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琳
課程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從設計規劃到實踐需要經過反復的驗證,教師應在實踐中不斷地審核、不斷地反思、不斷地調整,以完善課程內容。課程審議對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質量起著重要的保障和推進作用,幼兒園應建立課程審議制度,定期開展課程審議活動。本文以修剪樹枝現象中得到的啟示為立足點,審視思考課程審議,反思課程審議的時間、價值、內容等,以期進一步提高課程審議的實效性,提升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
教師應具有正確的理念和良好的專業素質,精心設計、開發課程,以促進幼兒的發展。然而,在實踐中,大部分幼兒教師將課程審議看作幼兒園的常規制度,認為自己參與即可,沒有在審議活動前做好個人準備,在審議活動中也沒有全身心投入。在實施審議內容的過程中,這些教師缺少自己的思考,沒有明確課程審議的價值,往往保證了審議的量而忽視了審議的質。
課程的實踐研究離不開教師的主動參與。在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中,幼兒園應樹立“課程建設即教師建設”的指導思想,鼓勵教師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在建設課程的同時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但是,在審議活動中,很多教師僅僅是被動參與,缺乏對課程的思考以及對幼兒發展水平的了解,造成一日生活活動組織較為零散,無法達到理想的活動效果。
以往的課程審議通常是由負責人召集,針對主題藍本進行陳述,組織教師進行討論,呈現出模式化的特點,沒有聚焦真正的問題展開研討。
在一次活動中,筆者看到綠化工人在修剪馬路兩邊的大樹,他們將大樹的枝杈修剪干凈,原本茂盛的大樹一下子變得光禿禿的,全部變成了“大光頭”。冬季對樹枝進行修剪是為了來年春天的樹木長得更加枝繁葉茂,從“大光頭”到郁郁蔥蔥的蛻變現象中,筆者思考課程審議是否和綠化工人修剪樹枝具有相通性,如果對課程審議進行定期“修剪”,是否會更加具有實效?
樹枝修剪是為了幫助樹木來年春天更健康地成長,對此,教師也應思考開展課程審議的原因。開展有質量的課程審議是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保障幼兒活動的質量。筆者所在幼兒園在開展主題活動審議前,會針對主題活動的目標、內容等進行探討,挖掘資源,了解幼兒現有水平、興趣點等,從而明確活動目標、組織方式等。另外,我園通過教師個人的審議準備、年級組的小組審議活動,在交流研討中構建適宜的課程內容框架,幫助教師進一步明確主題活動的目標、脈絡等。

一些教師沒有形成整體觀,他們組織的一日活動各個環節缺少關聯,呈現片段化、活動與活動脫節等現象。從教師的交流反饋中可以發現,很多教師只是按照方案中的內容實施,很少思考開展活動的原因,分析活動之間的關系。教師應正確認識課程審議的價值,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具體活動,對活動進行科學規劃和預設,反思課程實施中的得與失,從而更好地開展課程審議。
樹枝修剪并不是因心情而定,在合適的時間進行修剪具有重要意義。通常而言,綠化工人會選擇在冬天修剪枝干,春天修剪枝葉,這也符合樹木生長變化的特點。冬天修剪樹枝有利于防治病蟲害,保障樹木來年春天良好生長。因此,教師也應思考開展課程審議的適宜時間。
在開展活動前,教師應審議、梳理幼兒原有經驗,尋找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挖掘身邊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在活動中,教師應審議幼兒生成的興趣點,分析其價值,結合實際情況調整預設的活動內容;在活動結束后,教師應針對主題活動開展情況、幼兒表現、教師收獲等各個方面進行反思,梳理經驗資料,思考是否達到預期目標。課程審議應伴隨整個活動的開展過程,教師要進行不斷的思考,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例如,在我園的園本課程審議“我們的種植園”活動中,活動前期教師和幼兒多次勘察場地了解資源現狀,一起商討種植園的規劃設計、種植內容等。教師通過調查了解幼兒的想法,結合采訪、查閱資料等方式,進行活動的價值分析,預設活動的目標、內容。在實施過程中,幼兒會生成很多新的內容,比如我園幼兒在規劃種植園的過程中生成了觀察討論、設計圖紙、交流分享、競選演講、實施規劃等一系列生動有趣的內容。在活動告一段落后,教師回顧了園本課程實施過程,反思幼兒在活動中的情緒情感、收獲體會,通過匯總梳理的方式總結經驗,為接下來主題活動的開展做好了準備。另外,我園保留園本課程審議的內容,在區級、園級兩次審議后,結合反思情況進行審議商討,為審議活動明確了方向和重點,提高了課程審議的質量。
樹枝的修剪并不是隨意的,綠化工人會考慮樹本身的形態,思考應修剪的樹枝和應采取的方法。樹枝修剪完成后,綠化工人會用草繩將樹干一圈一圈包裹起來,或者涂上白白的石灰,對樹干進行保護。課程審議亦是如此,教師應先明確工作的目標和方向,對原有主題的目標進行辨析思考,然后結合園所實際資源、幼兒的興趣等,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在實踐中進行不斷的嘗試。
課程審議的主體是教師,幼兒園應改變審議的組織形式,讓教師成為課程審議的主導者。教師應在審議前對審議內容進行解讀和分析,在審議時主動參與,積極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問題,通過共同商討確定適宜的內容。另外,結合活動后審議反思,幼兒園應讓教師分享自己在活動過程中的得與失,介紹班級生成的特色活動,鼓勵教師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進一步激發教師參與審議的熱情。
在以往的課程審議中,教師需結合園所實際情況調整相應內容,翻閱大量資料,這給教師增加了工作量,也使其不能進行直觀的比較。幼兒園應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變換表格形式,采用批注、文字顏色對比等形式,突出調整和修改內容,幫助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進行審視和調整。例如,我園改變原來的表格模式,通過文字顏色變化突出現階段的調整,以批注形式標識調整的緣由等。
教師應根據幼兒園實際情況進行思考和調整,結合園所資源以及幼兒實際的發展水平,進行科學合理的審議,選擇適宜的內容。例如,在“我要上小學了”主題活動中,由于我園靠近小學,我園的主題課程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有的班級采訪小學的哥哥姐姐,了解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有的班級根據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設計清單,全方位地了解小學等。我園結合園所便利的資源,滿足了幼兒的不同需求,通過豐富多元的內容幫助幼兒更具體地了解小學,激發了他們升入小學學習的興趣。
在整個課程審議及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思考活動內容的可行性。教師可通過“你知道些什么”“你還想知道些什么”等問題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及發展需要,在活動中辨析活動開展的價值,明確活動前行的方向,不斷調整優化活動內容。在活動結束后,教師要思考活動目標的達成情況、幼兒的收獲以及活動中存在的不足等。

例如,冬天到來后,筆者所在班級的幼兒關心種植區的植物,準備給蔬菜寶寶蓋房子。筆者引導幼兒探討“怎么蓋”“用什么蓋”等問題,在探討過程中尋找教育契機,與幼兒進行交流研討,并收集了相關材料,調整優化了原來的課程內容,開展了一次搭棚的項目活動。在活動中,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調查、討論、設計活動。通過一次次的實踐調整,幼兒成功地為“蔬菜寶寶”搭建了過冬的房子。整個活動中,幼兒根據自己的設計自主收集材料、測試距離、選擇適合的固定方式等,發展了動手能力和搭建技能,也了解了更多關于溫度、濕度的科學知識。
綜上所述,冬日綠化工人修剪樹枝的行動給予了筆者很多啟示,使筆者對課程審議進行了一系列思考,明確了課程審議的問題、價值及改進方法。因而,教師應該善于觀察生活,善于感受生活,善于發現生活,從生活中尋找教育契機,更好地開展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