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調霞
(甘肅省莊浪縣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甘肅 莊浪 744699)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面臨城鄉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許多地區的農村發展水平較低,同時,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生活水平也低于城市社會平均水平。農業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為了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應當有意識地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鄉村振興就是當前推動農村地區實現發展突破的關鍵戰略。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明確地指出了如何推動農業實現現代化的發展。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在于推動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升。農業機械是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提升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地在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應當利用好各種農業機械設備,不斷地推動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從我國當前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看,雖然各地都在積極地推動農業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在農業產業結構中,仍然有著非常強的傳統農業特征。許多農村地區在進行農業生產活動時,往往還是通過簡單的人力來完成,不僅農業生產效率較低,生產力水平也難以得到提升,各種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應用不足。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村地區實現振興的目標,許多地區都在不斷加大對各種農業科學技術的投資力度。當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許多較為先進的農業技術應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大多數普通農業生產者很難完全負擔起相應的成本,使得各種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無法應用于一線農業生產活動,極不利于農業現代化實現。
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業實現現代化,同時完成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利用好各種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然而,由于農業生產活動的經濟效益與其他產業相比較低,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存在著較大的貧富差距。當前許多農村地區的年輕人逐漸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在農村地區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大多為老年村民。而這些較為年老的村民在使用各種先進農業機械設備進行生產時,由于對各種機械設備不夠了解,導致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無法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直接轉化為生產力。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各種農業基礎設施對于農業發展水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體系,才能有效地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但是,許多地區當前對各種農業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不足,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資金投入機制,存在著較大的隨意性,使得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發展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從各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地區都是采取傳統方式來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這種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在過去雖然有效地激發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實際需要了,很難實現大規模的統一化農業生產活動;同時,由于各種農業機械設備成本相對較高,許多農村家庭無法承擔相應的使用成本,使得農業生產活動很難有效地朝著機械化、現代化的方向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逐漸邁入全新的階段,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管是生產模式還是整體的生產力水平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同時,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對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各地都在探索如何推動農業生產力水平提升以及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而農業機械設備是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的手段,通過機械設備的使用,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人力資源,同時,還可以更好地提高農業生產活動的效率。因此,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要真正意義上建立起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就必須利用好各種農業機械設備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有效地提升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自古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經濟模式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在這樣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下,雖然農業種植戶的種植成果可以滿足家庭日常食用所需,但是整體的經濟效益卻與其他產業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通過推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效地轉變了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經營模式,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轉變的目標。而隨著農業生產活動朝著機械化的方向發展,大量從事農業活動的勞動力得到了解放,這些被解放的勞動力可以補充到其他產業中,從而在實現保障農業生產勞動的同時,為其他行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建立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以全新的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單純依靠人力手段是很難實現生產經營目標的。通過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則可以有效地滿足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的實際需要,只需消耗較小的資源,就可以實現預期的農業生產目標。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中,許多地區的土地環境很難滿足機械化生產的實際需求。受傳統生產模式的影響,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田地都是小塊化的,在這些小塊化的土地上不適合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生產,同時,整體的生產經營活動效率較低。而隨著推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就可以將這些小塊化的土地進行有機整合,建設更加符合現代農業發展實際需求的標準化農田,有效地優化農村地區的土地環境,更好地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實際需要。
為了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采取規模化的經營手段,保證農業生產活動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正是因為采取個體化的經營模式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效益遠低于其他行業,使得農村地區從事農業活動的勞動力數量逐漸減少;并且,許多過去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逐漸放棄農業生產活動,投身于其他行業中,使得許多農村地區都存在著土地閑置的情況。而通過農業機械化的應用,就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更好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實現規模化經營,將農村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真正意義上實現鄉村振興。
現代化農業發展,要求未來農業發展綠色化。因此,在當前做好綠色農業的發展,不僅是滿足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需求,同時還可推動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通過各種綠色環保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可以有效地緩解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中存在的污染問題,建立起全新的綠色農業發展模式。
在我國單純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口數量在逐漸減少,許多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存在老年化現象。同時依靠個人的力量購買各種農業機械設備,存在著較大難度。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各地應建立完善的農業機械設備社會化服務體系。由相關部門出資提供農業機械設備社會化服務。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地彌補當前許多地區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還可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此外,各地還應有意識地推動互聯網和農業機械設備作業間的結合,不斷推動農業機械設備社會化服務向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當前,各地區都在執行購買農業機械設備的補貼政策。通過這樣的手段不僅有效地提升了農業生產者購買各種農業機械設備的積極性,同時還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強大的助力。各地相關部門應當根據本地區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加大對價格相對昂貴但卻符合實際需求的各種設備的補貼力度。同時,各地政府部門必須做好相應的監督管理,確保從事農業生產的生產者在購買農業機器設備時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政府部門的補貼政策。政府部門應當優先向貧困地區供應農業機械設備,充分發揮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業機械設備購買補貼政策的優勢作用。
傳統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使得農業生產活動產生了一定的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質量,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環境破壞。所以,各地在推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以綠色農業發展為基礎,選擇各種綠色環保的智能化農業機械設備,確保在使用農業機械設備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更有效地提升農藥化肥的使用效率,盡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消耗及浪費。此外,還應當探索如何利用農業機械設備,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物進行回收再利用,推動農業生產綠色化生態化。
為了保證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做好農業生產人才的培養,對現有的農業生產者進行機械設備使用培訓,有效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綜合素質和機械設備操作水平,培養出一批可以熟練使用農業機械進行生產活動的農民,確保各種新型農業機械設備能靈活地應用于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在這一過程中,還應建立基層農業生產合作機構,如專業化的水稻種植合作社,在農業生產合作機構內由經過專業化培訓的人帶領其他農業生產者學會如何使用農業機械設備進行生產經營,從而不斷地推動農村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
由于不同地區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有差異,農業發展方向不盡相同,因此,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不同村落的實際情況,明確好相應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進而更好地保證農業機械設施可以在農業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推動農業規模化發展,必須開展適度的規模化經營。將原有的小塊土地進行整合升級,構建標準化農田,有效降低農業生產者使用農業機械設備進行生產的成本,有效提升各種資源的利用率。此外,相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積極鼓勵農村地區按照實際情況,在政策的指導下進行有序的土地流轉,更好地推動農村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引導農業生產能手積極參與各種規模化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推動農村地區實現優勢產業集中,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農業實現機械化,是鄉村振興的前提,相關部門應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共同努力,建立起現代化的農業體系,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應深入到農業生產第一線,開展相應的調查研究工作。根據調研結果,進一步增強對基層農業生產活動的扶持力度,更好地幫助各項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對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更起著重要作用。為更好地推動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應引導農業生產者利用好農業機械設備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發揮出科學技術的作用,推動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從而建立現代化的農業產業模式,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