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文
隨著新時期戲劇表演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針對性的構建更加完善的教學體系,加強教學管理,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全面加強綜合水平。通過進一步分析,結合中外經典獨幕劇內容,研究了中外經典獨幕劇在實踐課堂中創新運用的途徑,希望分析能加強學生專業水平,進一步為學生表演能力提高奠定良好基礎。
中外經典獨幕劇在教學課堂中的運用,不僅提高了學生表演能力,也能構建更加高效的戲劇表演課堂,因此教師要全面的探索更加高效的中外經典獨幕劇運用方式,激發學生參與表演興趣,促使他們能在中外經典獨幕劇中突破自我,全面提高表演水平。下面通過實踐分析,總結中外經典獨幕劇在戲劇表演教學中應用的價值與方法。
戲劇劇本由于情節和篇幅不同,可分為獨幕劇和多幕劇兩種。獨幕劇主要是由一幕構成的戲劇劇本,和課文的不同之處在于存在相對細致的舞臺說明。舞臺說明能夠為觀眾交代故事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等信息,并通過括號呈現舞臺背景和人物活動等內容。圓括號主要可提示演員把握語言交流的表情和動作等信息。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引導學生清楚掌握舞臺說明的作用,這樣能夠更為準確地理解劇本內容。在學習劇本時也須對舞臺說明進行充分的感知。在表演的過程中,尤其要領會舞臺說明的提示信息,充分發揮其輔助功能。
故事情節主要展現的是人物關系的變化和發展過程,其中人物性格會對關系的變化產生重要影響。人物性格會受到職業時代和成長環境不同因素的影響,由此可形成不同的形象特征。在性格發展方面,演員可通過動作和語言展現給觀眾,在表現動作時聯系受眾的生活經歷,與日常生活邏輯一致[1]。主要原因在于角色是作家依據生活中的原型塑造形成,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和藝術性特征,需要演員更為真實地表現人物的自然和社會屬性,由此呈現人物關系的變化情況。演員在構建人物形象時更需體現真實性特點。以現實主義作為表演的指導理論,需要演員形成深刻的內心感受,在塑造形象、把握情緒期間,也需要求動作具有連貫性,呈現人物完整的性格。這種現實主義表現方法能夠塑造更為真實的人物形象,體現現實主義的表演風格。
演員在表演期間,需通過細節動作有效吸引觀眾的注意。雖然動作幅度不大,但能夠表現出人物內心和性格的重要特點,因此至關重要,同時還可發揮推動情節的作用。在設計該類細節動作時,也需實現對受眾心靈的觸動,體現出自然表演的重要性,通過人為設計提高表演的感染力。
依據斯氏體系塑造角色的重點在于側重應用心理技術,形成下意識的動作表現,這也是表演的最終目的。即采取系統和專業的方式對心理技術進行培養。下意識創作也就是自然的動作和表情,且動作具有連續性,能夠自然引發情緒波動,而不是刻意呈現。不同動作之間可受到情緒延續的影響,只有保證動作緊密銜接,才能夠提高舞臺表演的真實性[2]。
戲劇角色是作者依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塑造的藝術形象。但需注意,表演的生活化并非等同于現實生活,也不應以真實的生活作為藝術呈現的形式。而需在自然的形態下以藝術手段對生活進行演繹。為此,學生在表演時需以生活作為角色創造的原型,并在生活中進行提煉,將其生活化呈現。
學生在學習戲劇表演時,可通過了解不同類型的人物和劇本對戲劇進行片段化的感知,把握人物形象的特點,通過直覺體驗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沖突,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身的體驗能力,感受人物心理變化歷程,從共性和個性不同角度理解人物的思維和情感方式。從感性層面理解和體驗角色,逐漸深入到劇本當中,揣摩人物的心理變化。從個性方面理解人物的思維方式和邏輯知識結構,對角色形成整體認知,為后續提升到理性層面形成基礎,這些均需通過片段教學才能實現[3]。片段教學花費的時間不長,因此教學效率也更高。
基于之前的情感分析,學生可對選擇的戲劇片段形成更為深刻的分析。學生需從理性角度分析劇本中人物和故事情節,把握不同角色的變化歷程理性分析角色形象,剖析事件的矛盾沖突和發展過程,對劇本形成合理的想象,以全面、理性的思維分析劇本片段的因果關系和人物沖突。不但要將研究重點放到人物方面,同時也需對戲劇的背景和人物所處的時代環境,以及人物對白、場景設置等方面進行細化研究,從而更為全面地掌握劇本。因此,在開展戲劇表演的片段教學時,需側重引導學生發揮理性思維,以合理的方式進行深度研究,剖析表演教學的特征,主動引導學生在藝術和生活之間建立必然聯系,促進學生體驗更為細致的體驗生活,從中體會到趣味性與藝術性,全面深化學生對生活和藝術的認知,加強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創新思維。教師也需更為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與理性思維。
獨幕劇教學是將表演教學的基礎程序和角色塑造進行有機聯系,讓表演者深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發展歷程。在實施獨幕劇表演教學時,通常可將古今中外不同劇本的片段結合開展,其意義在于以片段形式展現出更為完整的形象特征,讓學生廣泛接觸不同背景和風格的藝術作品,準確把握人格構成特點[4]。獨幕劇表演教學最終需通過表演效果呈現教學效果。以往開展的感性和理性分析目的均在于塑造更為完整的人物,最終表演者須基于之前的分析和體驗融合呈現自身對人物的理解。在戲劇中,所有人物個性的形成和事件發展均依據一定的規律形成,而感性與理性的分析也可促進對人物形象的深化理解,成為獨幕劇表演呈現完整形象的重要前提。
學生完成表演學習任務后,不論在創作或是其他領域均由個人決定自身在藝術實踐中才華的展示效果。雖然也會受到時代等因素的影響,但學生個人所具備的才能更為關鍵。開展獨幕劇表演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更扎實的表演基礎,在舞臺上更為準確地塑造人物形象。可見,現實主義表演方法可作為指導表演教學的重要理論,戲劇表演也需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為此,在表演期間需從現實生活著手,熟練掌握舞臺表演的規則,同時也需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這樣才能體現出個人對藝術的自主創新。在學習初期,教師就需充分尊重并發揮傳統經典教學模式的功能,同時也需以兼容并蓄的思想選擇更為適合且有效的教學方式,主動迎合時代的發展特點,同時也需深刻認識到經典理論和作品的藝術價值,使其在創新環境中能夠發揮出新的藝術功能,對學生形成創新性的引導。
塑造人物在獨幕劇表演當中相對關鍵。由于人物可作為整個故事情節的主體,其中的主要角色更可發揮核心功能,對獨幕劇的表演質量和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學生在表演期間,可通過自身對角色的理解塑造人物,為觀眾帶來相應的啟發和引導。若想提高人物塑造的完美效果,學生需準確把握角色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等信息,以此為基礎分析角色的性格特點,并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呈現。這樣就可相對真實地表現人物特點,盡量為觀眾還原真實人物和事件,體現出戲劇表演的藝術性。
在開展獨幕劇表演期間,學生也可按照上述思路對人物開展細化分析研究,恰當選擇體現人物性格的方法。如果人物是歷史當中真實存在的,在對角色性格進行分析時,需準確依據歷史資料提高角色的豐富性。這樣能夠充分縮短演員與角色之間的距離,在呈現角色時也能夠形成更高的代入感。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張,作家不會通過劇本呈現角色的全部內容。因此,學生更需借助準確的信息和理解塑造出性格更為豐滿的人物形象。
學生須在表演戲劇期間,以呈現真實性的信息作為指導原則,將自身與角色緊密融合,而不是直接對角色進行扮演。形成相對真實的體驗感是戲劇表演的重要技巧。在多數情況下,戲劇的場景和人物均為虛構,但其大多來源于真實的生活,且藝術本身便產生自生活,但在價值方面又高于生活。因此,學生在開展表演活動時,須盡量凸顯戲劇的真實性。
在實施獨幕劇表演期間,部分學生只側重提高舞蹈動作的精湛程度,而難以準確把握角色的內涵與核心。這就要求學生在表演期間能夠充分意識到自身與角色之間的關系,而非簡單模仿角色,需為角色賦予靈魂。這樣演員在通過動作、語言和表情傳達信息時,也會同步帶動觀眾的情緒,讓觀眾同步體會到角色的情緒變化,從而形成情感共鳴。
獨幕劇表演需演員通過內心獨白的藝術形式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變化。上述方法需要演員結合戲劇的具體背景和環境特征準確把握人物既定時刻的思想與情感變化,同時以藝術手法進行外化,提高人物的生動性與立體性等特點,逐步推進故事情節,提高戲劇內容的連續性,為觀眾呈現具有更高藝術價值的戲劇作品。
學生在實施獨幕劇表演期間,即便無法借助語言表現出人物的情感變化,塑造更為立體和鮮明的人物形象,但也可借助動作等傳達人物的情感,讓觀眾形成同步的情感體驗。主要由于獨幕劇中的舞蹈動作也可作為傳達信息的重要渠道,能夠對人物內心和情感進行外化呈現。即在表演時,學生首先需在角色的內心變化方面形成準確而深刻的體會,并進行加工創造,將其外化為具體的動作,同步融入自己對人物的態度,形成鮮活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刻板模仿與復制。將內部隱含的情感通過外部動作進行呈現的藝術技巧,可作為在塑造人物和傳達情感方面的個性化創作,形成具有更高藝術和審美價值的作品。若想形成不朽的藝術作品,還需要表演者對角色的內心世界形成感同身受的體驗感,這樣才能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與角色融合,在舞臺上的表演也不僅是塑造“他者”,而是自己對人物的個性化詮釋,以此提高整個獨幕劇的呈現效果和藝術價值,同步展現出學生對戲劇藝術的理解深度。
總之,通過具體分析,結合新時期中外經典獨幕劇在戲劇表演教學中應用實際,總結了具體的創新運用方法,作為新時期教師,要提高對于中外經典獨幕劇應用的認識,要全面地進行教學設計與優化,不斷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表演水平,促使學生能在實踐課堂中不斷加強專業能力。希望通過以上分析,能有效提高中外經典獨幕劇在戲劇表演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水平。■
引用
[1] 岳彩霞.試論經典劇目在戲曲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J].散文百家·學術百家,2011(7):96-97.
[2] 張晶.新時期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教學現狀與對策探究[J].福建茶葉,2020,42(03):204-205.
[3] 朱強榮.論戲劇表演中音樂的地位和作用——以第17屆四川省小戲小品獨幕劇《浣花黎明》為例[J].戲劇之家,2022(1):57-58.
[4] 朱軍,祁亞平.戲曲“走出去”背景下黃梅戲演繹西方經典劇目的對策探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