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
(甘肅省金昌市第三中學,甘肅 金昌)
語文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是學生必須要學好的,在教學中采用群文閱讀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素養,促進現代教育的改革。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采用有效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群文閱讀是與之相符的一種教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并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
群文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育的局限性,在教育過程中,通過結合文章內容制訂適宜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通過多篇文章相結合,可以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其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但現階段在群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沒有真正理解群文閱讀教學的作用,無法靈活采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缺少與學生的互動,沒有教給學生相應的閱讀技巧,使其掌握新型閱讀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由于部分教師對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理解不透徹,并簡單地認為群文閱讀就是將多篇文章進行結合,在教學中將傳統單篇閱讀教學模式照搬到群文閱讀中,導致群文閱讀徒有其表,沒有其實,無法真正體現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
群文閱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多篇有共同點的文章結合在一起,并以一個或多個主題為結合點,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習。群文閱讀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現狀,教師在教學中以議題為主線,并結合文章核心內容進行講解,通過對比結合等方法,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1]。群文閱讀教學過程并不是教師一味地輸出,而是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敘述、討論,并指導學生產生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終達成師生之間的共同認知。
隨著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不斷發展,其內涵也在延伸,教師通過制訂一個或多個議題,引導學生尋找結構相似的文本,并對其開展討論和分析,使學生能與作者產生共鳴。群文閱讀是多篇文章閱讀教學中最突出的一種,其主要方式是依靠拓展閱讀,以一篇文章帶動其余文章的閱讀,其特點在于海量而廣泛地閱讀,通過群文閱讀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節約閱讀時間,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其教學重點在于探究多篇主題相似文章的內涵,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2]。
群文閱讀議題是文章的核心,所選擇的閱讀文章應具有較強的結構性和邏輯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合理制訂議題,明確議題的重要性,否則就會使所選擇的文章像一盤散沙。如果所選擇的文章沒有遞進層次感,就無法讓學生抓住重點,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文章的議題對群文閱讀來說十分重要,因此教師要將議題擺在重要位置。也就是說如何抓住幾篇文章的議題,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通過合理制訂議題,將幾篇文章聯系在一起開展群文閱讀,才能保證群文閱讀教學的效果。
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文章的結構性。通常情況下,群文閱讀時所選擇的文章一般在2~4篇,而結構性強的文章結合在一起,可以起到疊加的作用,有利于在教學中圍繞議題進行文章結構的對比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加強學生對教材的認知,并構建群文閱讀模式的主要框架,將閱讀教學目標融入日常課程教學中,提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知,使其能從不同角度理解文章內容[3]。通過以文章結構為基點,開展群文閱讀,引導學生深刻解讀文章的內涵,并將多篇文章有機地融為一體,對其進行聯合閱讀。
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避免采取傳統教育方法,尤其不能直接將問題的答案公之于眾,這樣無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由選擇文章,并對文章進行分析。通過與學生進行互動,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選擇文章的理由,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4]。對學生所選擇的文章,并沒有既定的模式,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學生選擇的文章提出建議,但沒有對錯之分,不能給予學生對錯的結論。通過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軟實力,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思維。
語文是初中階段重要的學習科目,群文閱讀教學內容不只是閱讀教學,而是要將所有的內容緊密地結合起來,為了避免學生學習內容安排過于松散無法形成學習體系,教師可以采用群文閱讀教學方法,將幾篇有共同點的文章相結合,并引導學生學習分析,掌握文章的內涵。由于初中教材中的文章有限,教材文章符合群文閱讀教學的標準并不多,教師很難選擇具有相似點的文章。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合理選擇教材之外的文章,將課內和課外教材進行有機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還可以延伸學生的閱讀思路。通過課外文章的結合,制訂相應的議題,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和結構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起到雙贏的效果。例如,在教學《濟南的春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選擇同本教材中《雨的四季》,還可以選擇教材之外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將這幾篇文章相結合。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文章的結構,對這三篇文章的閱讀技巧和方法進行指導,通過選擇一篇文章作為示范,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以《濟南的冬天》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快速地瀏覽文章內容,以了解文章內容走向和議題,這三篇文章都是圍繞不同事物進行描述的,屬于議題相似的文章。因此,教師在對其進行示范后,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從而獲取更多文章的信息。
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思維等,特別要注意文章議題的核心,幫助學生整合文章內容,將多篇文章進行有機結合,并對文章進行細致分析,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一篇文章為主體,帶動其他文章的閱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此外,教師也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為核心,以單元為單位,挑選出其他文章進行結合。通過采用合理的教學模式,實現一篇文章帶動整個單元,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社戲》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將本單元中《春酒》《安塞腰鼓》作為群文閱讀素材,并以《社戲》為群文閱讀核心文章,以此帶動其他文章的閱讀。首先,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細致地分析設計這篇文章的結構模式。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段落第一句話讓學生了解整段內容安排和寫作形式。最后,教師可以以其余兩篇文章為練習題,讓學生進行整合學習、系統分析,通過寫作方式的對比,可以讓學生系統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形式。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單方面對知識進行講解輸出,讓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而這種教學方法會讓師生感到疲憊,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思維的培養。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思維,提高學生主體地位,并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外競爭、小組內合作的方法,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激發學生群文閱讀的興趣。在小組學習中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并結合其他同學的思路,分析其他同學的觀點,以此豐富自己的見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藤野先生》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選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列夫托爾斯泰》等作為同系列群文閱讀素材,在教學中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對文章進行單獨閱讀,然后讓學生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討論和分析。在完成討論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中的代表成員闡述本小組成員對文章的不同理解,并由其他小組代表進行補充或者提出不同的意見,實現思維上的碰撞。另外,教師也可以適當給予一些觀點或補充意見,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總而言之,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需要積極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掌握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和內涵。通過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獨特的閱讀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外,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并運用不同形式的閱讀技巧,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