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彩虹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沉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以民間活動、手工技藝、傳統節日、傳說故事、文字習俗等形式展現出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與精神命脈,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深刻的內涵。幼兒園教育是幼兒的啟蒙教育,教師應在幼兒活動中,浸潤傳統文化教育,培育傳統文化信念,提升幼兒的人文綜合素養。本文基于“游戲化”教育視角,分析借助幼兒游戲活動,浸潤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并從選材與實踐兩個層面提出建議。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沉淀在悠久的歷史中,多數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需要人們跨越時代的鴻溝進行感知和理解,這對幼兒來說,難度無疑是巨大的。因此,教師在借助幼兒游戲活動浸潤傳統文化教育時,應該合理選材。筆者基于自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梳理了適合3~6歲兒童的傳統文化,如神話故事、漢字、民間游戲、節日文化、手工藝文化等幼兒比較感興趣的資源,有意識地避免了文言文等高難度傳統文化資源在幼兒園活動中的應用。教師可以將這些文化資源融合在幼兒的游戲活動中,開展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游戲活動,為幼兒打開傳統文化教育的大門。
幼兒園一日生活常規要求指出,每班應有三個及以上能為幼兒提供多種經驗的活動區。幼兒在游戲中成長,多以區角游戲活動為載體,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與幼兒區角游戲活動相融合。
1.益智區:在智力游戲中發掘傳統文化智慧
開展益智區活動,是開發幼兒智力的有效方式。傳統益智游戲和民間益智游戲均隱含著傳統文化信息,如華容道、七巧板、九連環、迷宮等游戲,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開展此類游戲活動,這既能在玩的過程中開發幼兒智力,又能引導幼兒自主發掘傳統文化智慧。
以中班游戲活動“會魔法的七巧板”為例,筆者將益智玩具七巧板投放在班級益智區內。在活動中,筆者先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辨認七巧板拼成的圖案,并詢問他們:“老師今天帶來了一些新伙伴,你們認識它們嗎?”接著,筆者出示裝有七巧板的整理箱,引導幼兒認識七巧板,并詢問他們:“老師這里有一個百寶箱,你們想知道寶箱里有什么嗎?”最后,筆者啟發幼兒:“漂亮的新伙伴就是寶箱里的這七種圖形拼成的,它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七巧板,是古人發明的。你們能用它們拼出其他有趣的圖案嗎?想不想試一試呀?”
在筆者的引導下,幼兒拿起七巧板開始拼裝。有的幼兒用七巧板拼出了一個惟妙惟肖的小兔子,有的幼兒拼出了一棵造型獨特的大樹,有的幼兒拼出了一所小房子,……幼兒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在七巧板搭建的“橋梁”上,幼兒實現了與古人智慧的交流。在活動中,筆者給幼兒介紹了七巧板的傳統文化背景,并鼓勵幼兒去發掘七巧板更多的奧秘。在筆者的引導下,幼兒紛紛議論起來。“我們的古人可真聰明,發明了七巧板,我可得向他們學習”“我要謝謝我們的古人,七巧板可真好玩”“我要保護好七巧板,讓弟弟妹妹也能玩”。這些話語雖是童言童語,略顯稚氣,但也能顯示出幼兒對七巧板傳統文化的思考。在活動中幼兒對傳統文化智慧的了解逐漸增加。
2.語言區:在漢字游戲中感知中華語言魅力
幼兒園語言區活動,直接關系著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根據3~6歲兒童的特點,對語言區漢字游戲進行創新設計,將中華民族語言文化滲透在語言區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認識。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大班游戲活動“漢字的演變”,準備《漢字變身》電腦動畫,借助日、月、天、山、水、火、土等漢字卡片,以及對應的象形文字卡片開展漢字游戲。
首先,筆者與幼兒一同欣賞電腦動畫《漢字變身》,動畫中的象形文字演變成現代漢字的過程中,筆者會詢問幼兒看到了哪個漢字寶寶的變身,漢字是怎么演變的,并根據幼兒的答案,給出相應的解釋,激發幼兒對漢字文化的興趣。其次,筆者會給幼兒分發漢字與象形文字卡片,開展“漢字找朋友”配對游戲,使其通過形象化的對比給卡片配對。最后,筆者根據幼兒在游戲中成功配對的漢字,引導他們說出配對的理由。
認識漢字、了解象形文字、配對卡片、說出理由,游戲活動每進行一步,幼兒對漢字的感知就加深一層,就越能發現漢字這一中華民族傳統語言文化的獨特魅力。
3.角色區:在角色游戲中理解傳統文化故事
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故事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調動他們聽故事的熱情,激發他們演故事的興趣。基于此,在角色游戲區活動中,筆者設計了角色豐富的扮演游戲,尊重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主體性,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將傳統文化故事演繹出來,希望增加幼兒對傳統文化故事內涵的理解,傳承故事中的民族精神。
以中班游戲活動“女媧補天”為例。筆者根據幼兒的角色意愿,向幼兒提供了不同的民族服飾,讓他們扮演來自不同民族的“女媧”,合作完成“補天”。游戲結束后,筆者先引導幼兒說出游戲體驗,如,“女媧好勇敢,天柱斷裂了,她去把天補起來”“女媧保護我們,我也要保護別人”“女媧真厲害,這么危險她都不害怕,以后我也要勇敢一點”等,再對游戲活動作出總結,加深幼兒對傳統故事中自強不息、不畏艱險等民族精神的理解。
戶外游戲活動是幼兒園游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戶外體育游戲、戶外民間游戲等。在戶外開闊的游戲空間中,教師能更加多元地設計游戲、增加游戲情節、擴大活動范圍,使幼兒能更加自由地體驗游戲。因此,教師可以聚焦戶外游戲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合在戶外游戲中。
例如,“中國功夫”戶外體育游戲。南拳北腿、武當武術、太極拳、八卦連環掌等中國功夫都歸屬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武術范疇,時至今日,仍在當代社會傳承。教師可以結合中國功夫設計戶外體育游戲,帶領幼兒探索武術傳統文化,這既能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又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低難度的太極拳入手,設計“太極切西瓜”游戲活動。首先,教師在班級播放太極拳的視頻,激發幼兒對太極拳的興趣。然后,教師可以將幼兒帶到戶外,給幼兒演示太極拳的基礎動作,同時,在表演中念出太極動作順口溜,如一個西瓜圓又圓(雙手在胸前作太極抱球動作),一刀下去成兩半(一只手作扶西瓜狀,另一只手慢慢地向下劈),你一半來(雙手向左捋)他一半(向右捋),給你你不要(雙掌蓄勁慢慢向左前推),給他他不收(雙掌蓄勁慢慢向右前推),那我怎么辦(雙掌微快收回)。像這種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幼兒很快地記住太極拳動作。最后,教師根據順口溜內容,向幼兒發出“一個大西瓜”“一刀切兩半”等游戲口令,引導他們按照順口溜練習太極拳動作。
從一點一點地扎馬步,到“切西瓜”,太極拳與游戲活動合二為一,幼兒自此成為“中國功夫”的小小傳承人。
幼兒游戲活動還包括主題游戲,即教師根據某些特定的主題與目標設計的游戲,這些游戲通常能發揮特別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師可以將主題游戲活動作為重要載體,先打造豐富的主題游戲,再融合多元的傳統文化。
1.在手工藝主題游戲中走進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從不缺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手工藝活動,幼兒自主參與手工藝活動能讓手工藝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因此,在幼兒游戲活動浸潤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可以基于手工藝傳統文化視角,適當簡化復雜的手工藝制作過程,保留其精髓,鼓勵幼兒自主設計、完成手工游戲。
例如,在小班“妙手中國結”游戲中,由于小班幼兒動手能力處于初級發展水平,在說明中國結寓意的基礎上,筆者沒有過多在意幼兒編中國結的成果,而是鼓勵他們進行“編繩”手工活動,并讓他們對編織的中國結進行描述,說明自己在中國結中融入的美好祝福。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既體驗了手工的樂趣,也感受了中國結傳達心愿、表現祝福的內涵,自然地感知蘊含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古老的情致與智慧。
在中班“毛筆大變身”游戲中,筆者通過PPT給幼兒演示毛筆的制作過程,講述書法歷史,并準備了充足的毛筆制作材料,鼓勵他們融入自己的創意制作一支獨特的毛筆。在制作完成后,筆者拓展了“寫毛筆字”游戲環節,鼓勵幼兒拿起制作的毛筆,在宣紙上書寫漢字,感受書法的意蘊,以促進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
2.在節日主題游戲中傳承傳統文化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中華民族的浪漫,是每逢傳統佳節的美好祝愿,是飽含寓意的傳統習俗。教師可以結合傳統節日與習俗的文化底蘊,在節日主題游戲活動中浸潤傳統文化。春節、中秋、元宵、清明、端午、重陽等,每一個傳統節日的到來,教師都可以設計主題游戲活動,帶領幼兒感受節日氣氛,讓幼兒在游戲中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
以大班游戲活動“元宵喜樂會”為例。隨著元宵節的到來,筆者設計了“元宵喜樂會”主題活動,安排了“滾元宵”“做燈籠”“猜燈謎”等游戲活動。活動開始前,筆者請幼兒表述了自己對元宵節文化的認知。活動開始后,筆者組織幼兒自主參與游戲的不同環節,并鼓勵他們動手制作湯圓、紅燈籠,同時,鼓勵他們根據自己對身邊事物的理解設計燈謎游戲。在游戲活動中,幼兒能感受元宵佳節的傳統習俗文化,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形成一定意識。
借助游戲活動浸潤傳統文化,開發“小游戲”的“大教育”功能,讓幼兒在快樂玩耍的同時接觸、認識、了解、傳承傳統文化,并形成文化意識,能培養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這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能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