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勇
(廣東省汕尾市林偉華中學,廣東 汕尾)
歷史是一門記錄性的學科,學習歷史,可以讓學生了解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讓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可以啟發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待一些問題,讓學生的歷史思維得到有效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在尋找隱藏在時間背后真相的過程中總結一些興衰成敗的經驗,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的歷史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發掘,教學方式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而創新,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參與到歷史課程中的學習積極性,為各項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014 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正式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并將其作為未來幾年內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研究內容[1]。
學科核心素養是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指導,基于學科特質與學科任務,學生在學習認知活動中發展起來并在解決與學科相關問題中表現出來的關鍵素養。核心素養作為學科的靈魂,體現了學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觀。雖然不同地區對“核心素養”的概念理解略有不同,但都是在探討“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兩個問題,是學生為適應社會發展、發掘個人能力所應具備的各種技能和思想品質,深入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問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具有重要意義[2]。
由教育部所制定的有關核心素養的文件已經面世,這說明有關核心素養的主體內容已經基本確定。歷史教師作為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主體,首先要理解核心素養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含義及其關系,才能應對核心素養帶來的挑戰[3]。
歷史教師不能再單純地從歷史學科的角度來理解中學歷史教育,而是要超越學科,從學生的提升、發展角度來理解歷史教育,在觀念上就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在具體的歷史課程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從宏觀角度分析,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國情懷教育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能夠更好地為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建設指明道路和方向。教師鼓勵學生對個人的價值觀進行合理的判斷,明確個人行為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保證學生站在宏觀的角度對目前的社會現象進行客觀的分析,才能夠真正為我國未來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4]。
從微觀角度探討,德育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德育將家國情懷作為一種重要的情感依托,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親身體會歷史、感受歷史,讓學生能夠站在正確、合理的立場,了解這種獨特家國情懷關系產生的社會背景,從而在個人的社會實踐中樹立學習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學會主動規范個人的言行舉止,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在理解家國情懷與高中歷史學習的關系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研究歷史的意義,歷史是一門研究歷史真實情況、挖掘歷史事件背后核心價值的學科;要讓學生意識到,我們自身的前途是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我們需要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價值,然后教師再將家國情懷融于課堂活動中[5]。
以“五四運動”教學為例,要想讓學生對五四運動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教師首先應當對五四運動的背景、過程、結果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過程分為時間、地點、參加者、口號等,并創設情境:五四運動口號有“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假如你是這時期的一名學生,你的心情是怎樣的?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影《我的1919》,讓學生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隨著人物場景變化而不斷地轉換心境,對五四運動產生獨特的感觸與認識。最后,在回歸現實中升華家國情懷,由教師給學生提供明確的探討方向,如五四風雷、五四之源、五四之因、五四之思等,讓學生小組交流思考:“五四運動的硝煙已經隨著時間日漸消散,但我們而今仍舊經常會提到它。當我們的民族真正遭受危難時,如何帶動社會各個階級一同奔走在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線,共同舍小家為大家?”讓學生感悟在當下階段需要做到勤奮學習,將來利用自己的知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歷史人物的生平介紹、政治思想、生活哲學、社會貢獻和相關的歷史背景[6]。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正確地解讀、評價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并把這些歷史人物的政治思想、改革措施、科技成就及歷史背景結合起來分析,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念,落實家國情懷的教育目標。
例如,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家國情懷集中體現在熱愛社會主義、投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如將“貧油國”帽子摘除的鐵人精神,“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赤子之心,毅然回國”的錢學森式精神等[7]。教師要提高學生價值判斷的能力,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可以站在歷史人物的角度充分認識歷史發展過程,厘清歷史發展規律,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家國情懷的內涵,在心中樹立榜樣與崇高理想,培養并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全的發展人格,成為肩負國家復興和時代發展的踐行者。
本土歷史資源作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針對性地向學生講解某地方文化資源中的歷史文化,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可以使學生更富激情地探索、體會、領悟自己身邊的歷史,激起其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地方歷史,激發愛國主義情懷,逐漸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8]。
比如,在教學“抗日戰爭”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自己所在的村鎮搜集一些老人的口述,通過搜集和講解這些相關本土資料,讓學生通過身邊的歷史故事、人物事跡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鄉,學習和掌握鄉土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和原因,分析事件發生的具體過程,明白只有國家強大,才能擺脫被蹂躪的命運,才有每一個人的幸福,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熱情,也貫穿了家國情懷教育中“有國才有家”的理念。
在“社會生活的變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綜合實踐課程中開設關于“讓愛國生根,讓情懷落地”的專題探討活動課,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從家里的老照片當中挑選出可以反映本課內容的照片給大家展示,去找找老祖母的三寸金蓮,找找計劃經濟時期的糧票等,還有一些反映時代特色的剪紙等,讓學生積極搜集身邊的歷史素材,通過實踐活動來感知身邊的鄉土歷史,在分析討論、觀點碰撞的過程中加深學習成果,提升學生對家鄉的愛與探討的主動性,推動學生形成愛國理念,建立對家鄉、國家的感情,更寬泛地拓展了家國情懷教育的空間。
“核心素養”作為未來幾年內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研究內容,體現了學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觀,是學生為適應社會發展、發掘個人能力所應具備的各種技能和思想品質,對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具有重要意義[9]。高中歷史教育將家國情懷作為一種重要的情感依托,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親身體會歷史、感受歷史,不僅能夠保證學生站在宏觀的角度對目前的社會現象進行客觀的分析,而且可以幫助學生了解這種獨特的家國情懷關系產生的社會背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本文從構建情境活動、銜接歷史人物、結合地方史料三方面來有效發揮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功能,讓學生了解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讓學生在尋找隱藏在事件背后真相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的歷史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