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潔
(甘肅省定西市第一中學,甘肅 定西)
馬鈴薯的塊莖富含大量淀粉,可以食用,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由于其經濟實惠和方便存儲,滿足高中生物學實驗的條件,所以在當前的生物學實驗中已經得到有效應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馬鈴薯在高中生物學實驗中的應用價值。
雖然我國的大部分高中學校都開設了生物學實驗,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和實驗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并不重視生物學實驗教學,沒有認識到其價值。同時,一些實驗設施并不完善,這不僅會影響實驗效果,還會降低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如在檢測馬鈴薯時,由于實驗中的材料固定、比較單一,導致此實驗探究性并不強[1]。
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實驗評價方法單一,主要是以實驗報告評估學生的具體實驗操作情況,這會使終結性的評價占比過高,導致形成性評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操作情況的全面評估,不重視分析實驗的結果,影響了實驗方案的改進。此外,教師一般是通過對學生基本情況的記錄,評價他們的實驗操作情況,影響了整體評價的有效性[2]。
因此,在具體的生物學實驗課上,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提醒學生在實驗的同時,還要全面觀察實驗中的細節變化,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還要指導他們在課后通過互聯網對課外資料進行整合和收集,然后上傳到QQ 群中,積極討論,教師也需要積極參與到討論中[3]。這種高中生物學實驗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生物學知識,還能夠提高他們的探索能力。此外,在高中生物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還要創新教育模式,促進“教與學”之間的統一,為日后各種生物學實驗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條件。
首先,要種植馬鈴薯。指導學生將馬鈴薯的塊莖切成塊,并且每個切塊上要含有1 個或者是1 個以上的芽眼,然后將其放到花盆中,蓋土和澆水,完成此操作后就可以對馬鈴薯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了。等到收獲塊莖后,要將其用到以下實驗中:(1)使用刀切取帶其周皮的小塊,將其作為橫切片,然后制成裝片,觀察其在顯微鏡下的具體情況。(2)對生物組織中的淀粉進行觀察,并且還需要研磨馬鈴薯塊,然后取2 mL 的研磨液,倒入試管中,適當滴加3 滴碘液。(3)觀察溶液的顏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徒手切取馬鈴薯切片,然后將其放在載玻片上,應用碘液染色,主要是為了將其制成裝片。
其次,要測定馬鈴薯的過氧化物酶活性,將其研磨后,取濾液,倒入1 支試管中。然后慢慢向試管中適當加入2 mL 的過氧化氫溶液。此外,別的試管,不需要加研磨液,將兩者進行對照。在此過程中,需要將點燃的衛生香放入2 支試管的內液上方,然后觀察衛生香的實際燃燒情況。
檢測塊莖的吸水與失水情況。需要應用打孔器,對馬鈴薯進行打孔,然后取出3 個馬鈴薯條。其中1 條使用保鮮膜將其包裹,還有1 條放入清水中,最后1 條要放入蔗糖溶液中。值得注意的是,打完成孔的馬鈴薯要用保鮮膜包裹。等到12 h 后,將上述3 條馬鈴薯條及時放回之前的孔中,全面觀察馬鈴薯條在本次實驗中是否出現了吸水或者失水情況。
最后,注意馬鈴薯莖尖的培養。需要在實體的顯微鏡下,對葉原基生長點進行制備,一般要將莖尖的生長點,科學放在MS 培養基中,讓其處于濾紙橋凹陷部位。完成上述操作后,要將試管放到無菌室中進行培養,等到其長出苗后,才可以移植到花盆中。
我們所說的滲透現象,主要是指水分子,或者是其他的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中慢慢進入高濃度溶液中。這種情況是肉眼不能直接觀察的,屬于一種隱秘的水分子運動。因此,在對其進行分析時,要借助其他能夠觀測的現象,或者是數據來間接反映此現象。在選擇教材時,還要在具體的觀察中選擇滲透裝置,全面觀察溶液液面的變化[4]。
如果將植物組織可以放入濃度外界溶液中,通過對植物組織的稱量,在了解其重量變化的基礎上,更好地反映分子在植物組織與外界溶液的實際運動情況,注意對實驗方法的有效應用。在對馬鈴薯的滲透現象進行驗證時,要去皮,切塊,稱重。然后,將馬鈴薯塊放到一定濃度的蔗糖溶液中,等到浸泡一段時間以后,需要將馬鈴薯塊及時取出,使用吸水紙吸取表面上所殘留的蔗糖溶液,最后再次稱重,對比前后的實際質量變化情況。
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研究上述兩者之間的關系時,主要以含酚酞的瓊脂塊與0.1%NaOH 溶液作為主要材料,通過具體的觀察,計算NaOH 擴散進瓊脂塊的體積,加強對整個瓊脂塊體積比的嚴格控制,在此基礎上探究細胞的大小,也就是細胞的表面積和體積比,了解物質交換之間的關系。在此過程中,還要探討細胞不可以長大的原因[5]。但是,瓊脂塊在實驗中容易破碎,并且NaOH 溶液還具有一定的腐蝕性,這會增加實驗操作的危險性。因此,要對馬鈴薯塊與碘液做材料進行深入探究,保證材料選擇和應用的有效性。
實驗方法:首先,指導學生將馬鈴薯去皮,然后切成立方塊,邊長分別為3 cm 和1 cm。其次,需要將馬鈴薯塊及時放入燒杯中,加入適當的碘液,讓其浸沒馬鈴薯塊。等到30 分鐘后,取出馬鈴薯塊,應用清水對其進行沖洗,避免其表面殘留碘液對日后實驗的影響。此外,還要應用吸水紙將其中的水吸干。最后,要用刀對半切開不同邊長的馬鈴薯塊,然后使用直尺,測量每塊馬鈴薯被碘液著色實際深度,準確記錄測量的結果,然后計算其比值。
在本次實驗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大小的馬鈴薯塊,所模擬的細胞大小不同。同時,著色體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質的實際擴散情況,了解細胞的體積。所以著色體積與總體積之間的比值能夠全面反映細胞的交換效率。由此可見,如果細胞的體積越小,物質的交換效率就會越高。因此,在開展高中生物學實驗時,要注意選材,其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內容。在上述實驗中,主要將馬鈴薯作為材料,科學利用馬鈴薯中所富含的物質特性,綜合考慮其操作的有效性和簡便性,進而起到更加顯著的實驗效果。
在分析高中階段的生物學實驗內容時,發現“驗證酶的高效性”是其中的關鍵。主要通過對無機催化劑與過氧化氫酶的有效對比,了解分解對反應的催化效果,更好地驗證酶的高效性。在具體的實驗中,要研究過氧化氫酶的來源[6]。因此,建議應用豬肝研磨液和酵母菌溶液等進行實驗。一般情況下,植物組織中的過氧化氫酶含量比較豐富,所以可以應用馬鈴薯代替豬肝和酵母菌,為實驗的順利進行提供過氧化氫酶。
實驗方法:馬鈴薯在去皮完成后,要及時切塊,使用榨汁機榨汁,然后靜置5 到10 分鐘,等到淀粉沉淀以后,取上清液,將過氧化氫酶的部分進行備用。其次,要在3 支試管中,分別放入3 mL3%的過氧化氫溶液,在3支試管中分別滴加等量的清水、FeCl3溶液和馬鈴薯汁,然后觀察其有無氣泡生成的現象。在本次實驗中,還需要將馬鈴薯切成小塊,將其加入適當的過氧化氫溶液中,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其整體催化效果非常明顯。同時,在此次實驗中,學生還可以看到因為過氧化氫的迅速分解所釋放的氧氣,會出現讓馬鈴薯塊漂浮在溶液中的現象。
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特意觀察馬鈴薯汁中的實際情況,也就是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比較在室溫下,放置1 小時后的馬鈴薯汁,與新鮮馬鈴薯汁的特點和變化情況。通過比較,發現兩者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的實驗情況一樣,可以長時間維持酶的活性,并且在本次實驗中,馬鈴薯比豬肝的實驗效果更好,更適合長期保鮮和保存,所以其在當前的高中生物學實驗中已經很廣泛,并且此材料更加經濟實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實驗成本。
總而言之,馬鈴薯作為高中生物學實驗中的主要材料之一,具有操作簡單等特點,并且此材料中還富含特殊的物質特性,不僅可以優化實驗操作的流程,還能保證實驗操作的安全性。對此,高中生物學教師要加強馬鈴薯在實驗中的有效應用,保障實驗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