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進淑
(靖遠縣第四中學,甘肅 靖遠)
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它能夠讓學生在系統的閱讀課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為學生提供精神的引領和思想的滋養,不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然而,當前的高中文言文課程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較低、學習方法不科學等。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要以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為此,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也應當積極推行教學改革,重視學生文言文知識結構的建構,在自主學習中不斷促進學生思想品質的提升。
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文言文閱讀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斷激活教學文本中的內在活力,才能持續推進教學效率的提升。新課改教學背景下,要以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這也給文言文教學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著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然而,文言文內容難理解,且閱讀難度較大,再加上高中生的高考壓力大,在文言文閱讀中學生普遍表現出缺乏閱讀興趣、閱讀調控能力以及情感體驗,影響了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成效。因此,就當前的教學實際情況來講,文言文教學改革的實施將面臨諸多挑戰。
興趣是產生學習內驅力的重要源動力,學生只有具備濃厚的閱讀興趣,才能夠主動將求知欲望轉變為一定的閱讀需求,充分調整自己的閱讀狀態,提高專注力,增大閱讀量,以此提升閱讀的整體質量。因此,在文言文閱讀過程中,興趣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然而,當前的高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對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較低。在相關調查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調研對象表示對文言文閱讀活動不感興趣。而從課外閱讀的角度來講,在沒有教師要求的情況下,80%的調查對象不會主動開展文言文閱讀。自主閱讀興趣的缺失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文言文中包含了大量的詞匯和語法知識,不易理解,又難以記憶,再加上文言文中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這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還有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在實際生活中沒有太大的用處。因此,“難學論”和“無用論”難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影響了教學的成效。
閱讀調控是一種自我管理的能力,主要是指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主動制定閱讀的規劃,并對自己的閱讀活動展開客觀評價,能夠找到閱讀中的不足并主動調整閱讀策略,以此來提高閱讀的效率,這是學生實現自主閱讀和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品質。在閱讀調控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督促自己和鼓勵自己,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真正成為閱讀活動的主人,同時又能感受到閱讀過程的趣味性和成長性。但在當前的高中生中,大部分學生缺乏閱讀調控的自我管理能力。相關調研顯示,有半數學生表示從來沒有制定過文言文閱讀計劃,八成的學生不能對自己的閱讀活動進行客觀評價,找不到閱讀方法的不足,更難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可見,要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調控能力弱將是最大的挑戰之一,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行為和閱讀狀態。
高中語文教材中選擇的文言文都是經典之作,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在閱讀過程中,如果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真正體驗文言文中的知識,則能實現自身知識的構建和審美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在更豐富的閱讀活動中掌握系統性的文言知識,不斷提高文化修養。但就當前實際情況來看,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表示閱讀體驗不充分。在當前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朗讀法、討論法、翻譯法以及自主探究法等。但是教學任務重、教學時間有限,在課堂上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有限,再加上課外缺乏興趣,學生也不會主動思考,這就導致學生聽講的時間多、思考的時間少,影響了對文本內容的體驗感。同時,高中生應試壓力極大,尤其是高三的學生,他們會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應用在知識的學習鞏固和應用上,忽略了審美情趣的培養。
文言文閱讀課程是有效促進高中學生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文言文素材的閱讀,能夠讓學生獲取豐富的信息,增強文學知識的儲備,強化文化內涵的理解。在閱讀過程中,只有形成強烈的情感體驗,才能實現思維品質的發展和文化修養的提高,讓學生領悟人生的智慧。因此,教師需要從多個角度展開思考,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閱讀是思想層面的提升和心靈層面的旅途,在閱讀過程中,應當強化情感的體驗,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身的情感與文本之間的共鳴,提高閱讀的期望。為此,在文言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發揮情感支架的教育作用,能夠從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意志等方面著手,持續增強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認知發展,進而激發起學生主動開展文言文閱讀學習的內在動力。相關教學實踐表明,當學生處于情緒高漲、歡欣鼓舞的學習狀態時,將更有利于實現知識的內化與升華。因此,在文言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充分把握學生的情感體驗,找準情感切入點,營造最佳的閱讀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對教學過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強化與文本之間情感互動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完成主動學習,提高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成效。
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可以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強化對新知識的同化與理解,實現對原有認知結構的調整、重組甚至重構,進而實現對新知識的理解、消化和應用。在文言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找準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結合文本內容和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進行學習。在靈活的教學情境中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刺激,進而調動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強化對新知識的理解,不斷完善學生文言文的知識架構,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使學生的認知出現一定的沖突,增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同時,也可以融入音視頻資料,創設具有感染力的音樂情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強化學習的效果。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參與感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在角色詮釋的過程中強化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負荊請罪》課文時,在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的文章大意和重點詞匯基礎上,教師就需要結合課程教學標準與課前學生測試的綜合情況,明確學生在本章節中的“最近發展區”。學生需要充分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把握人物形象特點,同時能夠結合一定的情境賞析文言文中的細節,感受到“側面烘托”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文本的內容生成對話式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趙國的一名才子,更愿意做誰的門下?原因為何?”讓學生以主人公的角色感來分析人物特點,學習故事主人公身上的可貴品質。
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上的接觸面,教師還應當立足于教材,充分整合豐富的教材資源,指導學生在不同文本的聯系中找出知識之間的規律,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成就感。為此,教師需要篩選出意義和寫作方法等方面更為接近的材料,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此同時,在關注課堂反饋的同時,促進學生課后的交流,以教材資源為出發點,調動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揮評價對學生的鼓勵作用,能夠通過恰當的、正面的、多元的評價,促進學生保持濃厚的閱讀興趣。為此,教師應構建更完善的評價機制,促使學生在評價中提高自我調控的能力,及時改正閱讀中存在的錯誤和不足,且學會在互動合作中調整閱讀態度,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動力,不斷強化學生對閱讀過程反思的能力。例如,在《蘭亭集序》的閱讀教學中,課程結束后為學生布置開放式作業——繪制一張“一詞多義”的思維導圖。以“獨立繪制—小組評價—優化改進—討論完善”的思路開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討論交流”中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剛開始不能夠完整總結,或只注重實詞、或只注重虛詞、或詞義掌握不全(例如虛詞“之”有多種意思,且用法不同),通過分組評價的方式讓學生在互評中取長補短,促進知識的完善。
綜上所述,文言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承載了古人崇高的理想與美好的情操。高中階段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時期,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改變教學策略與方法,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促進自主閱讀的開展。同時,有效提高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的感悟,讓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課堂能夠生動而活躍,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