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李安萍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 萍鄉 337000)
在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新時期,國家更加重視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經歷史的源遠流長,多數博物館經時間沉淀積攢的文化底蘊愈加深厚,極具地域發展特色[1]。我國當前積極加強對博物館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能夠見證文化遺產工藝和歷史文化的發展,側面印證推進和革新歷史文化的關鍵性。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博物館文化遺產在新時期中的保護策略,借助現代文化使其內涵更加豐富。
文化遺產主要指同傳統文化領域相關聯的場所或實體,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經各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文化遺傳隨著各民族環境變化和綜合發展呈現。但是,在歷史發展中遺留下的文化遺產逐漸沒落,在傳承實踐環節中也表現為斷裂狀態,相關人員應當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簡言而之,其特點主要包含著表演藝術或各種形式上的口頭描述;還體現為不同節日慶祝方式,社會中的不同風俗、禮儀等[2];也可能是關乎傳統手工藝、自然界的時間指示技能。上述均能將文化遺產的特色和內涵體現出來。所以,重視保護、重視傳承是相關人員應秉承的發展標準。以此,促使中華民族文化特色更繁榮昌盛、豐富多彩,弘揚我國的中華文明。
1.展現博物館的宣教功能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為了能增進廣大群眾探索博物館文化遺產的意識,加強認知度,博物館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和宣傳功能。為了便于群眾深刻感受其價值,需要結合相應的文化體系加強對相應內容的宣講。博物館可通過舉辦展覽、開設文化體系的機構等形式,不斷增進教育認知功能。另外,博物館還要結合實踐發展中相關內容,基于不同文化內容,提升群眾認知,彰顯主題教育的意義[3]。在保護博物館文化遺產中,要通過合理有效的方法發揮傳承和弘揚作用,實現良性的循環。
2.顯現博物館的收藏功能
博物館對文化遺產的收藏和保護,是基于不斷實踐呈現的特點。博物館的主要職責是對當前幸存文化遺產進行發掘和搶救,之后開展有效傳承、保護。除此之外,博物館對文化遺產內容的及時收藏,對存在的消亡現象的積極避免發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最關鍵的就是要保護好幸存下來的文化體系和內容,啟動不同等級的保護策略,發揮出其收藏領域的價值,實現實物和文字、文化的有機融合,使其更具說服力。
3.發揮博物館在研究領域的功能
在實踐中博物館為有效提升公眾對文化遺產關鍵性和內涵領域等的認知,需要增強發揮其研究層面的功能,征集相應的體系,收藏并展示宣傳,貼切落實好文化遺產中相關內容,達到教育的效果。在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中,要在公眾領域中不斷促進社會綜合體系上的進步,堅持以綜合發展和息息相關為基調,加強認知,實現對活體系概念的宣講,使對燦爛文明、文化傳承的研究更加深層次[4]。另外,要促使群眾明確感受濃烈的歷史文化和燦爛文明,從多方位為群眾提供文化寶藏,實現較佳的傳承與交替的綜合作用。
4.體現博物館在實踐中的展示功能
弘揚和保護文化遺產是一種最佳形式。通過對博物館文化遺產的弘揚,能明顯提升人們學習和欣賞文化遺產的樂趣,在了解上更具深度。博物館在不斷弘揚和發揮傳統文化價值時,要注意出現過度保護的行為,積極在博物館中展示相應的內容。另外,還要努力構架出文化遺產領域的宣傳陣地,借助博物館實施文化宣傳,能夠促使相關人員實現對相應文化內容的接受和認知。在展示中復原傳統文化遺產,在實踐中彰顯民族精神,構建優秀的氛圍優勢,還原生活中的實際,以此獲取社會上的效益,實現創造性的目的。
我國文化遺產是一項極其寶貴的文化資源,數量眾多但是面臨著逐漸被人們淡忘的狀態。傳統文化危機急需解決,若不加強重視以及不注重保護文化遺產,極易造成其最終退出歷史舞臺,無法有效傳承文化遺產[5]。在眾多文化遺產中,傳播的過程中一般會選擇口頭的方式實現,但是難以改善文化遺產消失的問題,范圍狹窄且傳播形式效率低。所以,我國需要積極使用先進的工具和技術,通過對文化遺產資源的深入挖掘,更好地保護并推動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
當前新時期中先進的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等促使社會生產效率加快,改善人們的生產方式,加上當前我國正處于信息時代中,整個社會生產效率加快。只有在新時期中積極借助網絡和信息技術,方能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獲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新時期中保護博物館文化遺產時借助網絡和信息技術建設起來的數字化博物館,在文化傳播中產生的價值和作用顯著。數字化博物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整體上的傳播效果更好,容量較大,可實現對文化遺產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更符合人們對博物館的需要。數字化博物館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對圖像、文字和聲音的加工整理,讓知識實現了增值[6]。通過網絡通信的方式,在新時期中實體博物館內部資源獲得傳播和呈現,實體博物館朝向數字化博物館轉變,資料得到綜合收藏,推動文物走出博物館,更好地展示給社會大眾。
新時期中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能夠促使人們最大化地利用博物館資源,是一種傳播傳統文化的新型方式。對博物館本身來說,新時期中應運而生的數字化博物館能在短時間實現對資源的豐富,更新內容的效率高、成本低,并非耗費大量資金實現對實體博物館的重新裝修。通過上述呈現出的數字化博物館的種種優勢,能夠明顯提升文化遺產的傳承效率,充分挖掘博物館資源的價值,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文化遺產項目。
在新時期的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中,“身在其位”卻無法“盡其事”是主要存在的傳承問題,造成文化遺產的解析和傳遞工作質量較低。基于最終取得的結果能看出,傳承知識的教育帶給歷史文化傳承效果并不理想,對人民群眾吸引力較弱。而且,國內多數博物館過分注重文化歷史背景和外表美觀性,對歷史文物的講解和宣講主要集中于物質性遺產項目上[7]。但需要明確的是,因文化遺產缺少實質性物質,并未站在科學角度對所有類型文化進行講解,重視程度較低,之前的宣傳方法已經無法有效適應現代化思想理念和接受的教育程度,單純講解文化傳承難以吸引各種群體。
在新時期中我國保護歷史文物質量工作較強的場所就是博物館,所以,通過加強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可很大程度上保護我國歷史文化完整性。在運作、營運不同階段,博物館最重要且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評估所有產品的價值并積極做出研究,從中找出當前存在的保護傳承和文化底蘊問題。從全面角度出發進行整體分析,能實現對管理系統的有效完善,保證其順利運行。而新時期存在于博物館文化遺產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相關負責人和管理條例,相比文化遺產本身更關注對物品性質的背景研究和價值分析。在實施新時期的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中,能思慮到的歷史文化價值并不多,更好完成保護工程與傳承計劃。所以,從最終工作成果而言,多數人均能對我國所設立的博物館做各類文化輸出,但是不太了解數量較多、歷史藏品豐厚的文化遺產,進而使我國的文化遺產因缺失保護和傳承出現逐漸衰落的現象。民間經濟條件不穩定,文化遺產數量大幅度減少,文化保護力量減弱且無法保證傳承持續[8]。多數人更多地把管理者目光放在聯合國認可價值項目上,實現文化遺產與聯合國輸出間的聯系,以求經濟力量較強者參與保護,保護此種非實質性文化,因此也限制了文化多樣性擴張。
在之前較長的時間范圍中,對博物館的保護體系無充足的完善性,把文化遺產物質外觀視為保護重點,如此無法實現對文化遺產精神與內涵的深入傳承和創新,將延緩文物自然變質的過程。新時期下,國家逐漸完善制定政策法規、加強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博物館按照國家出臺的政策法規等,通過舉辦文化遺產專題陳列等的方式創新保護手段。但是,這些活動并未實現對文化遺產精神內容的充分挖掘,本質上依舊是展示博物館中陳列物質本身。所以,博物館應當加強對文化遺產保護形式和手段的進一步探索和優化。
為了能夠有效提升新時期的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效果,需要借助3D技術、VR技術等,逐漸優化工作方式,實現對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加強對文化遺產呈現效果和手段的不斷優化。首先,優化文化遺產的效果和方式,需要借助3D技術、VR技術等實現[9]。巧妙應用VR技術,可優化展示效果,保證觀眾能夠獲得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其次,要借助新時期中的微信、微博等工具,不間斷增強觀眾和博物館間的互動交流,構建網絡交流平臺。觀眾可針對某一文化遺產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并進行自由討論,而博物館可實時傳遞給廣大觀眾文化遺產方面的內容、知識等。最后,要努力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開展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建設工作。公眾基于終端設備,通過點擊文化遺產鏈接,將能夠實現對博物館中文化遺產圖片展示、視頻內容、文字介紹等的全面了解。比如,《國家寶藏》這一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自從開播以來深受好評。經央視同湖南省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以及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等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每個均推薦三件鎮館之寶,在文博領域中實現深入探索,其中的國寶守護人是年輕一代比較喜歡的偶像明星,經對舞臺的創新演繹,實現對蘊含文物背后時代意義和基因密碼的深度解讀。再如,《繪真 · 妙筆千山》這一中國風網絡游戲,是故宮博物院同網易聯合打造,主要將中國山水畫作為背景,《千里江山圖》這一宋代傳世名畫為創意源泉,以便在具體的游戲過程中促使玩家感受《千里江山圖》在用色、層次和構圖等層面傳統繪畫細節,深刻蘊含其中的詩情畫意和青山綠水。上述例子,通過對新時期中科技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逐漸擴大了傳播范圍和受眾群,使眾多文物活了起來,促使更多的人深刻感受其歷史與時代意義,了解到文物的價值,實現文物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產生的作用顯著。
想要實現對博物館中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質量的明顯提升,最關鍵的就是要促使更多國民了解和熟知文化遺產。隨著自媒體行業的興起,盡管強烈沖擊到傳統媒體,但是在保護博物館的文化遺產方面提供了幫助。自媒體方面可加強對相關產品中蘊含的文化遺產類型的更好了解,進行介紹性文章、相關講解的投放。另外,新時期中傳統媒體可借助與自媒體的對接,大幅提升節目制作精良度,完成對各類文化遺產的宣傳,以便更多的人才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更多民眾更好地了解蘊含其中的文化底蘊,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傳承過程。
新時期中游客數量、旅游業的需求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增多了旅游推動經濟效益提升實際案例。所以,在實施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工作實踐中,應當通過不同文化特色投入資金,按照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等進行保護和傳承。第一,要做到旅游事業的開展并保護“非遺”資源[10]。針對博物館文化遺產體系而言,相較于一般傳統意義上的旅游有極其突出的表現,在開展旅游業時借助特色實施,逐漸提升群眾的文化保護意識,增進群眾的文化素養。進而,深刻展現出文化帶來的魅力,有效實現經濟和文化的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第二,在旅游的實踐環節中,基于博物館文化遺產,游客能夠深刻感受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不同魅力,進一步感受文化資源的意義和價值。進而,也能促使游客自覺加入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隊伍,增進他們在情感意識上的認同感和文化意識上的歸屬感,提升全國人民的綜合素質。
博物館要科學規劃關于旅游的開發途徑,實現和企業或者個人的合作,通過開通多渠道合作模式,同所在地的旅游部門聯合,在地區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大環境中積極融入博物館發展,思考文創事業發展新形式。例如,故宮博物院實現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物件和博物館中歷史文物的有機融合,實現了與企業的合作,借助互聯網技術創新文物宣傳形式,在體現其知識藝術和歷史性的基礎上吸引更多博物館與企業的合作交流,增加實用性、互動性和趣味性。例如,像“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折扇、故宮口紅、朝珠硅膠手機保護殼、“朕知道了”膠帶等廣受歡迎的文創產品,蘊含著一定的歷史典故同時極具創意,深受年輕一代人的喜愛;不僅如此,又創新推出包含流行時尚、文化底蘊的潮流,傳統刺繡工藝等中國風包。降低政府財政壓力,促進博物館長遠發展,實現文化推廣與盈利的雙贏局面。
在現代商業資源開拓過程中,我國衍生出的文化遺產較多,且歷史源遠流長,需要保持開發中的理性公正,提升對非遺文化的認知程度。首先,應全面調查、登記、修復有遺產保存價值的文化工藝和資料,總結和歸納各地非遺現有文化,特別是要落實好即將消失的專門制作的工具保存工作。其次,要保證博物館交涉、對象完善制度的文化保護,建立好物質文化保護機構(博物館)。最后,要盡量杜絕損壞行為的擴張,加大懲罰文化遺產破壞者的力度,適當利用法規、政策實現。另外,要保證商業開發中不會打破原有傳統非遺構成,對比分析博物館文化遺產項目時間、地點等各因素,可促進非遺保護水準并積極維護商業價值。
博物館文化遺產具備較佳的藝術、社會和歷史價值,但是因為其項目獨特性未能展示出品牌價值,流傳度不高,需要在網絡信息爆發的時代積極建設品牌化網站,通過宣傳活動提高知名度。因此數字化的博物館文化遺產,亟須經對品牌化網站的宣傳,利用網絡媒體展開宣傳,推動數字化博物館的發展。例如,積極開發博物館 App,建立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賬號。在微博、知乎等常見 App 上,博物館投放開屏廣告,以便人們能主動了解數字化博物館,第一時間在打開 App 后受到吸引。把網站功能轉移到 App 上,擴大數字博物館的傳播范圍,方便人們的使用。
在任何行業優化與發展的過程中,均需加大投入人力力度,特別是文化自身蘊含著較高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已經迫在眉睫,只有充分挖掘其內涵,方能開發出更優質的保護措施。在人才輸入工作中,需要重視吸納工科人才,實現對各類美術專業人才的輸入。通過學習和了解相關文化,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并實現對蘊含文化遺產中科學性原理的更好研究。另外,要積極引入傳媒類人才,明確了解存在宣傳中的不足,并基于此條件促使博物館方面講解相關文物,制定后續的宣傳方案,讓更多人了解我國具備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且基于最終的作用效果而言,在后續的工作中博物館應當實施人才培養的方法,建成整體性的人才培養體系,讓所有人員均能夠有效參與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體系中。
新時期的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中,需要深入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幫助更多人實現對博物館中文化遺產的充分認識、了解。例如,博物館可定期組織、實施保護層面的學術沙龍、講座,聯系當地的研究機構、高校等,以便公眾實現對保護文化遺產其他專業知識和重要性的認識。此外,要積極開發以文化遺產為主題校本教材,實現和本地區的中、小學校合作,教材內容中實現對本地區重要文化遺產名錄的詳細列舉與介紹,促使廣大中小學生自覺投入保護、傳承工作中,充分了解文化遺產。
針對新時期的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其提供良好的條件,在傳承傳統文化中建設數字化非遺博物館是必經之路,以此建立標準化保護體系、調動政府各部門籌集使用資金、通過合適的技術方法完善知識產權法規。另外,要建設數字化非遺博物館,建立電子商務渠道和數據庫資源,建設品牌化網站,豐富博物館功能,整合非遺項目完整的數據,提高博物館辨識度,推動非遺項目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