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彥銘
當今的幼兒教育不斷強調教育的生活化、游戲化。自然教育作為生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本文將以“種植園地”班本課程為例,結合活動的準備、教育資源的利用、課程的優勢與實施的不足,談談班本種植課程的實施方法。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陳鶴琴認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陶行知強調幼兒教育要“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而種植就是集生活化、經驗化、實踐化于一體的活動。當一株株植物出現在幼兒面前時,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會被充分激發。在剛開學的一段時間,筆者發現幼兒很喜歡去種植區玩耍,他們在種植區發現了鉆在泥土里的小螞蟻、小蚯蚓,還會時不時地向筆者詢問小草和蔬菜的名字。基于鄉鎮地區豐富的種植資源和幼兒對自然事物的濃厚興趣,筆者生成了大班班本課程“種植園地”,以下是“種植園地”班本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

幼兒的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新鮮事物。對于幼兒而言,大自然就像是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生活中的各種植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幼兒每次和它互動時都能有新的發現。在平時的日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幼兒園的各類植物和動物,積累相關經驗。同時,教師自身要加強學習,做好相關知識的儲備,這樣才能及時而準確地回答幼兒的問題。例如,筆者會在閱讀區投放一些關于植物的繪本和科學圖書,如《一園青菜成了精》《兩棵樹》等,以激發幼兒對種植的興趣,幫助幼兒積累相關經驗。筆者自身也會在空余時間針對幼兒感興趣的內容,通過閱讀專業書籍和上網瀏覽的方法積累相關經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在常規材料投放方面,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活動材料,如手套、鎬、鏟子、花盆、花灑、尺子、紙、筆等。此外,教師要基于幼兒的興趣和探索需要,引導幼兒創造性地使用材料。例如,有一次,碩碩去給植物量身高,但他去拿尺子的時候,發現尺子被別的小朋友拿完了,在教師的引導下,他決定自己制作一把尺子。碩碩想了想,尺子是直直的,所以制作尺子需要一個直直的東西。他經過一番搜尋,看到了材料倉庫里直直的木條,便請保安叔叔用鋸子把木條鋸成合適的長度,又借了朋友的尺子對照著畫了刻度,最后,碩碩還在尺子上畫了自己喜歡的圖案。其他幼兒看到后,也學著碩碩的樣子,在區域游戲的時候制作自己喜歡的尺子。
充足的時間和教師的信任是幼兒的精神動力。部分教師擔心幼兒受傷或者漫無目的地在種植園里追逐打鬧,會時不時地提醒幼兒要注意安全、不能做什么等,這會打擊幼兒的自信心,使幼兒在活動中變得拘謹。教師應該在活動過程中信任幼兒,幫助幼兒建立自信,促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活動,并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活動內容的需求,靈活安排活動時間,讓幼兒“玩”得盡興,“探”得深入。
種植園的空間是有限的。因此,除了種植園地,教師要尋找其他空間資源來拓展種植課程的活動場所,如幼兒園的墻面、竹筒圍欄和班級自然角等。例如,筆者在自己所帶班級設立了種植墻,將幼兒參與種植活動時的照片、幼兒對植物的記錄、幼兒制作的植物玩偶等都陳列在上面,在幫助幼兒梳理經驗的同時,讓幼兒感受種植的樂趣。筆者所帶班級的植物角還有一個神奇的區域“百草園”。在剛開學時,幼兒發現種植園的草特別多,于是決定一起給植物除草。在除完草的分享環節中,祺祺說:“這些小草好可憐,都會死掉的。”其他幼兒也表示惋惜。于是,大家在討論后決定用幾個大花盆把這些小草種在植物角,幼兒給小草畫了名牌,并將這個區域命名為“百草園”,幼兒每天都會自發地照顧小草和記錄小草的變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互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筆者所在幼兒園是一所鄉鎮幼兒園,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并且幼兒的爺爺奶奶大部分從小生活在農村,對種植有著豐富的經驗。因此,筆者深入挖掘家長資源,鼓勵幼兒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例如,在蘆粟手工作品制作活動中,家長們積極參與,制作了蘆粟燈籠、蘆粟葉小人、玉米鱷魚等作品,還有家長用蘆粟穗制作了掃帚。種植經驗豐富的家長是幼兒在種植活動中最好的老師。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種植園的萵苣都低下了“頭”,幼兒經過討論,決定給萵苣搭一個溫暖的“帳篷”,并請爺爺奶奶來進行指導。在活動當天,很多幼兒的爺爺奶奶來到幼兒園親身給幼兒示范如何搭大棚,還指導幼兒給植物鋪地膜。
陳鶴琴認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幼兒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也是向自然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能促進幼兒各項能力的發展,如觀察探究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教師平時要樹立理性、勇于思考、樂于表達的榜樣,引導幼兒在種植過程中遇到問題時不要放棄,而是靜下心來仔細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種植課程活動中有許多需要動手操作的地方,如照料植物、給植物搬家、制作稻草人和植物玩偶、鋪地膜等,這些活動能促進幼兒動手能力的發展。
幼兒之間的交流和交往無處不在。在幼兒進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教師應細致觀察幼兒的交往,并在必要的時候對幼兒進行引導。例如,在一次種植課程的活動中,航航和飛飛在種植區給植物澆水,航航不小心將水澆到了飛飛身上,飛飛一下子就跳起來,用手指著航航說:“我的衣服被你弄濕了。”飛飛沒說話,旁邊的宜宜說:“飛飛你也不對,你的頭突然抬起來,航航才會把你弄濕的。”飛飛說:“好吧,對不起,但你也要向我道歉。”航航說:“對不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干預,幼兒通過交流很好地解決了他們所遇到的問題。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教師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互相滲透與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筆者所帶班級的“種植園地”班本課程存在一些薄弱區域,即健康和語言。針對語言領域,筆者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投放了一些與植物和語言有關的繪本,如《一園青菜成了精》《兩棵樹》等,開展了“植物故事會”“表演植物情景劇”等活動,以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針對健康領域,筆者根據幼兒的興趣組織了關于植物的體育活動,以促進幼兒身體健康發展,還開展了“植物營養大百科”“我愛吃的蔬菜”等活動,以幫助幼兒了解蔬菜所含的營養成分,讓幼兒養成愛吃蔬菜的習慣。
幼兒對一項活動的關注是以興趣為起點的,在設計課程活動時,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幼兒的言行舉止,了解他們的興趣點,并在此基礎上發掘課程的主題。例如,筆者在與幼兒的交流中,發現幼兒對水稻這一植物充滿興趣,提出了很多與水稻有關的問題。于是,筆者抓住幼兒的這一興趣點,帶幼兒去植物園觀察水稻,并在幼兒觀察水稻的過程中為幼兒講解水稻相關的知識,引導幼兒自己尋找相關問題的答案。由此可見,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主題探究的時候,應該以幼兒的興趣為中心,引導幼兒自主解決問題。
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經驗是課程活動的根本目標。有益經驗的兩個關鍵性特點是“互相作用”和“連續”。任何一個活動的完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教師發現有些兒童特別關注雨后的蝸牛,就開展了以“蝸牛養殖”為主題的活動,活動流程如下:首先,教師讓幼兒去尋找蝸牛;其次,讓幼兒了解蝸牛的習性和蝸牛的生活日常;再次,讓幼兒為蝸牛創設一個適合生存的環境;最后,讓幼兒幫助蝸牛進行繁殖。在上述活動中,如果教師在發現幼兒對蝸牛感興趣后,僅通過一兩節課程給幼兒講解蝸牛的生活習性,會導致幼兒失去探究興趣,不利于幼兒獲得有益經驗。
班本課程是家長參與幼兒活動的新途徑,每位家長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他們的職業經歷、家庭背景、生活環境、人生閱歷等各不相同,這是一種潛在、特殊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利用家長資源來豐富課程活動的內容,鼓勵家長參與班本課程,為兒童的課程活動提供幫助。例如,幼兒對水稻種植感興趣,教師就可以邀請有水稻種植經驗的家長作為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沒有水稻種植相關經驗的家長,可以帶領幼兒去閱讀水稻種植的相關資料,以豐富幼兒的經驗,為后期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工作。這不僅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幫助幼兒了解種植水稻的相關知識,還能增進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