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心
(衡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衡陽 421000)
少年強則國強,兒童是國家建設與發展的希望。在新時代形勢下,對學前兒童進行多方面藝術教育,發揮藝術教育本職功能,可以為完善學前兒童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端正學前兒童良好行為習慣,也可以培養學前兒童藝術審美,有益于學前兒童的大腦開發及興趣激發,使學前兒童對藝術教育產生興趣。通過最佳天賦發展時期,為現階段學習發展與終身學習發展構建基石。因此,結合時代發展形勢及人才培養標準變化,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發展進行改善,可以探索出更適合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有效培養兒童藝術素養。
藝術教育是學前兒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讓學前兒童在真正意義上熱愛藝術,喚醒自身內在藝術細胞。相關教育機構與教育工作者,就必須正視自身的教育功能與教育職責,為學前兒童創造最好的教育條件,使學前兒童在優渥教育條件中藝術學習,綜合發展[1]。因此,細述新時代視角下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特點,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能為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提供不同教育資源、教育環境與教育形式的教育機構。其次,借助不同類型、不同形式、不同主題教育資源與環境傳遞的美好藝術不同形態,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特點細化分析。
藝術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且不斷隨教育發展變化而相應革新的長遠教育工程。無論是對學前兒童而言,還是對其他學習階段的學生而言,藝術教育都需要終身堅持[2]。只是,在學前兒童階段,每一個兒童都是“白紙”,尚未形成成熟且定型的藝術思維與個人三觀。教育工作者需潛移默化地滲透藝術教育,優設藝術課程,使兒童能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細化感知藝術元素,無形提高藝術素養。加之,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提及藝術思維,常常都是指一種抽象化思維能力。讓兒童在現實生活中發現藝術,長期接受藝術教育洗禮,就可以為兒童的藝術長遠發展奠定基石。因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在新時代視角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長期性。并且,這種長期性的藝術熏陶,也不僅僅只讓兒童的藝術審美受益,對兒童未來的知識學習、文化感知、思維開闊等方面都作用顯著[3]。所以,相關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從細節出發為學前兒童開展藝術教育。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個別性”。因為,兒童與兒童之間差異性最為明顯,越前期的教育階段,兒童的個性就越為突出且便于了解[4]。因此,基于兒童擅長的領域各不相同,個人愛好也差異分明的特征,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以“輔助者”“引導者”身份,以兒童為主體設計藝術教學活動,就應以“個性”為根本基準,結合兒童個性特點對其進行藝術能力培養[5]。例如,對美術繪畫感興趣的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在系統化教育引導之余,多為其安排培養想象力與觀察力的自由涂鴉活動;針對聲音嘹亮且喜愛唱歌的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在系統化教育引導之余,多為其安排唱歌展示活動與音樂欣賞活動;而針對喜愛舞蹈,樂于展示自己的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在系統化教育引導之余,則多為其安排舞蹈技巧點撥課程。以“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為基本,契合學前兒童個性差異深化教學。以此,既滿足學前兒童的藝術學習好奇心,又使學前兒童術業專攻,有利于后期更長遠、更正式的系統性藝術課程全面教導。
“學前兒童”其實在我國教育界始終沒有統一概念,經常說作“學齡前兒童”“幼兒”“早期兒童”等。本文提及的學前兒童主要是指兩周歲半以上,六周歲以下的幼年兒童[6]。針對此年齡段兒童開展學前藝術教育,首先,可以結合其審美特征,有效利用各感覺器官,引發兒童對客體存在的審美心理反映。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審美感知不同于其他感知,雖然都屬于積極反映活動,但是其他一般感知更加具體、實用,審美感知卻屬于感性的情感表現,相對抽象。如,學前兒童看到柳樹,一般感知只會告訴其這是一顆柳樹,而審美感知則會觸動深層情感,讓兒童在欣賞柳樹生長姿態的過程中感到愉悅、舒心。為此,對學前兒童進行觀察啟導,開闊學前兒童觀察視野,從而初步培養他們審美感知,最主要的不是讓他們對客體事物外在特點進行感知,而是挖掘并培養他們掌握客體情感表現性,作為情感呈現載體[7]。基于此,教育工作者根據學前兒童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限制,就可以運用唱歌、畫畫、跳舞等方式,視聽演多方結合,利用學前兒童感官體驗,傾向對學前兒童觀察力培養,以此讓敏感的學前兒童審美感受更加敏銳,對客體觀察更加仔細,更加巧妙。最后,綜合形成整體啟導,全面促使學前兒童藝術發展。
學前兒童在音樂鑒賞活動與美術繪畫活動中,都能根據審美感知產生豐富的延伸想象。因此,此時期的延伸想象可以細分為“創造性想象”與“再造性想象”。由學前兒童在觀察客體事物時,受到客體本身感染而展開的內化想象為再造性想象。比如,教育工作者安排優秀美術作品《蝦》鑒賞活動,學前兒童在觀賞畫作中的形象元素時,從中聯想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實物。而由學前兒童在觀察客體事物時,受到客體感染而發散想象創作為創造性想象。比如,同樣是美術作品《蝦》的鑒賞活動,學前兒童在觀賞并聯想生活實物基礎上,產生“我要畫xxx”意識,而使這些審美感知順利遷移至藝術教育活動,保證藝術教育活動有序開展,就是以學前兒童的想象為基礎[8]。所以,開展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激活學前兒童想象思維,繼而使其想象思維參與到審美活動,就可以激發學前兒童藝術聯想,使學前兒藝術童審美空間無限擴展,從而促使學前兒童各項能力發展,整體提升。
審美情感體驗貫穿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整個審美活動的全過程、全方位,是培養學前兒童審美能力、創作能力、表達能力等的根本動力。因此,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應立足于利用學前兒童審美情感體驗使學前兒童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的視角,在審美活動中深化學前兒童審美情感,以此形成正向教育循環體系,連接學前兒童的各個審美心理要素,整合一體[9]。例如,在學前兒童音樂活動教學中,音樂教師為學前兒童播放不同節奏、不同旋律、不同主題的音樂作品,讓學前兒童在對比欣賞過程中,既能加入自身獨特的情感延伸,豐富內心層次性情感體驗,又能把握作品精神色彩,豐富自身精神世界。使無形的情感體驗一定程度上變得深刻,并通過自身感覺器官合宜外顯,達成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對學前兒童藝術外在形式與內在個體情感整體統一的根本目的,啟導學前兒童在后續藝術教育活動中,持續挖掘對藝術作品情感共鳴,深刻理解作品內涵。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培養兒童審美能力,提高兒童抽象思維能力的主要內容,也是當前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新時代學前兒童教育最為重點的教育組成部分。因此,在此背景下,引導學前兒童理解抽象藝術,通過不同媒介、不同載體,盡可能將抽象意識形態展現,使處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兒童,借助天然好奇心,實現創造力培養與探究力的提升。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關注學前兒童審美理解力提升,讓學前兒童對生活中與藝術作品中的事物、情感進行區分看待,打破傳統條框束縛,在天馬行空的自由想象中,實現學前兒童與藝術教育的社會性、實踐性、審美性完美結合。從而使學前兒童深受陶冶,健全人格。有利于后續審美教育活動開展,教育工作者也堅持將藝術教育與基礎知識教育、德育等有機結合,將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要素相互關聯,相互滲透。使整個審美教育活動不缺少任何一個必要環節,協調完備[10]。如此一來,簡單純粹、生活閱歷與生活經驗不豐富的學前兒童,也可以通過藝術這一核心中介,用自己獨特的視野、思維感知人事物,想象人事物,收獲藝術學習愉悅感、享受感、幸福感,為自身終身學習發展打好基礎。
從一定角度來看,藝術教育是學前兒童教育的最重要部分。要想讓學前兒童喜歡藝術,表達藝術,激活自身藝術細胞,學會用藝術形式表達內心深層情感,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將此作為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根本教育目標,細化設計學前教育課程、活動,通過美術、音樂、體育、舞蹈等課程,將藝術教育與學前兒童現實生活相互融合,從而開發學前兒童藝術智力,提升學前兒童藝術審美能力[11]。具體而言,利用生活中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不必刻意尋找高級藝術,在學前兒童初初進入幼兒園時,以培養兒童集體意識為導向,利用午休時間為兒童播放《搖籃曲》,讓兒童受音樂旋律影響,逐漸適應集體環境。在正式游戲化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設計《找朋友》游戲,一邊為兒童播放相關歌曲,一邊引導兒童與其他兒童一起參與,使兒童自覺性更強,主動性更強,無形完成先期藝術教育科學滲透,極大滿足學前兒童對愛好取向追求心。既不增加幼兒教師教育負擔,又靈活巧妙地達成一定藝術教育成效,使學前兒童深受感染,愉悅活動,快速融入集體氛圍,有利于后續課程合理安排,通過學前兒童容易接受的方式,不斷整合藝術教育。
如上文所述,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教育工程。但是,長期堅持并不單單只是說相關教育工作者保持意志力與耐心、愛心,而是要教育工作者教育思路清晰,教育理念明確,以激活學前兒童藝術學習興趣為目的,科學設計藝術教育課程。并不斷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調整完善,總結經驗,以此為學前兒童帶來高質量藝術教育。所以,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落實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就是要教育工作者針對性挖掘兒童藝術潛能,重視兒童獨特個性,有計劃、有目標、有方向地為幼兒提供表現機會,使兒童擅長領域科學顯現。同時,貼合兒童外顯取向,主動挖掘適合的多元藝術教育資源,讓兒童同步參與,幫兒童塑造自信,提升審美。這樣,學前兒童在自信心充足視角下,無論參與哪一類藝術教學活動,都能信心滿滿,主動實踐[12]。例如,教育工作者帶領學前兒童走近“色彩”,不要小看簡單的顏色之美,讓兒童觀察自己喜歡的顏色、線條、畫面等,而后用自己的話講一講自己喜歡這個顏色的原因。由點到面拓展啟導,為開展“我們一起來畫樹”活動做好鋪墊,深化學前兒童審美理解。
當然,實施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讓學前兒童科學表達自己內心的審美感知,并不局限于常見的美術、音樂、舞蹈等課程,也可以是閱讀,是寫生,是游戲,是形式不限,重點開闊學前兒童審美感知視野的多種教學活動。為此,為引導學前兒童進一步理解藝術,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從自身與時俱進地轉變教學觀念入手,適度使用先進教育手段,使用學前兒童喜愛的內容呈現方式,比如,視頻、動畫、音頻,視聽結合為學前兒童呈現藝術元素,增強藝術課程教學靈活性。在此,以學前兒童大多喜歡涂鴉為例,教育工作者不限制學前兒童涂鴉的“標準畫板”,為學前兒童提供紙張、ipad、地面、黑板等作為畫板,讓學前兒童盡情涂鴉。以此,讓最能體現學前兒童藝術性的無意識行為,使學前兒童藝術天性得以釋放。教育工作者只需在學前兒童享受涂鴉的過程中,為學前兒童針對性添加一些意識性內容,就可以讓學前兒童慢慢從易于被忽視的涂鴉行為中,慢慢系統感知藝術形象、自我形象,逐步提升藝術性。除此以外,隨機舞蹈動作創作,音樂作品再創編等都也是能體現藝術教育靈活性的審美教學活動,可以為學前兒童營造自由、輕松學習環境,在無形中接受藝術熏陶,激發學前兒童藝術學習熱情,享受藝術。
學前兒童有一顆美麗童心,對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滿好奇。并且,在大多時候,也都是基于想象力驅動,向周邊事物投以注意,并不斷提問各種問題。為此,要想讓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一定程度的由抽象變具象,教育工作者就需要耐心十足的傾聽學前兒童,尤其是重視學前兒童的可轉化為生成性教育資源的藝術學習相關問題,加強自身與學前兒童的互動交流,在真正意義上走近學前兒童,掌握學前兒童內心所想、內心所感。而后將它們滲透在藝術教學活動,順利走進學前兒童藝術世界,立足于學前兒童藝術學習需求,為學前兒童創造藝術實踐平臺,使學前兒童能表達自我,享受創作。例如,教育工作者播放《粉刷匠》,讓學前兒童將自己聽到這首歌曲后的感受畫成一幅畫,學前兒童在隨著審美感知勾勒每一根線條,涂抹每一種顏色時,就會提出“什么是刷子飛舞忙呢?”“粉刷匠的鼻子是變成粉色了嗎?”等問題,便于教育工作者帶著藝術解讀走近學前兒童,與學前兒童溝通交流,增進感情,為后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調整,推動我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整體發展。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教育發展形勢下,對學前兒童進行具有綜合性、長期性與個別性的藝術教育,是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要求全面化的必然目標,也是切實提升學前兒童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所以,根據學前兒童年齡段特征、學習特征以及學習心理等,設置更加契合該階段兒童身心同步健康發展的教育構思,著眼于兒童審美能力提升,藝術天賦開發,創作能力激活,都應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實際探索教育過程中“因勢利導”,依據實際變化情況加以革新,從而推動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