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步弼
(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新開鄉中心小學,甘肅 平涼)
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初中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還要擁有良好的歷史核心素養,而家國情懷則是歷史核心素養中至關重要的內容之一,所以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有必要實現家國情懷培養的充分融入。但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盡管部分教師已經能夠做到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但其在預習作業和課后作業的設計中依然將側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掌握層面,這便在極大程度上制約了家國情懷培育的全面性,基于此,有必要對其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究。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作業設計中有效融入家國情懷的內容能夠促使學生在反復的練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繼而在后續的發展中更好地傳承優秀文化。從本質上來看,家國情懷根植在傳統文化中,在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其內涵也在持續豐富。而將家國情懷滲透在歷史作業中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傳承和弘揚的責任感以及意識,進而不斷投入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各項實踐中。
從實際情況來看,愛國主義本身便體現出一種不屈不撓為國家復興而奮斗的精神,這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國家的前途直接關系到個體的命運,縱觀我國歷史,其中存在諸多奮戰在前線后線、在自己崗位上發光發熱、助力國家發展的英雄人物,以之為例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熱情,進而在后續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完善自身,為社會進步和國家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而在螺旋式上升發展的歷史趨勢中,任何一種文明都不應故步自封,否則便會在極大程度上削弱其創造力和生命力,所以個體若想實現進步則勢必要積極吸收國內外的先進文化,但引進外來優秀文化的前提便是正確認識到國內外文化的差異性,進而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給予國外文化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強化家國情懷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觀,進而成長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在當前教育領域不斷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開始由以往的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而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育直接關系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培育的同時,應當將其納入課前和課后的作業當中,以保障其能夠貫穿學習的全過程,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但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在作業內容的選擇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始終都是圍繞課本中的內容,盡管當前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了豐富內容的必要性,但依然是以教材內容為主,雖然這種作業設計方式能夠有效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但卻無法讓學生對知識點產生更深層次的了解。基于此,教師應當注重作業內容延伸的實踐性、創新性以及文學性,最終達到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目標,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家國情懷。教師應當結合教材內容,選擇同課本中所闡述時代背景相同的文學作品讓學生閱讀,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不僅能夠收獲知識、提升審美能力,還能夠深入了解文學作品中所涉及的社會背景以及當時背景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時期都有著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學作品,所以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深入探究文學作品同時代之間的關聯,以便對歷史知識點產生更深入的解讀。
具體來看,教師在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經濟體制改革”一課教學后便可以為學生推薦符合當時時代背景的小說《平凡的世界》,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閱讀,并根據其中的典型人物完成調查報告。《平凡的世界》創作背景是我國改革開放前后,書中主人公的年齡到現在基本上是初中生的爺爺、奶奶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書中的內容對爺爺、奶奶以及家里其他長輩展開調查,并將所調查的各種內容整合起來形成相應的調查報告,將其結果同書中的內容展開對比分析。例如,《平凡的世界》中有一個情節是,我國在最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書中的人物田福堂曾號召大家抵制國家推行新政,但主人公之一孫少安則接受了先進的思想教育,形成了強烈的改革精神,不斷抵抗各種阻力,率領當地的生產隊實行這一政策,并在后續實踐中逐漸推廣至全村。書中描寫在1982年孫少安所在的磚窯有了極大程度的發展,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磚窯發展,孫少安決定通過貸款引進一批新的機器,但由于當時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普遍存在欠缺,所以難以掌握這些機器的應用技術,使得磚窯出現了較大的損失。上文所述的磚窯和貸款等嘗試均有鮮明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特征,盡管這些故事對學生而言是印在書本上的歷史,但對于親身經歷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學生在聽取長輩親身經歷的同時完成調查報告,這樣不僅能夠對這段歷史產生更為深入的了解,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深切感受到當時人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中學生年齡有限,所以其所能夠接觸的事物和地方都比較局限,故鄉是其接觸最廣和感覺最親切的地方,與此同時,其生長的環境中也始終存在著當地的各種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歷史遺跡等,這些均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積極正面的引導,而其在同他人談論故鄉時也會在此基礎上產生更強的文化認同,并生發出對故鄉的自豪感和親切感。在長時間發展過程中,家鄉文化同家鄉共同組成了地方史,而其作為一種重要的地方資源,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內容。早在20世紀,西方國家便開始意識到地方歷史資源的重要性,并開始將其應用在實踐教學中,收到了諸多的教學成果。以英國和美國等國家為例,其教育家提出在開展歷史教學時應當經歷一個由地方史到本國史再到世界史的過程。國外所開展的鄉土史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而諸多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曾強調應當向學生傳授鄉土知識。
基于此,教師在進行歷史作業設計時也應當從課本中的教學內容出發,針對性地同現實生活相聯系,進而強化學生對本地區文化的認同。以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為例,教師在第22課活動課教學的過程中便應當為學生布置一個社會實踐活動作業,鼓勵學生利用課后的時間深入當地的博物館以及圖書館廣泛搜集本地區以及本民族的傳統節日,深入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源和內涵,進而在內心深處形成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還能夠對傳統歷史文化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進而生成愛鄉愛國的思想感情。這種實踐作業的形式較以往的單一紙質作業來說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并在親身的體驗中產生全新的解讀,這些均是書本教材難以提供的內容。
但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應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確保學生能夠在家長的陪同下到博物館等地展開參觀,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歷史和文化的感悟,而家長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小時候的生活故事,為學生生動地講述傳統節日中人們的生活習慣,此舉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對學生愛國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除此以外,教師還應當布置體驗式的作業,如在講述“抗擊八國聯軍”相關內容時便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后組織設計一出舞臺劇,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分別琢磨各個角色的實際特征,揣摩角色的性格以及肢體動作等。而教師應盡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盡可能還原歷史,這種作業設計形式比較新穎,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更加積極自主地參與到作業完成的實踐當中,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水平,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1.布置思維導圖
初中生家國情懷的養成勢必來自對歷史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但歷史學科本身有一定的復雜性,針對某一歷史事件而言,不僅其產生背景、時間以及人物等比較特殊,各個歷史事件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內在關聯,所以往往會阻礙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但思維導圖的繪制能夠幫助學生充分根據教師所講授的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梳理和歸納,進而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構建起直觀的歷史框架,高質量實現對各個零散歷史片段的串聯,進而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并形成歷史邏輯思維提供科學的方法支持,最終達到培養初中生家國情懷的效果。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中,教師需要在傳授書本基礎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正確掌握學習方法,并且使其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和深度學習,對課堂上所收獲的知識展開更加深度的挖掘,并使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其直觀展現出來并完成作業,而教師則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促使學生在制作和應用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
例如,我國歷史發展中經歷過眾多的朝代,不同的朝代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為了更好地區分各個朝代,教師可以基于這一內容為學生布置思維導圖作業,引導學生根據教材中的內容構建起中國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完整地呈現出其在時間線上的變化。這種作業設計形式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鍛煉,切實提升其靈活性,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中的自主能力,還能夠幫助其形成良好的歷史觀念,進而更加清晰有效地實現對各種歷史事件的精確掌握。學生通過歷史思維導圖的制作,既能夠對課堂上所學歷史知識進行鞏固,又可以充分發散自己的思維,形成歷史時序意識,進而對歷史產生更深層次的解讀,并從中探尋到我國歷史發展中的坎坷與不易,促使學生形成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覺,在家國情懷的指引下投入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2.編寫歷史短劇
相對于小學來說,學生在進入初中階段之后便面臨更高的要求,具體在于學生應當能夠通過唯物史觀的應用對歷史的發展狀況和各方面變化進行詳細描述,以便促使學生科學了解和有效應用唯物史觀的辨證方法。初中生在歷史學習中應當始終采用辯證的眼光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這樣便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作業的完成效果。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盡可能將趣味性融入作業設計當中,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更加積極地投入作業當中去,提升作業成效。具體可以使用編寫歷史短劇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對歷史的理解能力,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基于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并結合自己對其中所涉及的歷史人物和當時歷史背景的理解完成短劇劇本的撰寫。這種作業形式既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又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發揮出作業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功能的同時真正促使學生從歷史學習中獲得樂趣。
以近兩年熱播的劇集《覺醒年代》為例,其劇本創作不僅基本上符合史實,觀眾能從中獲取歷史知識,還能夠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這對培養觀眾的家國情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堂階段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覺醒年代》的片段,并在課后作業設計階段讓學生編寫一個歷史小短劇,使其能夠在人物設置、臺詞安排以及橋段設計的過程中同歷史人物和時代背景之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更為深入地感受近代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舍生忘死追尋中國光明未來實踐中所包含的情感,最終實現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目的。
若想真正提高歷史短劇編寫的質量,學生則勢必要充分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結合起來,這樣便能夠提升歷史劇編寫的合理性以及規范性。而在實際創作階段,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完成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在充分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對歷史劇的表演產生深入理解,而教師則應當從旁給予其充分的引導和幫助,使學生能夠明確了解自身在歷史短劇編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反思其對歷史知識、人物性格等方面理解上存在的偏差,以便及時進行糾正。歷史核心素養中的唯物史觀要求學生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學生在實際編寫歷史短劇的過程中應當適當強化對歷史唯物辯證法的應用,進而辯證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形成客觀的認識。基于此,教師可以結合歷史內容以及學生當前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一些有價值的話題展開辯論,將其與歷史劇有效融合起來,通過對話的形式體現出兩個人物的沖突,為學生抒發情感、表達看法提供一個渠道。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作業設計中優化融入家國情懷培養的內容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歷史,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進而更自覺地投入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以及后續的學習中去,這對學生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以及社會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師應當突破以往作業設計的局限性,盡可能從多維度著手延伸作業內容,并促使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對歷史事件產生更加直觀的了解,還可以產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進而形成相應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