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自學—互學—導學”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價值
李芳
(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峽口中心小學,寧夏青銅峽751600)
在現代教育技術與新課改政策快速發展普及背景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升成為關鍵。以“自學—互學—導學”教學模式為例,它在目前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模式中被廣泛深入應用,其旨在培養低年級小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包括在特定環境下發現問題、與人溝通、尋求解決路徑的能力,同時懂得如何掌握知識和自主思考。本文主要探討了“自學—互學—導學”的具體模式、存在問題與教學設置原則,并結合低年級小學語文具體課例展開分析,深入挖掘該教學模式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實踐價值。
“自學—互學—導學”教學模式;小學低年級語文;設置原則;課例
在新課改背景下,國內中小學將針對學生學科綜合素養能力的提升培養放在首要位置,以小學語文為例,各大中小學都已經積極探索、開展了全新語文教學模式。如在小學低年級階段(1~2年級),全面引入“自學—互學—導學”教學模式成為關鍵,該教學模式倍受師生青睞。因為該教學模式特別主張讓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前自主展開預習學習,例如生字默寫、生詞閱讀,并對課文進行預先朗讀。而在正式課堂上,教師則會有針對性地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成果,糾正他們在生字、詞上的拼寫、朗讀錯誤,帶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活躍性。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采用“自學—互學—導學”教學模式應該做到分段展開、循序漸進,在分段組合過程中形成一套連貫的、有序的教學模式,為小學生在低年級階段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學好生字詞語文知識內容。本文就將“自學—互學—導學”教學模式分解開詳細論述。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而自學能力培養的關鍵就是鍛煉學生的思維。在自學階段,教師應該基于小學生學習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前(教學前一天),要求小學生在家中借助字典、網絡等等工具的幫助,在父母的輔導下展開自學預習過程。例如對第二天要學習的生字詞、課文內容進行抄寫、閱讀朗誦,并將預習過程中的疑惑點標注出來,以便于第二天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問。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預習效果,教師會提前為學生布置預習學習方案,并在課上檢查學生預習成果,必要時也要采取激勵制度,鼓勵預習成果最好的學生,提高班級中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所謂“互學”就是合作學習。教師要將互學階段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良好的預習自學基礎之上。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而言,教師會引導學生與身邊周圍的學生共同學習,分享新字詞、新課文的學習心得,甚至要嘗試和其他同學一起配合朗誦課文,或者表演課本劇。低年級小學生嚴重欠缺學習深度與廣度的,且學習注意力也難以做到長期集中。為此,教師在互學階段應該耐心引導、規范學生學習過程,合理地為小學生分組,堅持做到“組內異質、組外同質”,將不同能力的小學生分到一組確保他們分工明確、協調配合、共同進步,如此就帶動了組內外所有小學生的學習氛圍。而在合作學習之后,教師則要求每一組學生都能派選一名代表發言人,分享本組在合作互學過程中收獲的主要學習成果,例如對文章中新字詞的學習與舉一反三成果。或是講一講自己理解的一段課文中的文字、分角色朗讀的成果等等。如此就達到了極好的合作互學目的,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共同進步。
導學階段,教師應該與學生共同成為主角,教師發揮自身指導與引領作用,為學生解答“自學”以及“互學”階段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例如要為學生有針對性地講解、分析某些生僻字詞,解決學生讀音不準、無法正確理解文章句子前后聯系等等情況,教師要在導學環節中幫助學生一一擊破、解決問題。教師要結合在互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成果,指出學生在生字詞方面的發音錯誤,嘗試用小游戲的形式帶領學生展開學習,有效記憶某些易混淆的生字詞,處處體現導學針對性。
比如在導學階段,教師必須引入多樣化的語文知識講解模式,提高小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度。換言之,教師必須竭盡全力從多感官層面刺激學生大腦,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七》教學中,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首先要求學生在自學環節構思自己想要創作的作文主題,以完成簡單的寫作練習;在互學階段,教師則為學生分組創造互學討論環境,通過發揮自身想象、各抒己見交流討論一幅圖畫中的貓和老鼠,想想它們在做什么?在經過一番交流、討論與發言以后,教師就引領學生進入了導學階段,提問學生:“大家可以根據自己討論的結果,盡情發揮現象,拿出筆寫一寫貓和老鼠在干什么?畫面中又出現了誰?快將你們想到的故事寫下來吧!”實際上,教師在這一導學模式下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這也十分符合低年級小學生在認知過程中主要依靠具體形象展開心理活動、展開想象的基本特征。即學生借助想象開闊思路,寫出的作文內容也會更加生動、具體。當然,在導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音頻、視頻、PPT等等多媒體、新媒體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讓他們專注于教師導學過程。
實際上,“自學—互學—導學”教學模式在當前的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依然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教師無法全面滲透導學內容,更無法針對每一名學生的實際需求展開導學過程。再者就是學習小組落實情況不夠完善,未能做到師生全員參與。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然更重視學習能力強、成績好且主動積極的學生,而對于學困生的忽略則顯而易見。最后必須承認一點,低年級小學生在思維惰性方面表現較強,尚未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習慣,所以教師在低年級小學語文課堂上開展“自學—互學—導學”教學活動還是相對困難的,需要進一步明確該教學模式的有效設置原則。
在自學環節,教師必須本著與學生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即要契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愛好,在課前就與家長共同輔導學生完成學案中的自學部分內容。另外,教師要提煉并整合教材原則,結合教材固有知識內容展開自學教學過程,全面促進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學會歸納、分析、理解和識記。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鞏固自身的新知識學習基礎,讓課前自學過程更有價值。總體而言,自學環節的設置原則是希望學生能夠構建具有深度的學習準備,建立良好知識基礎,提前做好學習心理準備與方法準備。它的課前熱身作用不可忽視。
在互學環節,教師需要把握其中的多點設置原則,因為互學環節也是學科教學關鍵,它對于低年級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培養提升幫助最大。具體講,這其中就包含了生生互學原則,教師要為學生建立導學案,結合“導學案+課堂教學過程”有效促進學生相互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幫互學、互相交流過程,并實現共同提高;在群體互學原則方面,教師則主要依托于小組互學形式展開教學過程,主要引導小組學生展開相互討論過程,共同思考、解決某些難點問題,處理某些學習難點問題。在本文看來,教師設置的群體互學原則應該遵循多角度、多層次以及立意創新,如此對促成師生、生生之間的思維碰撞甚至是情感交流都有巨大幫助。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的導學環節,教師要以學生學科素養提升作為基本原則構建語文教學模型,從生字詞、語句、文章段落、寫作等多個層面入手,全面培養、引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科綜合素養,確保學生能夠對語文知識形成整體認識。因此在導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在低年級不要過多顧及學生的學習成績考核目標,而是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利用、轉化,思考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時,教師更要在導學過程中明確邏輯性與系統性基本原則。教師必須注重將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邏輯架構整合起來,追求實現教學內容的環環相扣,做到對教學目標的逐層推進,如此對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也是很有幫助的。總體來講,導學環節必須貫穿于小學語文課堂自學與互學活動中,其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主導是教師。先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最后由學生展示自主、合作學習成果,并由師生作出共同總結、評價,歸納學習的知識內容。
《小蝌蚪找媽媽》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第一課,也是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文章。本文筆者就以《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為例,嘗試開展“自學—互學—導學”教學活動,深入引導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該課,體現該教學模式優勢價值。
《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的生字詞較多,有13個,且某些生字相對復雜,難以理解,例如“蝌蚪”“腿”“灰”“姨”等等。且課文中還包含了對于感嘆句、疑問句等句式的學習以及訓練內容。所以在自學階段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初步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為此,教師也為學生安排了作業,例如利用新媒體平臺如微信,讓學生在課前、家中就利用微信與其他同學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上傳音頻分享給其他師生進行討論評價。
另外,教師還為學生安排了“課前觀察小蝌蚪”的預習作業,希望學生在生活中自主學習、了解小蝌蚪,并通過觀察小蝌蚪、提前讀課文了解到小蝌蚪的媽媽就是青蛙。在這里,教師要為學生揭示自學要點:第一,小蝌蚪為了找到自己的媽媽,都向誰打聽了?第二,最后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它們的媽媽究竟長什么樣子?結合這兩點,學生在課前與同學、與家長配合分角色朗讀課文、觀察小蝌蚪,最后在課上由教師檢查他們的自學情況,并形成自學反饋。
在課堂上,教師要指導學生展開互學過程,例如為學生分組,并指導他們根據課文情節內容表演課本劇。在小組中,不同學生分別扮演了小蝌蚪、鯉魚媽媽、烏龜爺爺,帶著不同角色的不同感情展開表演,同時加入大量肢體語言,其目的就是讓學生之間展開互動,通過課本劇代入到課文學習過程中,深度理解烏龜爺爺、鯉魚媽媽的熱心腸,尤其是小蝌蚪尋找媽媽過程中焦急、迫切的心情。在互學階段,教師主要希望引導學生之間相互進行組內交流,在課本劇表演之余也能實現更大范圍的組外交流與師生交流,如此教學更有益于他們理解《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的精髓,深層次理解故事中不同角色的不同心情。從另一方面來講,學生在經歷了分角色朗讀、小組合作交流、課本劇等互學模式以后,對于課文中的生字詞也有了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此時教師再次出示卡片如“蹲”“蹬”等等讓學生認讀,學生能夠更快認讀出來,并由此加深了學習印象,一舉多得。
在導學階段,教師主要希望延伸教學內容,結合課內教學內容延伸至課外,通過帶領學生朗讀全文幫助學生簡要復述所學內容。比如教師會提問學生:“大家在學習過《小蝌蚪找媽媽》后,基本了解到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小蝌蚪是如何從蝌蚪成長成為青蛙的?”在提問之余,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再次默讀課文,并嘗試在無教材的情況下到講臺前復述《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的主要內容。再者,教師也會為學生展開寫作訓練活動,主要是鍛煉學生的課后寫作能力。例如讓學生編寫《小蝌蚪找媽媽》的前傳或者后續,其中在前傳中講一講青蛙媽媽為何要離開小蝌蚪們讓他們自己長大?在后續中講一講小蝌蚪找到青蛙媽媽以后的故事,小蝌蚪在成長成為小青蛙以后是否會再次離開媽媽呢?教師在引導、幫助學生提出各種寫作素材后,學生就可以自主展開寫作過程,暢所欲言。
為了較好地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思維模式,教師應該嘗試運用“自學—互學—導學”教學模式。例如在本文中的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全程貫通采用該教學模式,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意識與學習方式,這對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握教學模式核心內容、深度學習語文知識都很有幫助。
[1] 邵靚.淺談"自學互學導學"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應用[J].才智,2020(012):228.
[2] 肖奕."自學互學導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課內外,2019(010):83.
[3] 劉雪琴.導學-自學-互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014):116-117.
[4] 李樹芬.小學語文課堂中導學-互學-自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新作文:教研,2019(8):0273-0273.
[5] 廖杏霞."自學互學導學"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探討[J].新一代(下半月),2017(023):66.
G622
A
1002-7661(2022)26-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