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星
(銀川市第三十一中,寧夏 銀川)
探究式教學模式在新課改的指導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致力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和對知識的吸收與鞏固。教師依托教材知識點設計探究性的教學活動,運用問題情境、小組交流、實驗演示等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共同對未知的事物一探究竟,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物理知識,揭開高中物理這層神秘的面紗。
翻開高中物理教材,不難發現有理論知識,也有實驗部分。實驗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組成元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將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更加直觀地將物理知識展現給學生,提高其主動探究的意識。除了將實驗帶到課堂中,教師還應及時鼓勵學生運用課余時間進行合作實驗,讓其自由組合,通過改變實驗環境和要素觀察實驗變化,與課上的內容進行對比,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結合理論知識,探索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做好相關記錄,課上與大家一起分享實驗成果,提高學生的探索熱情。
例如,在進行“力的合成”的教學時,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探索。在這次活動前,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同一直線上兩個分力的合力問題,讓學生分別用一只手和雙手一起拿書桌上的同一物體,感受等效替代的理論思想。要求學生在活動中找出合力與分力的關系,并畫出平行四邊形,分析力的合成遵循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師觀察學生的探究活動,根據活動進度適當提示學生:(1)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去理解互成角度的分力與合力又存在什么樣的關系?(2)如何確定合力的方向?(3)合力與對角線有什么關系?(4)物體在多個力的作用下,如何求出眾多力的合力?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有助于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幫助學生運用理論知識開展實驗活動,從而對物理知識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直觀地見證知識的形成過程。總之,實驗活動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眼見為實,才能信以為真。
物理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遇到重難點問題時容易出現知識混淆、概念理解不清等問題,因此在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開展小組學習,讓學生的想法得到充分表達,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意見,讓清晰、合理的建議得到支持,模糊、錯誤的建議得到改正,得出正確的結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沒有教師的干預,小組交流更易于發散學生的思維。當然,在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時,教師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而是應當適當地參與,針對各個小組的情況給予恰當的幫助,發現不愿意交流的學生,鼓勵其大膽發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對有疑問的小組及時幫助其解答,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發散學生的探究思維。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成四人學習小組,使每位學生都能有一定的表達和提升空間。例如,在“向心力”教學中,教師讓全體學生到操場集合,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分開,用提前準備好的繩子拴住物體分發給各小組,接著演示用手抓住繩子的一端,另一端的物體做近似勻速圓周運動,感受向心力的大小。通過改變物體的重量和繩子的長短,體會向心力的來源,其方向、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等問題。教師讓學生以此為中心,小組內逐一模仿操作,充分體會向心力的大小,才能對后面的問題有感而發。學生對向心力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后,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分享彼此的想法,互相論證得出理性的結論。最后將小組內交流討論的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教師分別對各個小組的結果進行分析、點評,全面給予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不斷發散其探究思維。
物理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比較枯燥乏味,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是講授法,更注重學生的考試和分數,學生沒有對物理形成全面、立體的認識,對重難點更是難以消化、吸收,這樣的教學收效甚微,更不用說提起對物理的學習探究興趣了。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向身邊優秀教師請教教學經驗,利用課余時間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通過不斷的鉆研發現,結合課本知識,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自覺地去探究未知,進而使高中物理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學中,由于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比較復雜,學生很難通過以往掌握的知識來判斷。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教師用彈簧秤水平拉木塊,并且拉力逐漸增大,讓學生觀察木塊和拉力的變化,剛開始木塊不動,設置問題:木塊不動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摩擦力,那么它在什么方向?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摩擦力是否存在以及它的方向。利用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能夠很快接受新知識。隨著拉力的逐漸增大,木塊動了,讓學生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這個問題相對難一些,除了教師的演示,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感受摩擦力的存在與大小。先讓學生將尺子拿出來,夾在課本里,然后在無外力的情況下抽出尺子,體會此時手用力的大小,再讓學生將尺子放回課本中合上,一只手對課本施加壓力,另一只手抽出尺子。對比兩次用力的大小,最后得出結論:相同條件情況下,摩擦力與壓力有關。這樣的教學過程,既增加了物理課程的趣味性,又帶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易于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從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質量。
高中物理知識比較復雜,很多學生認為它既復雜又沒什么用處,學起來還很吃力,進而忽視了物理這門學科。殊不知,物理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解釋很多自然現象,看似抽象的物理其實非常接地氣,與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僅要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多與其溝通互動,及時了解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情況,還需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不斷讓學生經歷觀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斷激發其學習的動力,讓其體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的成就感,感受物理知識的魅力。
在開展“生活中的圓周運動”這一節的教學時,導入環節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短片,很多汽車正在公路上行駛,在經過彎道時,大部分司機都減速行駛安全通過,只有一位司機沒有減速,出現了側滑情況。播放短片后提出問題:如何能使汽車在過彎道時不減速也能安全通過?教師運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程伊始,教師運用短片深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再拋出問題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下一步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教師不僅在課程導入環節聯系實際生活,引發學生探究的好奇心,還可以在課程中間環節穿插名人小故事,讓學生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物理是一門神奇的學科,它仿佛有神奇的魔法,只要用心觀察,你會發現物理的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一個蘋果落在地上是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但是它落在了牛頓的頭上,卻引發了牛頓的一場頭腦風暴,如為什么月球不掉在地上?為什么雨滴會下落?……于是就有了我們現在學習的萬有引力。教師將與知識相關的名人故事穿插到教學中,可以啟發學生處處留心皆學問。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指甲刀、鉗子、鑷子以及開瓶器都運用了杠桿原理。總之,物理不是一門紙上談兵的學科,它是自然學科中的一種,它的發展和進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教師應充分運用生活中這些寶貴資源,為學生探究物理知識增添強大動力。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知識抽象難懂,為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學習效率,降低物理學習的難度,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不斷積累經驗,探索并改進教學方法,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理論與實驗相結合,開展必要的小組交流活動,釋放探究思維,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讓物理知識走進生活,進而引導學生愛上物理這門學科,讓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