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濤
(陜西省乾縣第一中學,陜西 乾縣)
當前正處于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提高。而其中一個極為突出的表現就是更加關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并且要求其具備較強的知識素養與綜合實踐能力。基于這一要求,項目式學習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典型的探究性學習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具有極為廣泛的應用價值。項目式學習的開展,能夠有效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在地理課程中,對地理規律的掌握更加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也就是說,項目式學習策略十分契合新課標的要求和地理學科的特點。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準確把握項目式學習的內涵與要求,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這樣一來,有利于循序漸進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有效鍛煉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項目式學習質量的提高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教學條件基礎之上。而為了完善教學活動的條件,在項目式學習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大量的調查研究顯示,當前部分教師對項目式學習模式的了解程度是比較低的,沒有準確了解項目式學習的操作與組織流程。同時,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對自身的角色定位也并不是十分清晰。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積極加強自主學習,并通過和其他教師的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專業能力。這樣可以使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并準確把握項目式學習實施的整體流程。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促進項目式學習的有效開展。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一直在沿用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在這一模式中只能被動接受,導致學生在資料篩選、信息加工、探究學習等方面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因此,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的指導和培訓,從而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基礎。
盡管項目式學習具有極為突出的優勢,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在高中階段,由于學習時間比較緊張,所以如果過于依賴項目式學習,而忽視對地理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容易使其流于形式,造成項目式學習與教學要求的脫節。因此,教師應該將項目式學習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并妥善安排項目式學習的課時。這樣一來,可以使課堂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從而保障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在項目式學習中,項目案例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能夠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并提供學習經驗。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進行一定的模仿與對照。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建立地理項目案例庫,以此逐步解決教學資源短缺的問題,并有效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
在項目式學習中,明確項目主題是教學活動的基礎,會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項目活動的開展產生直接影響。恰當的項目主題能夠使學生產生主動參與項目活動的意愿,從而推動項目活動的順利實施。為此,教師應該明確項目確立的基本依據,并以此為基礎確立項目主題。唯有如此,才能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中國的自然災害”為例,在這部分內容中,學習項目主題的確立需要考慮以下幾點:(1)教材與課程標準。這一章的項目主題需要以各節知識框架為基礎。同時,在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依據相關資料學習常見自然災害形成的原因,了解防災、避災的有效措施。需要指出的是,課程標準并不是讓學生系統學習自然災害的形成機制,而是使學生通過相關知識了解人類活動和自然災害的關系。(2)教學內容。這一章節主要講述了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并介紹了一些比較典型的自然災害,如水文災害,這主要包括洪澇、臺風、干旱、寒潮等災害,又如,地質災害,這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災害。(3)學生經驗。在此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地球的大氣、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自然災害所研究的就是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所以對自然地理要素的了解,為自然災害的學習初步奠定了知識基礎。結合以上幾點,我引導學生將項目的主題確定為“珍愛生命,防災減災,和諧共生”。
為了優化項目實施的過程,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設計完善的項目計劃,以此來使項目式學習的組織過程更具可操作性。從教學效果來看,有效的項目實施計劃,在項目式學習中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使學習活動更加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項目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完成各自的工作。從教師角度來看,首先需要從整體上對教學活動的實施進行妥善安排,這主要包括課時的安排、場地的安排、活動周期、具體的活動時間計劃等。其次,要制定項目實施的目標。一是要明確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目標,二是設計項目活動目標。前者是為了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落實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后者是為了鍛煉學生的綜合地理技能,如信息搜集整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從學生角度來看,學生首先要組成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初步了解項目主題。同時,學生需要在小組內自主分配信息搜集員、資料整理者、匯報員等不同角色。其次,各小組要依據教師的指導設計符合本小組實際情況的項目計劃書,其中主要包括項目活動內容、時間安排、應用方法、可能出現的問題等。總之,在項目式學習中,利用項目計劃優化項目實施過程是極為必要的。
從本質來講,開展項目式學習的直接目的就是鍛煉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為了落實這一目標,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的項目探究活動。也就是說,項目探究階段是整個項目式學習的核心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需要進行實踐探索,并解決遇到的問題。同時,教師也需要與學生保持聯系,了解學生的進度,觀察學生的參與狀態,以便更好地給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
以“人口的空間變化”為例,在這一節教學中,我設計了“我國人口遷移現象的調查研究”這一主題。結合這一主題以及相關知識,項目探究活動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基本步驟:(1)學生依據導學案自主學習基礎知識,并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初步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2)介紹項目目標,并鼓勵學生分組開展項目計劃。(3)學生結合計劃表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并完成作品的制作。(4)各小組進行項目成品的展示,并通過借鑒反思及時對作品進行完善,從而建立項目案例庫。在這一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主要有課堂和課外兩個地點,而通過在廣闊的空間中進行項目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質量。
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的交流協作是極為必要的。尤其是在完成項目作品之后,教師需要及時組織各小組進行項目成果的展示以及作品交流。通過不同想法的交流碰撞,進一步擴大學生的認識,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從而培養其探究能力。
通常來講,項目成果的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闡述對項目目標的理解與認識;(2)介紹項目的分配情況;(3)介紹項目活動的開展過程;(4)講述在項目探究活動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困難的方法;(5)介紹項目作品的主要內容;(6)總結各小組成員在項目活動中的心得體會。在項目交流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闡述的內容了解其學習情況,并將其視為調整后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同時,需要引導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從而進一步完善項目作品。
在項目式學習的整個實施過程中,需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并利用恰當的方式展開評價。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評價相比,項目式學習中的評價打破了單一和片面的評價過程,并且不再提倡利用評價對學生進行甄別,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
首先,要對評價標準進行調整。除了評價學生的項目作品之外,更要重點評價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其次,從評價的主體來看,除了教師的點評之外,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從而從學生的視角發現問題。最后,要對評價的方法進行完善,如可以結合項目式學習活動設計評價量表,并提前發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更好地實現價值提升。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將項目式學習引入高中地理課程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探索項目式學習與地理課程之間的聯系,并據此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同時,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所以教學策略的實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教學活動的推進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逐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