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彤
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中歷史“時空觀念”教學實踐策略
岳彤
(江蘇省徐州市侯集高級中學,江蘇徐州221000)
“時空觀念”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礎,是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直觀呈現。對于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而言,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時空觀念,才能夠準確厘清不同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之間的橫向、縱向關系,以此更加客觀科學地看待歷史。本文針對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中歷史“時空觀念”教學實踐展開研究,圍繞借助直觀教育、梳理實踐發展、辯證分析比較等方面,進行了高中歷史“時空觀念”教學實踐策略的探索。
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時空觀念”;辯證分析
所謂歷史“時空觀念”,即從時間和空間雙重視角出發構建的歷史認知觀念。對于高中歷史而言,其時間跨度大、空間演變復雜的特征,從根本上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時空觀念,從而能夠客觀、全面地認知歷史、分析歷史、思考歷史、評價歷史。隨著歷史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能力、錘煉學生時空觀念、培育歷史核心素養成為十分迫切的任務,這也是歷史教育的核心目標所在。也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夠在錯綜復雜的歷史時間中厘清思路,以發展的、聯系的眼光審視歷史,提升高中歷史學習成效。
歷史時空觀較抽象,因而培養學生時空觀具有一定難度。為了更好地提升培養效果,教師可借助直觀教具開展教學,化抽象為具體,從而確保歷史教學效果。歷史直觀教具可以分為抽象性直觀教具和形象性直觀教具兩大類別,抽象類直觀教具包括地圖、圖解、歷史年表等,形象性直觀教具包括實物、模型、圖片等。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直觀教具形式,以此更好地為教學活動增添色彩,全面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可以借助歷史時間軸,把握時間主線并對歷史事件進行梳理,厘清歷史事件脈絡,從而幫助學生構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運用時間軸或者時序線,對每個專題中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進行梳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所學內容。
比如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專題教學中,就可以通過建立歷史時間軸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走向。教師可以建立“1944年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建立——1945年二戰結束——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建立——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1955年兩極格局形成——1958年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1967年歐共體及東盟正式成立——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建立——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1993年歐盟建立——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的時間軸,讓學生清晰直觀地把握歷史事件脈絡,從而強化對于知識的理解。
歷史地圖作為高中歷史教學中十分重要的教具,可以生動展示不同空間及自然環境下的人類活動。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地圖,歷史地圖借助于不同顏色的符號形象化地展示領土變遷、戰爭進程等,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首先指導學生看歷史地圖的重點事項,以走向“大統一”的秦漢政治《秦朝疆域圖》為例,可先讓學生找到咸陽所在,以此為中心向四周延伸;另有一條直道與九原和云陽相連;明確靈渠的重要地位;注意秦代長城的重要價值;找到秦朝疆土的“四至”。通過這種有目的性地指導,可以教會學生正確的歷史地圖學習方法。這樣充分提升了學生的讀圖能力,也幫助其建構了有效的時空觀念。其次,充分把握歷史地圖的時序性。以《清代疆域圖》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標出清盛世的國界,再標出清末的國界,讓學生在歷史地圖中一目了然地看到清朝時間、空間的變化,從而有效強化時空觀念。
梳理事件發展是幫助學生建構歷史時空觀念的有效方法。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某一歷史事件發展、對某段歷史發展過程、對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過程進行梳理的方式,幫助學生層層建構起時空觀念,實現思維廣度的有效延伸。
對某一歷史事件進行梳理,是每位高中生都必須具備的能力,這是幫助學生建立歷史時空觀念的基礎。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某一歷史事件發展進行系統認識,準確把握每一個有意義的時間點、地點、人物、影響因素。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圖示法進行某一歷史事件的梳理。以《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中的《甲午中日戰爭》為例,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整個戰爭的來龍去脈,教師就可以通過“原因——主要戰役——結果——影響”圖示法進行展示:
原因:日本明治維新之后對外擴張,以及1894年日本出兵朝鮮蓄意挑戰。
主要戰役:遼東陸戰、黃海海戰、威海衛戰役。
結果:清政府戰敗,并簽訂《馬關條約》。
影響:刺激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加深民族危機。
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把握整個事件的經過,既強化了知識學習,還建構了時空觀念,提升了歷史綜合素質。
歷史事件是彼此相連的,它們共同構成了特定的歷史階段。所以為了強化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教師需要對某段歷史發展過程進行梳理,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的變化和延續、局部和整體。還以《甲午中日戰爭》為例,為了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教師可以通過時間軸的方式將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甲午中日戰爭、瓜分中國狂潮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等若干有聯系的歷史事件串聯起來,讓學生以動態的眼光認識這一階段的歷史,從而有效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
人類歷史發展的本質是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文明不斷發展的過程。縱觀目前的高中歷史教材,每一本教材的側重點均有不同,比如歷史一重點關注人類社會政治發展;歷史二則從人類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視角展開;歷史三則重點關注了社會思想變化及科技進步。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來說,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時空素養,就必須要站在更加宏觀的維度分析人類歷史發展演變。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以大化小、專題研究的方式進行,比如沿著從“由專治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歷史脈絡進行梳理,引導學生層層遞進地了解人類歷史演變規律,從而讓自身的歷史時空觀得以真正建構。
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來說,為了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建構有效的歷史時空觀,應從縱向和橫向兩大切面進行研究,以縱為經、以橫為緯,縱橫結合才能夠真正解讀歷史。所以,應從縱向和橫向兩大方面進行辯證分析比較,強化時空觀念,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從縱向角度進行歷史事物分析,準確把握相關史事的空間、時間關系,從而對歷史變化及延續有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借助于類比的方式,將抽象轉化成為具象,實現學生歷史思維的延伸。比如在學習《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專題時,可以依托微課幫助學生形象化地理解,圍繞希臘時代、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這三次重要的歷史變革,讓學生清晰地認識西方人文精神的演變歷程和發展脈絡,在此基礎上準確把握不同階段人文精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此外,為了強化學生理解,可以將人文精神演變與不同階段的資本主義發展進行關聯。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可以比作人生的嬰兒階段、少年階段、青年階段,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崛起,傳統封建權威被打破,人文精神也逐漸擺脫理性主義的約束,真正走向了成熟。通過這種類比、具象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準確把握歷史發展脈絡,其時空觀念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其次,利用歷史地圖進行古今對比,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比如以元代行省圖和當今省制圖進行對比,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兩幅圖的區別,并認識到元代行省圖對于現今省制的重大意義。這樣就有效實現了縱向的辯證對比,提升了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在專題化的教學背景下,文化、政治、經濟被分成了若干獨立的專題,導致學生的橫向思維難以建構,其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無法借助于歷史的橫向關系進行分析,弱化了歷史學習實效。教師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建立橫向思維,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穿插各類資料,從而幫助學生辯證地把握橫向視野下不同專題的聯系、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首先,巧妙運用歷史年表進行教學。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是緊密相連的,特別是對于中國近代史來說,諸多歷史事件都是在世界的影響下發展的。所以為了更好地強化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就可以制作這一階段的年表,把“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與“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對比學習,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的歷史理解力。
其次,充分利用史料進行橫向分析。史料作為具有權威性的教學資料,在歷史教學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應將之引入歷史課堂教學中。比如在開展“16-17世紀中國科技與西方科技比較”專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將中國的《本草綱目》《天工開物》和西方同時期的伽利略天文望遠鏡、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哥白尼“太陽中心說”進行對比,讓學生把握中西方自然科學的不同特點,有效強化時空觀念。
對于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科而言,“史論結合”對于學生培養歷史時空觀念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選用史料時應圍繞課程內容主題。例如在學習《解放戰爭》(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一課時,教師應準確把握這一章節的主題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反侵略、反壓迫精神。為此,教師可以借此主題,選取199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1931年的抗日戰爭等材料,這些材料都是容易被學生理解的。教師在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提煉材料中的思想要點。如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思想就是公平、公正、反侵略、反壓迫,而抗日戰爭事件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反侵略的底線,八國聯軍侵華體現了中國人民反壓迫的格局,這些與《人民解放戰爭》一課所要表達的思想相互呼應。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課本知識,在相似案例中尋找與中心思想互相論證的史證意識,學會從歷史材料中分析總結中心思想,培養學生的“史證意識”與“時空觀念”,以此更好地開展高中歷史學習。
以教學主題為主軸設計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主導性的發揮以及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時間的記憶,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例如在學習《全球航路的開辟》(統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這一節課的時候,由于學生在初中時期接觸過近代歐洲史,所以會對本節課的內容充滿好奇心。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全球航路的開辟原因、背景、時間、目的的分類,將學生分組進行相關知識的探索,可以通過互聯網查閱資料、翻閱歷史書籍等方式進行討論。第一小組探求全球航路的開辟原因、第二小組探求全球航路開辟的目的,小組內進行討論,最后給出答案,同時讓其他小組針對答案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意見。圍繞本節課的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既能讓學生加深對初中時期歐洲近代史事件中時間、過程的掌握,對全球航路的開辟有了系統性的認識,還提升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貫穿知識點的能力。
創設積極有效的教學情境,能開拓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思考能力以及加深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記憶力,提升學生發現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歷史課程學習的順利開展。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力量創造不同的課堂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歷史思想。例如在學習《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統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要分析專題知識點。這一章節的主題思想是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教師可以在課程結束后播放革命先行者們在當時背景下做出偉大實例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充分理解五四運動的時間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在這個時間爆發五四運動、在當時的大背景下的革命運動者是如何發揚五四精神的,幫助學生加深對五四精神的理解。如此一來能夠加深學生對于五四運動中知識點的理解,在日后遇到相關習題時能夠快速在腦海中找尋對應事件的時間背景,以此豐富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知識脈絡,進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
古人說,學習的來源是思考和提問,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設置一定的課堂問題能大幅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因此,教師可以在授課完畢后對學生進行提問:“在這個時間前后還發生了哪些歷史大事呢?”以此強化學生的思考力,深化時空觀念教學。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統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一課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環環相扣的問題。如“鴉片戰爭為什么會在清末爆發?”“鴉片戰爭后還會發生什么故事?”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會引發學生們的好奇心從而對清朝年間歷史事件的時間規律進行深度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建立良好的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對于全面提升歷史學習效果、錘煉歷史核心素養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而言,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更關鍵的是讓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養成正確的思維模式,并將之內化成為自身能力體系的一部分。而歷史時空觀念則是能力體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關乎歷史學習質量,更影響著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要從多維度、多視角采取措施,強化學生歷史時空觀念,讓高中歷史教學更上一層樓。
[1] 羅開祥.基于紙筆測試的高中歷史時空觀念素養達成分析及教學建議[J].新課程,2021(36):20-21.
G632
A
1002-7661(2022)26-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