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飛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中學,江蘇 南通)
為了鍛煉學生的文字分析意識,讓學生在有效的閱讀活動中更好地掌握學習技巧,教師需要重視講課方法的轉變,通過比較閱讀課堂的開展,鼓勵學生在有趣的學習體驗中有效掌握語文知識。因此,教師需要轉變授課思想,盡可能在展現初中生學習特點的同時,優化語文教育重點,通過比較閱讀的引入,使學生可以在知識遷移意識的應用與對比能力的鍛煉中,更容易理解不同作者在情感表現、寫作手法以及創作觀點的不同,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有效的閱讀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文字材料的深入分析中,更好地對其中的價值內涵進行探索,從而在強化閱讀意識、加強知識獲取能力以及鍛煉文字應用能力的同時,取得更加理想的學習效果。為了突出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打造更加多元化的閱讀課堂,教師應通過比較閱讀活動的開展,使學生打破傳統的閱讀模式,在思維的延展與文字材料的對比中更進一步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度解讀,從而激發情感體驗并掌握閱讀技巧,展現閱讀課堂有序開展的實際意義。
傳統的語文教育中,教師側重于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積累,突出教師的中心地位,使整體的語文課堂通常以教師的講課為主,既不會了解學生實際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也無法幫助學生有效探索語文知識,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尤其想要取得比較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學生形成閱讀意識,通過認知思維能力的應用,對文本材料所表現出的內涵與價值理念進行分析。而僵化的閱讀課堂不僅與素質教育要求難以契合,也使學生在比較被動的閱讀環境下逐漸喪失自主閱讀意識。而比較閱讀課堂的開展,使教師更尊重初中生對語文知識的實際理解情況,一般會根據授課重點,挑選與課文題材、主題、語言表現形式或價值理念相符的文章作為拓展性教學資源,使學生可以在文字材料的對比閱讀中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比較閱讀的開展打破了教師一味依賴課本講解知識的局限性,既尊重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可以挑選更有趣味性的閱讀材料,幫助學生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強化閱讀能力,又使教育思想得到積極優化,盡可能通過閱讀教育,引導學生挖掘自身獲取知識的能力,從而激發閱讀興趣并強化閱讀意識,在文字材料的有效分析中,使學生的閱讀技巧與語文知識儲備得到有效提升。
以往的閱讀課堂,學生都會在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后進行課文內容的閱讀與分析。但這種過于表象化的學習活動會使學生的思維意識無法更好地融入情感體驗,出現理解能力弱或無法深度對課文內涵進行解讀的問題。學生長期在這種學習活動下閱讀不僅會受到固化學習思維的制約,也不利于理解能力與文本分析能力的有效增強。而比較閱讀打破了傳統閱讀課堂單一的問題,使教育資源更加多元化,需要教師更重視對學生閱讀需要的滿足,針對課文重點尋找與之相類似的文章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使學生在二者的對比與分析中,更好地強化思辨意識與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將閱讀課堂與初中生思辨意識有效結合,既要保證學習內容有趣,成為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的重要推動力,又要在教育方式的有效改變中,幫助學生挖掘閱讀潛能,鼓勵學生在學習自信心的養成中,應用閱讀技巧,在有效的對比閱讀中找到更好的學習路徑。而教師則需要對學生自主探究意識進行培育,突出對比閱讀的教育優勢,突出語文課堂的開展價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生實際的知識接受能力與思辨意識。
教師需要尊重初中生的閱讀規律,盡可能從教學重點入手,挑選容易被學生理解的文章素材作為教學資源,使學生既能夠在兩種文章的對比下,進行更有深度的知識探索,也能強化情感體驗并掌握學習方法,使閱讀效率得到保證,并進一步完善自身知識儲備。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濟南的冬天》時,需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強化熱愛祖國的意識,能夠在文字材料的分析中增強審美能力。為了使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更好地強化思辨意識,教師可以將徐志摩的詩歌《雪花的快樂》作為比較閱讀素材,幫助學生了解雖然文章表現形式不同,但都能用優美的語言文字對大自然的喜愛與美好景色進行表達。教師需要盡可能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引導其在對比閱讀中了解兩篇文章的差異。《濟南的冬天》側重用修辭方法對景色進行表達,可以使讀者感受到天氣特點的同時,深度解析作者老舍創作文章的時代背景,從而挖掘其深刻內涵,在情景融合下鍛煉閱讀能力。而《雪花的快樂》散文詩,更能體現徐志摩善于捕捉生活細節的靈感,能夠用優美的語言,以詩歌的形式更好地展現出冬天所呈現的獨特意境,既能幫助學生感受作者所呈現出的快樂,又能在詩歌的最后明白雪花實現自己價值后,即使消融也不后悔的人生追求,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在樂觀生活的態度下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雖然文章體裁不同,但表現形式與思想感情相似。學生通過比較閱讀,不僅可以強化文字材料的分析能力與知識獲取能力,也在有趣的學習方式下,更容易激發自主閱讀熱情,從而保證語文課堂有序推進,培育出更有思想與閱讀能力強的優秀學生。
中學生有很強的探究積極性,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認知規律,鼓勵學生在學習意識的調動中深度探索語文知識。但傳統環境下所開展的閱讀課堂,只是教師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并沒有對授課資源進行有效延展,使學生在片面化地學習過程中不能產生更好的學習體驗,也使思辨意識缺少有效延展的舞臺,嚴重影響授課工作的有序推進。這就需要教師開展比較閱讀,鼓勵學生在不同文章的閱讀下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達,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明明是相似的寫作主題,但呈現出的情感不同而都很真摯,使閱讀能力與分析意識得到有效加強,在有效閱讀中意識到融入自身情感體驗的必要性。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老王》時,可以將《臺階》作為對比閱讀素材共同講解,使學生根據兩篇課文內容的認真閱讀,深度解析作者在其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老王的苦與善,以及父親偉大的形象。為了增強學生閱讀能力,教師需要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共同交流,閱讀文中刻畫人物形象的句子時,鼓勵大家能夠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下產生更加新奇的閱讀體驗,也能在觀點的融合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達出的情感價值。
明確的學習目標,可以幫助學生在知識的深度探索中有更加清晰的學習方向,從而激發思維活力,并加強學習意識,通過語言文字的有效應用完成學習任務。為了更好地推動比較閱讀課堂的有序進行,幫助學生在對比思維與學習能力的強化下,對不同文章進行深度閱讀,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教師需要為學生打造比較寬松的學習環境,避免用個人思維束縛學生閱讀意識,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所表達的特點加深理解,明確學習方向并鍛煉閱讀能力,真正體現比較閱讀有序開展的真正價值。例如,教師可以同時講解《中國石拱橋》與《蘇州園林》兩篇課文,鼓勵學生在共同閱讀中,對兩篇文章的寫作手法與主要內容的差異進行比較。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提高閱讀效率,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搜集有關石拱橋和蘇州園林的資料,在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前進行播放,使學生在直觀感受課文所呈現出的景象過程中,能夠更有探究性地進行深度閱讀。而教師則需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意識,不能一味地用固定的閱讀框架來限制學生,而是鼓勵學生根據實際需求與認知能力完成學習任務,并將兩位作者寫作手法不同的地方在課文中進行畫出,使學生直接對比,從而鍛煉學生學習能力,在有效獲取知識中提升閱讀效率。而教師也需要在學生進行自主對比閱讀的過程中,收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答疑解惑,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既能有清晰的閱讀思路,也能在有效的對比活動中激發探究積極性,從而展現比較閱讀課堂的開展內涵。
清晰的學習目標與良好的學習狀態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基礎。教師應根據語文學科特點,既要突出閱讀教學的延展性,又要鼓勵學生在有效掌握閱讀技巧的同時,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教師需要重視比較閱讀的應用價值,給予學生更加自由的閱讀環境,既要尊重初中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又要通過文字材料的對比,加深對語言文字深刻內涵的理解,從而打造高效閱讀課堂,真正展現出優化教育思想的應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