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芹,喬興田,許亞蘭
1.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無錫 214002;2.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蘇南京 210009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用移植的血管(常為大隱靜脈、乳內動脈)在主動脈及梗阻的冠狀動脈遠端建立血管通路,以改善心肌血供,是治療重癥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體外循環下CABG主要用于血管廣泛彌漫病變、基礎條件差的患者[2]。由于該手術風險大、難度高,術后患者易發生低心排血量綜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等并發癥,且術后24~48 h是高危期[1,3]。LCOS是以心排血量下降導致外周臟器灌注不足為特點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平均動脈壓<60 mmHg、心率>90次/min、尿量<1 mL/(kg·h)、皮膚蒼白、肢體末梢濕冷等,是CABG術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4]。2020年9月,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收治1例體外循環下CABG術后并發LCOS的患者,經過積極搶救、治療和護理,患者術后第13天康復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患者,男,65歲,2020年9月14日因“發作性胸悶胸痛13年,再發伴氣促半月余”入院。入院診斷:冠心病三支病變,陳舊性心肌梗死,心功能Ⅱ級。患者有吸煙史40余年,7~8支/d,入院時戒煙半月余;無變態反應及特殊家族史。患者入院前多次于夜間睡眠時出現胸悶、胸骨后壓榨性疼痛,伴大汗、心悸,有氣促憋喘,癥狀逐漸加重,遂至當地醫院就診。在當地醫院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示:冠心病三支病變,左冠狀動脈主干病變,右冠狀動脈遠段可見左向右側支循環。予抗凝、調節血脂、穩定斑塊、擴張冠狀動脈等保守治療后好轉出院。為求進一步診治,患者就診于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胸外科。入院后予強心、利尿、營養心肌、改善心功能治療,心臟射血分數由25%提高至42%,完善術前檢查后,于9月25日全身麻醉行體外循環下CABG,術中體外循環時間為202 min。術畢患者轉入ICU加強監護治療,入科時,心率140次/min,有創血壓99/50 mmHg(1 mmHg=0.133 kPa)。帶入去甲腎上腺素15 μg/min,地爾硫卓1 μg/(kg·min),多巴酚丁胺5 μg/(kg·min),胺碘酮1 mg/min靜脈泵入。經口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設置同步間歇指令通氣聯合壓力支持模式,潮氣量400 mL,吸入氧濃度60%,控制呼吸頻率16次/min,支持壓力8 cmH2O, 呼氣末正壓5 cmH2O。帶入心包、縱隔及左側胸腔引流管各1根,引流出較多暗紅色液體。胸部可見約20 cm長的手術切口,左下肢有15 cm手術切口,敷料干燥。肢端皮膚涼,雙足背動脈搏動微弱。實驗室檢查:乳酸脫氫酶263 U/L,肌酸激酶59 U/L、肌酸激酶同工酶31 ng/mL,腦鈉肽1 380 pg/mL,血小板計數103×109/L。動脈血氣分析:氧分壓76.7 mmHg,二氧化碳分壓57 mmHg,乳酸2.6 mmol/L,氧合指數109.6 mmHg。給予嚴密監測血流動力學變化,維持機體有效灌注、抗感染、抑酸護胃、改善心功能、呼吸功能鍛煉等治療,患者術后第1天順利通過自主呼吸試驗,停用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改鼻塞導管高流量吸氧,術后第3天患者生命體征平穩,逐步停止血管活性藥物泵入,轉入心胸外科病房繼續治療,術后第13天患者康復出院。
患者入住ICU后予持續心電監護、橈動脈有創血壓監測、中心靜脈壓監測,定時監測體溫,觀察生命體征及心電圖波形變化,每天查心肌酶譜及行12導聯心電圖檢查,觀察有無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冠狀動脈痙攣等情況。該患者術中出現橋血管痙攣,予地爾硫卓1 μg/(kg·min)持續泵入,術后未再發生冠狀動脈痙攣;術后嚴格控制輸液、輸血量及速度,每小時監測尿量,間斷予呋塞米利尿治療,以減輕心臟負擔,維持中心靜脈壓在5~9 mmHg,該患者多次生化檢驗示血鉀低于4.0 mmol/L,予補鉀、補鎂治療,維持血鉀在4.0~4.5 mmol/L,患者在ICU期間未發生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患者術前心臟射血分數最低25%,存在左心功能不全,為維持心臟排血量,且不增加心肌氧耗,術后地爾硫卓1 μg/(kg·min)、去甲腎上腺素10~15 μg/min、多巴酚丁胺3~5 μg/(kg·min)、胺碘酮0.5~1 mg/min從深靜脈側腔持續微量泵勻速泵入。患者在初次更換去甲腎上腺素泵管時,出現血壓降低至76/42 mmHg,予改用雙泵更換,控制心率在90~100次/min,收縮壓在100~120 mmHg,以維持機體有效灌注壓。術后第2天患者生命體征平穩,逐漸停用去甲腎上腺素及胺碘酮,術后第3天,逐漸停用地爾硫卓及多巴酚丁胺后轉至心胸外科病房,患者住院期間未出現血管吻合口出血及冠狀動脈痙攣。
維持血紅蛋白在100 g/L,紅細胞比容>25%可增加紅細胞攜氧能力,增加動脈血氧分壓,增加外周氧供[4]。該患者入ICU時血紅蛋白88 g/L,予輸注懸浮少白細胞的紅細胞2 U。由于患者術前存在嚴重心功能不全,開始以15 gtt/min輸血,床邊觀察15 min,無不良反應后,調節至35~40 gtt/min ,輸血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每半小時巡視一次,直至輸血結束后4 h。該患者輸完血后血紅蛋白升高至108 g/L,復查動脈血氧分壓均在85 mmHg以上。
疼痛、躁動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增加心臟負擔,合理鎮痛鎮靜可以降低機體氧耗[5]。該患者術后2 h麻醉清醒后煩躁、嗆咳,經重癥監護室疼痛觀察工具(Critical 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評分3分,予丙泊酚60 mg/h,瑞芬太尼0.04 μg/(kg·min)鎮痛鎮靜治療,采用鎮靜程度評估表(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每小時進行鎮靜評分,每4 h進行CPOT評分,并根據評分結果調整藥物劑量,維持CPOT評分0分,RASS 評分-2~1分的淺鎮靜效果。術后第1天,行自主呼吸試驗,停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調整為0.02 μg/(kg·min)維持泵入,患者耐受良好,生命體征平穩,未出現相關不良事件,順利拔除氣管插管。術后第3天,患者疼痛明顯緩解,疼痛數字評分0分,予停用瑞芬太尼,轉至心胸外科病房。
該患者術后帶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同步間歇指令通氣聯合壓力支持模式,潮氣量400 mL,吸入氧濃度60%,控制呼吸頻率16次/min,支持壓力8 cmH2O,呼氣末正壓5 cmH2O。每小時監測氣道壓力、潮氣量、呼吸頻率、分鐘通氣量,并計算淺快呼吸指數(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RSBI),數值超過100立即報告醫生。該患者氣管插管型號為8 F,根據公式:吸痰管型號=(人工氣道內徑-2)×2,選用12 F的密閉式吸痰管;該患者術前戒煙20余天,氣道內少許白黏痰,術中使用較多抗凝劑,采取吸痰管插入深度為人工導管長度的淺吸痰方式,吸痰負壓80~150 mmHg,并予持續聲門下吸引,吸引負壓50~80 mmHg。患者術后第1天自主呼吸試驗成功后拔除氣管插管,予鼻導管吸氧,氧流量5 L/min,5 min后患者SpO2維持在93%左右,呼吸急促,主訴稍感胸悶不適,護士匯報醫生后遵醫囑改高流量鼻塞氧療,氧濃度40%,氧流量40 L/min,溫度設置為34℃,患者SpO2升至96%。拔除氣管插管后,予多頭胸帶適當加壓固定患者胸部,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及有效咳嗽,以促進患者呼吸功能康復,減少肺部并發癥[6]。腹式呼吸訓練每天3次,早、中、晚各1次,每次訓練10~15 min,訓練時,取舒適體位,用鼻深吸氣后再用嘴緩慢呼氣,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內收,8~10次/min,腹式呼吸3~4次后進行一次有效咳嗽練習。術后第3天,患者呼吸功能恢復,氧合指數達300 mmHg,停用鼻塞高流量氧療,改鼻導管3 L/min吸氧。
觀察患者胸骨正中和左下肢切口情況,觀察敷料有無滲血、滲液等。抬高左下肢15~30°,保持功能位,并觀察皮膚顏色、溫度、末梢循環、足背動脈搏動情況。雙下肢進行被動或主動踝泵運動,以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患者術后帶回心包引流管、縱隔引流管及左側胸腔引流管各1根,予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密閉、負壓,防止管道扭曲、受壓、滑脫。保持胸腔引流瓶調壓腔和水封腔液面差在2~8 cm,調壓腔接中心負壓吸引,負壓為15~20 mmHg。術后第1天每15~30 min擠壓引流管1次,在距引流口10~15 cm處擠壓,保持引流通暢。患者體外循環時間長,術中術后輸入大量庫存血,出血風險大。術后3~4 h內每小時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顏色、量、性狀,若引流液每小時>200 mL,連續超過3 h,或者每小時>300 mL,連續超過2 h,且引流液呈鮮紅色并有較多血凝塊,伴有心率快、血壓低等表現,需立即匯報醫生處理。若出現引流不暢、引流液突然減少,伴LCOS癥狀,應高度懷疑出現心包填塞。該患者術后4 h縱隔引流管共引流出血性液體220 mL,心包引流管共引流出血性液體120 mL,左側胸腔引流管共引流出血性液體260 mL,之后引流液逐漸減少,術后第3天引流液共130 mL且顏色轉為淡黃色。術后24 h凝血功能正常后,即給予低分子肝素靜脈泵入、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抗血小板治療,此過程中未出現鼻出血、牙齦出血及手術切口大出血等情況。
CABG是治療重癥冠心病主要的外科手段,患者術后易發生LCOS等并發癥,護理難度大。本例患者通過嚴密監測循環系統,做好輸血、鎮痛鎮靜、呼吸功能監測及護理、切口及引流管護理等,順利渡過ICU危險期,術后第13天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