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坤 沈陽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隊
在會計新準則的制定前提下,我國有關部門漸漸增強了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視力度,所以有關財務管理工作在實際開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從長時間的實施情況來看,該項準則的出現,能夠在根本上使得事業單位的管理體系得到優化與規范,從而妥善開展日常工作。有關工作人員應當在此基礎上了解到改革的關鍵性所在,抓住準則實施的意義,同日常工作開展的具體情況結合在一起,選擇科學有效的對策,進而確保會計準則能夠得到全面落實,保證事業單位有關工作更好地開展。
2016 年頒布了《政府會計準則第 3 號——不動產、廠場和設備》,為管理各組織單位的不動產、廠場和設備提供了更詳細的科學的標準和要求。2017 年頒布了公共會計制度——各組織單位的賬目和報表;它還對各組織單位的會計管理作出規定,明確界定各級和各類組織單位的會計和會計設計要素。這兩項公共會計制度改革構成了新的公共會計制度。與舊的公共會計制度相比,新的公共會計制度統一了各組織單位的會計和管理,從而建立了一個雙重職能的公共會計模式。
在新的政府部門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界定由注重“應用和擁有”的標準趨向變化為“為達到本身業務流程必須而操縱的財產”的標準趨向,既合乎收付實現制的規定,又突顯了固定資產應用后的權益流動性途徑,擴張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涉及面,提升了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方法與事實的契合度。與此同時,固定資產的歸類更為優化,由原先的四大類提升到七大類,促使固定資產的核算和管理方法更為精細化管理。
在新的政府部門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務必嚴格執行《政府單位國有制資產年度報告管理條例》的要求,根據日常運營管理環節中固定資產表格的定編、剖析和歸納,全方位體現本單位的固定資產的應用、變化和處理狀況。從其本質上而言,這也展現出了政府部門會計制度下對固定資產的核算和管理方法規定更為優化和實際。
事業單位財務人員與資產管理人員在日常業務中往往存在數據脫節,彼此數據存在賬賬不符的現象。兩者各自為政,缺乏有效溝通,而數據的準確性是管理好單位固定資產的硬性要求和前提要件,這也是《政府會計制度》整改的難度所在。在以前的《政府會計制度》中,改革尚未發生,固定資產科目的劃分還比較籠統,例如主要劃分為固定資產、政府儲備物資、文物文化資產等科目。《政府會計制度》出臺并推廣實施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方式由原本單軌運行的會計制度變成以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雙軌運行的基本模式,使事業單位崗位內的會計要將原有財務報表上的固定資產科目進行再精細化劃分與界定,將賬面上的余額合理分配規劃到新的科目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新制度下的固定資產核算管理更為精細化,而精細化的劃分歸類轉變會使得會計核算工作內容煩瑣增量,工作難度加大,為此許多工作人員都產生了抵觸和心理壓力。
事業單位管理者對固定資產管理知識不足,意識形態認識不足,對固定資產的會計核算和管理重視不夠,而且普遍存在高估資產購置價值和低估資產管理價值的現象。《政府會計制度》并行的新資產信息系統對固定資產管控的要求更高,許多財務人員和資產管理人員尚未跟上資產信息系統更新和學習的改進步伐,對新系統的固定資產管控方法還不熟悉。在此背景之下,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提高對本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視程度,加強專業人員培訓和業務技能,及時組建本單位專門的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全方位強化對固定資產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新《政府會計制度》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能力和素質規定了更嚴格的標準和要求,需要他們熟悉新制度,能夠按照新的標準和要求完成資產會計管理:完成財務會計和政府預算會計關于固定資產的平行記賬;明確哪些資產計入固定資產;對于新增或減少固定資產折舊的準確計提;不同種類的資產、特殊資產納入固定資產的特殊要求要及時掌握等等。一方面,為了適應新的《政府會計制度》的要求,每個事業單位都必須安排自己的會計人員參加國家組織的新的《政府會計制度》的培訓和教育,為本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提供集中培訓,使他們熟悉新的會計核算方法,并確保不動產、廠場和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會計核算和管理符合規定的標準和要求。另一方面,他們更加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更有能力承擔固定資產會計和管理的沉重責任,從而為固定資產會計和管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首先,事業單位應按照實際情況設立專職固定資產管理機構,配備專職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從資產采購鏈、日常使用、維護管理和最終處置入手,需要有專門的資產管理人員,全程且專業地處理各單位資產管理的相關業務。第二,建章建制,制定一整套固定資產管理的相關制度,讓固定資產管理有章可循。對固定資產采購的資金來源、資產卡片信息填制、資產信息系統錄入、資產保管、資產處置(報廢、調撥、轉讓等)、盤盈盤虧處理等都有明確而嚴謹的規定流程及審批制度,并根據實際需要及時修訂定各項制度,使各項制度切合實際工作開展的需要,從而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和不必要的減值,盡可能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保證各個環節的資產管理工作科學嚴謹。
增強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力度,始終都是不能忽視的工作內容。增強事業單位內部的控制力度,使得資產管理各個環節都能夠得到全面科學的監控。落實到具體的操作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不斷的優化固定資產組織機構。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應當堅持統一原則,建設完善科學的管理體系,將資產管理相關的責任厘清,即資產的采購、核算、使用、管理分開。財務部門負責全部資產的日常核算,對資產采購成本、折舊計提與凈值計算進行全面核算;資產管理部門要對資產卡片填制、資產信息系統錄入、資產處置業務辦理全程跟進,對資產在各部門分布使用情況全面掌握,并及時與財務部門進行核對,定期或不定期與財務部門一同組織資產清查,做到賬賬相符,賬實相符;資產使用部門需要在資產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展開工作,資產管理工作人員要確保每一位固定資產使用人,明確自身的職責,保護好使用的固定資產。各部門相互協同,又互相制約,進而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體系和實施辦法。其次還需要健全和完善固定資產的內部控制制度,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加以規范,使得其能夠更為穩定的展開工作。最后則是應當加強固定資產內部檢查,以及審計監督力度。事業單位需要不斷地加強內部監察以及內部審計的監督力度。為避免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出現跑冒滴漏等紕漏環節,各事業單位應落實內部監督檢查,建立獎懲機制和責任追查等制約機制,對不合理減值、盤虧損失等管理不善應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增強各部門責任意識;對重大資產購置招投標工作開展法律監督,保證采購程序合規合法。由此可見,構建更為健全的固定資產內控制度體系,對于當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將會產生極為重要的作用,需要對此項措施加以重視。
現階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的不斷強大,事業單位的業務發展規模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而在事業單位開展各項工作的過程中相應的支出預算,人員、財務核算任務等相關數量也會得到同步擴大,因此我們在進行固定資產核算的過程中,就應該進一步基于新會計準則的相關要求和指導方向,將新增加的所有內容納入固定資產核算體系中,既完善事業單位的核算體系,也提高單位的核算效率和質量,對于各項費用能夠進行更準確的核算,以保障事業單位在新時期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基于科學有效的固定資產核算,促進其穩定和諧的發展。因此不斷基于事業單位的發展情況和基本特點,針對事業單位進行動態管理,不斷完善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核算體系,是基于新會計準則提高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質量的重要措施。通過完善核算體系,及時將相應的新增支出費用納入核算體系,獲得更加準確的核算結果,使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核算的過程中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得到保障。
科學合理的固定資產信息管理系統是確保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流程有序的關鍵。事業單位應根據固定資產管理的實際需要,合理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管理固定資產。一是加快固定資產信息管理平臺建設。隨著《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事業單位資產信息系統也并行推進。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逐步完善資產信息系統,整合固定資產數據,全面地反映資產購入、使用、處置狀況,降低固定資產管理成本,提高固定資產管理效率。二是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和風險控制。在現有網絡環境的基礎上,開展固定資產網絡平臺的管理和維護工作,通過設置和完善網絡防護手段,防止固定資產管理數據被盜或誤報,減少網絡風險對資產管理的影響。
一是財務部門要加強對固定資產的日常核算。對不同資金來源購置的資產分別入賬、及時入賬,避免出現賬外資產;加強固定資產折舊費、凈值、殘值回收核算。摸透固定資產的特性,盤活閑置、未使用的固定資產,合理安排再使用,賦予閑置和未使用資產以新的使命。二是科學使用折舊計提方法。由于政府會計中固定資產核算采用收付實現制,在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時,可以采取多種多樣計提方式綜合性測算賬實相符水平,即更改過去單一平行線折舊費的方式,依據固定資產的差異特性和類型,針對一些基本的固定資產,依然提議選用直線法計提折舊,而對一些升級多次的新科技機器設備和電子設備,可以選用加速折舊法,如期限總數法或二倍賬戶余額下降法,加快固定資產折舊進程,使其更切合實際應用狀況和核算的合理化,加速資產設備更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鑒于上述情況,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會計核算和管理方法的改進。本文分析了新《政府會計制度》下的固定資產會計核算和管理方面的變化,以及在此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并提出了一些改進固定資產會計核算和管理的措施。各事業單位應隨時了解最新情況,盡快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及時更新和改進措施,向財務監督和管理人員提供科學和有效的會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