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雨朦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大班幼兒年齡在5~6歲之間,此階段的幼兒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一定的發展,能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具有較強的合作意識。但是,部分家長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意識淡薄,很少給幼兒提供獨立完成任務的機會,導致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幼兒的成長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與照顧,但是家長的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剝奪了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影響了幼兒自主性、獨立性的發展。本文探討了家園共育背景下有效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問題,并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教育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促進幼兒健康發展,必須重視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并舉,實施家園教育同步化、一致化。因此,幼兒園應采取多種家園合作方式,創建寬松的環境,讓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家園共育培養大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幼兒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對幼兒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幼兒升入小學,面臨的是完全陌生的環境,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入學適應期,為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班是幼小銜接關鍵期,也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關鍵階段,教師和家長要抓住契機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比如,讓幼兒自己穿脫衣服和鞋襪、整理床鋪、獨立用餐、自主洗漱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幼兒學會自我管理,逐漸形成獨立的人格。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幼兒每學一項動作,其大小肌肉群、動作協調性將得到相應的發展。隨著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幼兒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的意識,這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責任感。
家園共育背景下,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得以有效整合,雙方可以共同為幼兒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教育目標,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更好地成長。大班幼兒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手部動作靈活協調性強,家長與教師應根據大班幼兒的發展情況,達成統一目標,攜手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筆者提出四點家園合力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建議。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應當主動與幼兒家庭溝通合作,為家長提供科學育兒宣傳指導。家園共育是當前幼兒教育發展的趨勢,是保證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教師應積極與家長溝通,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形成教育合力,培養大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可以從線上和線下兩方面加強與家長的溝通。
1.建立線上溝通平臺。部分幼兒家長受專業限制,缺乏正確的育兒觀念。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好自身的專業素養,通過微信、QQ、騰訊會議等網絡信息平臺,向家長傳遞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使家長充分認識到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讓家長了解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以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比如,教師可向家長滲透幼兒正確進餐、洗手、穿脫衣服的教育方法等。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和家長分享一些優秀的教育資源,如兒童繪本《別讓鴿子太晚睡》《不睡覺世界冠軍》《肚子里有個火車站》《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誰吃了我的粥》等。這些生動的繪本故事能吸引幼兒的閱讀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幼兒的獨立意識,有助于促進幼兒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利用線上講座的方式,定期開展科學育兒方面的講座,使家長通過專業性的學習建立正確的育兒觀,強化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性,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2.建立線下溝通渠道。在家園共育中,教師和家長面對面溝通,能更準確地發現幼兒在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教師和家長在溝通后發現,一些幼兒在園內幾乎所有事情都可以獨立完成,并且完成度很高,還能幫助其他幼兒完成任務。但是,這些幼兒回到家庭環境中,卻仿佛變了一個人,變得事事都要依賴家長,甚至使用哭喊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對此,教師可以為家長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向家長提供專業性的教育建議,協助家長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促使幼兒自理能力得到鍛煉。
大班幼兒各方面能力較強,但仍然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家長和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在幼兒成長中的教育和引導作用,通過有效交流和緊密合作,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針對大班幼兒具有較強動手操作能力的特點,教師可以培養幼兒服務自己、服務他人的意識。如教師可以開展“值日生”活動,讓每名幼兒輪流擔任“值日班長”,幼兒在值班當天天需要維護班級環境、整理班級衛生、協助教師發碗筷盤子、監督同伴洗手和疊被子等。教師可以將幼兒值日的過程用圖片、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分享到家長群,引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也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延續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適宜的教育計劃,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家長可以鼓勵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學會自己解鞋帶、穿衣服;能按類別歸納、整理自己的物品;主動收拾自己的玩具、圖書;等等。
大班幼兒處于幼小銜接的關鍵期,培養幼兒良好的自理能力,對幼兒快速適應小學生活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和家長在培養幼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要向幼兒滲透責任感教育,強化幼兒的責任意識,引導幼兒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人,為幼兒將來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比如,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除了有針對性地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脫衣服、換鞋子、疊被子、整理圖書、收納文具等,還要向幼兒傳遞愛護集體、保護弱小、幫助同伴的觀念,以強化幼兒的責任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用話語多鼓勵幼兒,如“你是最棒的”“相信你可以做到”等。教師的鼓勵和督促能激發幼兒承擔責任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幼兒的責任意識。
教師還可以將幼兒的學習活動分享到家長群,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強化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進一步增強幼兒的責任意識。比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交給幼兒一些任務,讓幼兒參與一部分家務勞動,或者讓幼兒負責照顧小動物等。
《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和幼兒園作為幼兒生活和學習的主要陣地,應保持教育一致性,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教師要積極和家長進行溝通,向家長宣揚最先進的教育理念,統一雙方的教育目標,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及發展規律,向家長介紹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讓幼兒做,哪些事情不可以讓幼兒做,讓家長了解該年齡段幼兒的性格特點、教育方法,有效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園可以定期組織家園交流活動,采用個別交流和開家長會兩種模式。個別交流是指教師和家長面對面進行溝通,雙方結合幼兒的生活習慣、發展階段、自理能力等展開探討,以了解幼兒在不同環境中的表現,及時調整教育目標。在召開家長會時,教師可以將“大班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目標”打印出來分發給家長,使家長意識到培養大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和教育計劃,通過家園共育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共同為幼兒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家園合作是當前幼兒園教育中的有效方式,家庭和幼兒園緊密配合,互相合作,能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和教師應充分認識家園共育的重要性,發揮家園共育的優勢,形成“1+1>2”的教育效果,促使幼兒自理能力得到提升,為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生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