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夢麗
班本課程是以班級為單位,師生雙方共同開發的富有班級特色的課程。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論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步驟:實驗觀察——閱讀參考——發表創作——批評研討,他提出要遵循“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的基本原則。筆者以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和興趣組織了班本課程實踐活動“運水小記”“邂逅藍染,布里生花”“你好,恐龍”,以支持者的角色引導幼兒在大自然、大社會中學習,鼓勵幼兒積極表達與表征,學會記錄、梳理經驗,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在這一環節,教師應引導幼兒通過觀察與實驗,獲得直接經驗。在引導幼兒觀察時,教師要注意全面觀察,概括全體;比較觀察,精密分析;系統觀察,明確目標。除強調幼兒的觀察之外,教師也要觀察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引導兒童進行深入探究。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觀察幼兒的行為,了解他們真正感興趣的話題,以確定班本課程的選題。比如,在晨間談話中,幼兒可能提出了一個不易回答的問題;在實踐活動中,大部分幼兒都想解決的問題;在午后散步時,幼兒發現了一個新鮮事物等。
“運水小記”課程源于一次玩沙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辰辰挖了一條水渠,祎祎說:“水渠里還沒有水,我們去運水吧!”于是,他們根據已有經驗,在水渠上鋪上一層塑料袋,開始用小桶運水,來來回回運了很多次以后,祎祎說:“我好累啊,有什么輕松一點的辦法嗎?”辰辰說:“可以用水管接在水龍頭上直接讓水流過來!”他們環顧四周,沒有找到水管。這時,細心的祎祎發現了材料筐里的PVC管,他們開始嘗試用PVC管進行連接運水。運水問題是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因此筆者根據這一話題,生成了班本課程“運水小記”,引導幼兒解決了之前活動中的問題,滿足了他們的發展需求。
在選定班本課程的主題之后,教師可通過談話活動,問一問幼兒,“對于這個話題,你知道些什么?”了解兒童對于所選主題的經驗基礎。在掌握兒童的經驗水平后,教師可繼續詢問幼兒,“對于這個話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了解幼兒的興趣點。
例如,班本課程“你好,恐龍”是幼兒很感興趣的一個話題。關于恐龍,幼兒通過恐龍玩具、恐龍繪本、恐龍動畫片等,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在與幼兒討論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幼兒了解恐龍的生存時間、恐龍的類別、恐龍的滅絕時間。基于這些經驗,幼兒提出了新的問題,如“恐龍生活在什么時代?”“恐龍有哪些種類呢?”“恐龍到底有多大?”“恐龍為什么會滅絕?”等。
在明確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導向之后,教師可運用觀察法和實驗操作法,引導幼兒解決問題。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豐富、充足的操作材料,讓幼兒仔細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從而發現問題的“癥結之處”。
例如,在班本課程“邂逅藍染,布里生花”中,幼兒第一次制作藍印花布失敗了。第一次扎染之后,幼兒的藍印花布大部分都完全染上了藍色,沒有花紋的印跡。幼兒在染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白棉布怎樣才能染出花紋,而不是全部變藍呢?”“白棉布浸濕后該怎樣才能擠干一點呢?”“扎一扎時皮筋怎么扎緊呢?”“滴染料時要怎樣滴才能不染到整塊布上呢?”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引導幼兒進行探討。芃芃提出擠干時要像洗毛巾一樣用力一點,要兩只手一前一后使勁擰。通過再次嘗試,幼兒找到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比如把皮筋扎在同一個地方,扎的時候把皮筋盡量拉長,多繞幾圈,就可以扎得更緊了。
幼兒通過一次次的失敗經歷,在多次嘗試后總結出扎染的注意點。在幼兒開始提出問題時,筆者沒有直接告知幼兒答案,而是鼓勵幼兒自己探索、試錯,讓幼兒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正符合陳鶴琴先生提出的“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提出,許多知識是不可能進行實驗觀察的,單憑經驗也不易徹底了解事物,所以在“做中學”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就要大量閱讀參考,消除疑問。這樣既能彌補兒童感性經驗的不足,又可以防止他們陷入主觀主義、經驗主義的偏向。因此,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充足的課程資源。
繪本是幼兒能夠隨時隨地直接接觸的課程資源。在班本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繪本書籍,供兒童閱讀、參考。比如,在“邂逅藍染,布里生花”活動中,幼兒對藍印花布的制作方法之一——蠟染非常感興趣。筆者引導幼兒閱讀了繪本《藍花坊》,讓幼兒了解到苗寨蠟染是用燒熱的蠟燭油畫花紋的。又如,在“你好,恐龍”活動中,幼兒積極地把家里有關恐龍的書籍帶到幼兒園,和同伴分享自己知道的恐龍知識。
網絡搜索是獲取知識經驗最快的方法,一些在書籍中無法找到答案的問題,教師可引導幼兒通過網絡搜索,搜集自己想要的信息。由于幼兒的年齡小,教師和家長要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并且適合推進班本課程的網絡資源。
幼兒教育不應局限于幼兒園及家庭,教師應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鼓勵幼兒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在班本課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和家長尋找生活中有關課程主題的內容,多維度地了解課程主題。比如,在“邂逅藍染,布里生花”中,筆者向幼兒介紹了南通的藍印花布博物館;在“你好,恐龍”中,筆者向幼兒介紹了常州恐龍園。
教師應引導幼兒整理自己的觀察、實踐記錄,用故事、報告、繪畫等各種形式表現出來,以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表達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通過語言獲取信息,幼兒的學習逐步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幼兒提出問題、相互討論、提出解決辦法的過程都是語言表征的過程。在“邂逅藍染,布里生花”和“你好,恐龍”班本課程中,筆者通過調查表的形式了解幼兒的基礎經驗以及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在幼兒完成記錄表后,教師應鼓勵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發現和問題,讓幼兒學習運用總結性語言表達調查表中的內容。

除語言表征之外,《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步技能”。教師要引導幼兒運用簡單的符號或者繪畫的方式,整理、記錄自己的經驗。
以“你好,恐龍”活動為例,幼兒的問題從“恐龍到底有多大”細化到“30米長的梁龍到底有多大”。幼兒對于距離的感知是模糊的,他們只知道30米是很長的距離。基于此,筆者引導幼兒用一米繩在操場上進行實地測量,讓幼兒對30米的距離有了具體的認識。同時,筆者通過簡單表格的形式,引導幼兒運用簡單符號記錄自己的探究結果。有的幼兒畫了樓房,說:“三角龍有3層樓房這么高!”有的幼兒畫了大樹,說:“腕龍有5棵大樹橫著擺連起來這么長!”
在班本課程結束之后,教師應帶領幼兒一起回顧課程內容,總結所獲得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問答的形式,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并在黑板上記錄討論內容,幫助幼兒整合在課程活動中獲取的零散經驗,形成完整的課程經驗網絡圖。
對于班本課程中幼兒的照片、表征內容、作品等,教師要完整地保存下來,與幼兒一起利用這些材料,制作主題海報,并展示在幼兒活動區,讓幼兒隨時回顧以往課程的經驗。除此之外,這些照片、表征內容、作品也可以成為新的課程資源,成為下一個班本課程的經驗基礎。
比如,在“探秘恐龍”的課程結束后,筆者對課程中的照片、調查表、作品、繪本進行整理和展示,生成新的“恐龍博物館”的課程內容。幼兒參觀博物館后,自發地提出在班級中建造恐龍博物館的想法,“建造博物館需要哪些準備?”“怎么布置博物館?”“博物館如何營業?”幼兒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他們通過交流、討論,記錄自己想到的方法,并從中選擇最優方案。在博物館的建造中,幼兒不僅能夠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認真專注地探究問題、堅持不懈地解決問題,還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進一步發展了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論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教,幼兒更好地學。教師應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實踐獲取直接經驗,幫助他們在學習與發展的道路上獲得更多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