賞教學活動中要做到全覆蓋,不能只是體現于某一階段或者是某個點,否則就不能夠凸顯其真正的教育意義。此外在開展建設的過程中,不僅涉及情感體驗,還兼具視覺感知以及學生想象力的培養等諸多環節,這些都是當下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急需提升的能力。紅色美術資源當中的雕塑,如寧夏六盤山長征紀念館旁的紀念碑,此外在資源方面還有圖片以及眾多音像資料,如果能夠得到合理利用,都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美術鑒賞,在了解了基本美術知識以后,更能夠讓學生了解其精神層面的文化價值。很顯然,這要遠比單純地開展思政教育更有意義效果更好,廣大學生更容易接受這種新興的教學方式。
在課堂教學環節設置手工制作類的活動,不僅可以大幅度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還能讓沉悶的課堂變得更加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興趣都能夠得到充分調動。此外,和其他學科相比,通過開展制作教學更容易體現美術課程的靈活性以及實踐性,而具體的素材就包含了眾多的樣子,如剪紙、泥塑或者是雕塑等。如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中國共產黨的黨旗,然后讓學生嘗試通過剪紙的方式去制作,不僅激發了全班學生的興趣,還能夠讓大家在制作黨旗的過程中,了解黨的歷史發展脈絡,在無形中也滲透了德育。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其他類型的手工制作課程的教學,是現有教學內容的有效拓展,更有利于革命精神傳承和發揚。
繪畫是美術教學活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能夠通過作品來表達個人的心情,是現實和理想進行有效溝通的橋梁。廣大中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個人價值觀正逐步塑造,有時候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繪畫方面是存在較大的個性化現象,其表現就在于無論是在線條使用以及色彩搭配方面都具備濃厚的個人特點。而紅色文化美術資源無論是在色彩以及整體的創作內涵方面都與之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多作品都能夠反映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變化規律,顯然兩者能夠更好地契合,更有助于豐富創作素材。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能夠將德育工作更好地滲透于繪畫教學,而學生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愛國主義文化的熏陶,逐漸產生強烈的國家認同感以及集體主義精神,更能夠塑造積極有意義的人生價值取向,在無形之中也就達到了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在此過程中也需要注重環境的作用,教師有必要為廣大中學生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可從本地區實際情況出發引入紅色文化,作為環境創設的素材以及思路來源,也可以選擇重要的節假日,如國慶節或者是建軍節等,通過對紅色美術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整體設計,能夠將環境與思政教育更好地進行融合,又能夠進一步推動繪畫教學工作的開展。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為了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有必要充分利用紅色美術資源的優勢。紅色美術資源不僅蘊含了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夠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道德觀和價值取向,是區域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更是我國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者。通過開展美術鑒賞以及手工制作等多種形式,可實現德育在美術教學中的高效滲透,在豐富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更有助于養成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