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笑 張 燕
(黃河交通學院,河南 焦作)
近年來,中小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日益加劇,教育“內卷化”不斷加重,引發普遍教育焦慮,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教育公平,已然演變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為此,國家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旨在扭轉短視化、功利化教育局面,使教育回歸初心。然而,“雙減”政策涉及廣泛,利益相關者基于各自價值利益在實施“雙減”政策過程中會遇到何種發展困境、如何解決,皆成為影響基礎教育“雙減”成效的關鍵要素。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改革理念以來,“治理”的相關議題便得到廣泛而深入的關注和討論?!爸卫怼彪m與傳統意義的“管理”僅一字之差,但其中意蘊卻千差萬別?!爸卫怼崩砟钕碌恼⒎俏ㄒ恢黧w,而是在政府主導下相關利益群體通過民主、互動的方式共同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制定、執行的持續性過程。[1]基于此,基礎教育治理現代化就是指在政府主導下基礎教育領域相關利益主體共同參與教育事務進行教育機制體制改革,充分激發各方積極性和創造活力,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推動基礎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協同治理過程。
在“雙減”政策文件中,特別指出要“完善家校社協同機制”,學校、家庭、社會都是“雙減”政策的利益相關主體,都需要參與到基礎教育協同育人的共同體建設中。構建基礎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就需要理清政府、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關系。首先,政府部門作為在頂層設計中制定改革政策和機制的“領頭羊”,具有組織、調控、監督、評價等權力,在基礎教育治理現代化進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扮演“首席”角色。中小學校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專門教育機構,有專業的師資和場所,具有專業優勢,是基礎教育治理活動的主要陣地和載體,是直接影響“雙減”效果和基礎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家庭作為孕育生命的起點,是孩子開啟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第一任老師,要扣好孩子人生的第一粒紐扣,因此是筑牢基礎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基石。最后,社會作為學生生存和發展的大環境,具有廣泛的社會力量和教育潛力,社會組織和機構參與到基礎教育治理體系中能夠很大程度上彌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能夠為各類教育需求提供外部支持,充分扮演了外部資源保障者的角色。綜上,政府主導下的以學校為核心、家庭為基礎、社會為保障的多元循環治理體系由此形成,通過持續性多方聯動達到全面發展、協同育人的目的,促使基礎教育實現現代化、科學化、民主化。
目前,“雙減”政策實施已有一年,有效減輕了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的作業負擔,校內外教育行為逐漸規范,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政策推進過程中,學校、家庭和社會仍然面臨許多從認知到行動的現實困境。
學校作為實施基礎教育治理現代化的主陣地,師資建設成為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中堅力量。面對“雙減”帶來的考驗,學校需要在短時間內根據上級要求和本校實際做出相應的轉變與調整,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資源和課后延時服務,在“減負”的同時提質增效,這對學校教師能力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然而,就目前情況來看,學校仍存在課后服務類型單一、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師資能力建設不足、無法保障教師待遇和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等問題。
其次,受國內長期中高考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學校習慣以分數和成績排名的單一化評價方式考核和錄取學生,過分注重學習結果,一些學校為迎合家長功利性的教育需求,仍然存在應試思維定勢和行為模式,題海戰術在短期內仍未消失,阻礙“雙減”政策的貫徹執行。學校如何改進考核方式,制定綜合評價體系,如何運用過程性評價指標,確保指標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滿足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和個性化發展需求,使教育回歸初心,是學校應當思考的重大課題。
據“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長‘雙減’政策態度”調查數據顯示,有87%的家長存在教育焦慮,其中,73.2%擔心自身能力有限無法輔導孩子。[2]教育焦慮的產生主要受家長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缺乏科學的成才觀。一直以來,家長都期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未來在就業和生活中喪失優勢,于是通過各類培訓班、補習班進行超前教育,過分看重孩子的成績和排名,忽視孩子成長成才的科學規律、個性差異和全面發展,形成了錯誤的教育觀和成才觀。面對“雙減”政策帶來的挑戰,家長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很難一時間發生轉變,如何科學地進行家庭教育也成為現實難題。
《家庭教育促進法》作為“雙減”政策的有益補充,雖然對家庭教育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方面提供了指導和規范,然而,現實中很多家長對《家庭教育促進法》、“雙減”政策的要求并不清楚,受家長自身文化程度、經濟收入和工作繁忙等因素的影響,對如何開展科學的家庭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能力以及渠道,在培養孩子自學能力、品德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缺乏實踐上的有效指導。加之各地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建設不足,家庭與學校、社會在協同育人方面缺乏溝通和合作,家庭在協同治理過程中參與度低,家庭教育能力提升受限,為“雙減”政策的有效推進帶來阻礙。
“雙減”政策要求社會外部資源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公共學習空間方面的教育服務,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社會化的發展需求。然而現實情況是,社區作為家庭和孩子主要的生活場所,社區文化建設并沒有得到重視和充分的開發利用,很多地方沒有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很多具有教育娛樂功能的場館也僅被賦予單一的休閑娛樂功能,工作人員也僅是進行日常管理和系統維護,缺少提供教育學、心理學、文化藝術等教育服務的社會專業人員資源,導致社區文化建設在規模和保障能力方面存在種種不足。
其次,家校社協同合作機制匱乏?!半p減”政策下,學校需要更多的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來彌補學校教育的空缺,然而作為供給端的社會公共服務卻很難參與到學校管理中,文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平臺和機制匱乏[3],供給端和需求端失衡。社會教育機構如何在協同育人的目標、內容、方式以及合作細則方面與學校教育保持融合、開放、共享已然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另外,家長如何科學有效地規劃孩子的空閑時間,參與孩子的成長教育也需社會支持。然而目前社會組織和社會媒體對家庭教育方面的宣傳力度和指導服務還不夠,很難為家庭教育提供信息化、實時化、專業化的診斷、評估和指導。
學校、家庭、社會作為相關利益主體,雖然面臨復雜的利益博弈和挑戰,然而要實現基礎教育治理現代化,哪一方都不能缺失,要樹立多元主體循環治理思維,同向共力,家校社協同育人,合力推進“雙減”政策的落實。
學校作為實現基礎教育治理現代化的主陣地,面對“雙減”政策“減負增效”的挑戰,在師資建設和課程設置方面必須作出轉變。一方面通過優化教師薪資待遇、福利保障、“彈性上下班”制度、教師增編等激發教師課后延時服務的積極性,同時為滿足課后服務多樣化的要求,應當為校內教師提供業務技能培訓和專家指導,加強教師能力建設[4],并聘請退休教師和有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課后服務,彌補校內師資建設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優化課后服務課程設置,積極開展綜合素質拓展實踐活動,加強學校與社會、社區的資源共享,豐富學生課后實踐活動和特色課程,滿足學生在體育、藝術、科學、美育等方面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為使“雙減”政策取得成效,學校在注重提升課后服務水平的同時,也應注重學生評價的多元化,改革傳統的“唯分數”評價考核模式,減輕學生課業壓力,追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單一的智育考核評價向多元的綜合素質評價轉變。學校要為每個學生設立專屬的學習檔案,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采集、存儲、管理學生在興趣愛好、身心健康、思想素質、品德修養、實踐能力、文體活動等方面的綜合表現[5],注重過程性評價建設和學生自我評價,積極構建過程性指標體系,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養。
家庭是實現基礎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想要緩解“雙減”政策帶來的教育焦慮,家長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學歷”的成才觀,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科學育兒理念。遵循《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要求,通過家庭教育生活化的特點和優勢對孩子的品德修養、人格養成、生活技能、行為習慣等方面進行培養,關照孩子的精神需求,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自主學習能力,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使家庭教育回歸育人初心。同時,家長應當主動尋求多種途徑提升自身育人素質和能力,利用書籍、網絡、專家咨詢、專題講座等方式加強對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的學習,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家庭教育學等方面的科學理論指導育兒實踐。
其次,家長要提升家校協同育人意識,主動與學校創建家?;訖C制,搭建家?;悠脚_,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班級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校訪、社交軟件等多種途徑參與學校的管理[6],幫助家長快捷高效地了解、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雙方合力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對于學校課后服務工作,家長要給予信任和支持,承擔家校共育的責任,主動了解課后服務的開展情況,及時與學校溝通反饋課后服務在課程設置、活動安排、師資力量等方面的需求,打造家校同心向力、同商共治的雙贏局面。
社會參與是實現基礎教育治理現代化的保障,加強社會教育資源耦合能夠滿足家庭、學校的多樣化教育需求,靈活迅速運用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教育服務,實現教育資源優勢互補、共建共享。一方面創建校社協同開放平臺,完善學校課后服務體系?!半p減”實施后,學生課后空閑時間增多,為滿足學生實踐發展的需要,社會應當與學校加強協同合作,依托青少年宮、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研學實踐營地,為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公益性的場所和機會,從而提升學生課外實踐和創新創造能力,形成長期穩定、形式多樣的課后供給服務體系。[7]另一方面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統籌多方社會資源。鼓勵社區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吸引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教育領域專業人員、優秀志愿者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和義務教育服務,在社區內成立家校社指導機構、服務站點[8],搭建社區與學校、家庭協同育人、開放共享的機制平臺,豐富學校課后服務學習資源,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和服務。最后,鼓勵社會成立第三方協助機構,利用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以在線服務的方式為學校提供高質量的、多樣化的課程和師資,擴大優質教育服務輻射范圍,實現課程資源共享。家庭也可通過線上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利用大數據分析、診斷家庭教育問題和需求,進行精準化、個性化、專業化的咨詢服務。[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