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維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西安 710000)
“課程思政”源于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的實踐。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育才先育人,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成為高等教育培養的廣泛共識。《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的出臺在全國高校中掀起了“課程思政”內涵、實踐、路徑和評價等各個方面的研究。從中國知網的發文量來看,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發文量從2018年起呈現激增態勢,2021年發文量達1.51萬篇。這些論文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教學改革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了豐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學校的教育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把立德樹人任務落實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成為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標準。通過全國各高校積極地推進落實,2021年教育部立項課程思政示范課699門,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699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30個,在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和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培訓,有67萬教師參加了培訓。2022年2月,在重慶召開的全國高教處長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提到,2021年課程思政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表面化”“硬融入”“兩張皮”等問題得到了切實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積極響應。
靳諾認為:“所謂‘立德’,即要培養學生德行一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謂‘樹人’,即要培養職業技能與專業精神相匹配的個人素養。”2020年11月5日下午,“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在中國傳媒大學啟動,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澎湃新聞等主流媒體的新聞記者親述抗疫報道的經歷、創新和精神,題材鮮活。特別是90后新生代記者的講述,既有驚心動魄的生死救援,又有感人淚下的奉獻和犧牲,把這個行業對人才的政治素養、人格素養和專業能力不可分割的需求體現得淋漓盡致。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組織傳媒系學生在線收看了大講堂的啟動儀式,隨后在傳媒系開展了大講堂進專業課的學習活動,組織開展了深刻的學習活動和討論活動,學生們在生動的案例面前深受震撼和感動。大講堂顯著增強了廣大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學生們體會到了新聞傳播的社會責任和個人擔當,深刻認識到了新聞傳播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在大講堂學習傳播過程中獲得了職業技能與專業精神相匹配的個人素養的培養實踐,成效顯著。通過這次實踐可以發現,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元素之間更應該同向同行,新聞傳播類學科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要建立在更為真實的新聞傳播真實場景中,凝練不同課程中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形成學科系統性的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建立更加科學的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模式。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對每個專業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提出了標準和要求,新聞傳播類專業在高等教育、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培養在信息傳播鏈條當中從事信息內容制作、編審、營銷、輸出文化創意、管理信息傳播過程的專業性人才。他們作為文化產業領域的主力軍,在意識形態上的認識和立場是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內容。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教學偏重專業基礎知識,忽略了意識形態的引導;教學過程中對于思政元素“硬灌輸”,馬列教育呈現斷檔現象;專業思政教師匱乏,學生價值觀念模糊。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是一所地方應用型獨立學院,學校立足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根據《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2019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畢業生中有70.46%的人為陜西生源;已就業的畢業生中,有67.99%的人在陜西就職,有62.92%的畢業生就職于民營企業(個體單位),60.73%的民營企業屬于300人以下規模的中小型用人單位。這些數據表明,地方獨立學院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方向是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作為以市場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普通高校,從畢業生輸出的用人單位評價分析人才培養的質量是關鍵的依據和支撐。《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2020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對招聘過本校應屆畢業生的用人單位進行了關于畢業生工作能力的調查。數據顯示,用人單位對能力的需求度和滿意度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特別是“服務他人”“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差距明顯。(圖1)

圖1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能力的需求程度及滿意程度(數據來源:麥克思-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用人單位評價數據)
由此可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一方面,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對學生的政治素養、道德素養和專業素養具有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畢業生服務的企業多為中小型民營企業,對學生的服務意識、職業規范行為、創新能力等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聞傳播學科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是建構與市場需求、行業需要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把立德樹人和專業培養緊密結合,以“課程思政”為基礎,以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為路徑,形成系統而有成效的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的評價機制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引領。在人才培養模式中,評價機制是關鍵環節。2020年,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這是對人才培養評價進行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該方案明確提出要對學生評價做出根本性改革,唯分數論的評價維度要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進行豐富和完善,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體系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是由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評價指標等方面構成的一個完整體系。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就是評價主體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評價客體培養的人才質量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以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新聞傳播學科為例,地方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機制應該通過以下幾個方向來對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方向和引導。
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以《標準》為基礎,結合應用型普通本科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新聞傳播類專業的人才質量評價內容要包括政治理論素養、國際視野及創新意識、專業知識理解、專業能力應用、對技術變遷的適應性。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改變,在國際傳播環境中,話語權顯得至關重要。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的國際視野已經成為專業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看待中國的發展和未來,也為課程體系的重構及教師能力素養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傳播技術、信息傳播形態、信息傳播用戶更迭速度越來越快的背景下,越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要輸出對象的地方普通高校,越需要對這些技術的變遷具有適應性和包容性,越需要與市場、行業、企業有更緊密的連接。近年來,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5G、區塊鏈、元宇宙等新概念層出不窮,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必須把是否適應技術變遷作為評價內容之一,以反映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應堅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主流的評價體系是以評價指標體系為評價維度而建立的評價體系,更加強調可量化值對評價結果的影響。然而,政治理論素養、法制意識素養、職業道德素養、創新精神素養這些基于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是難以進行定量分析的。在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中,要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這五個維度來進行綜合性評價,通過成績、報告、實踐等多種形式來衡量,利用真實的、專業的職業場景空間來配合,從而形成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評價體系。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審視課程體系,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在專業立德樹人的培養任務中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高校應根據教育教學規律,按照學生專業學習的年限建立育人評價指標體系,以持續性的評價結果反映對學生五育并舉的培養成效。(表1)
一般的認知規律都是要先建立認知,經由實踐、理論聯系實際,最終實現融會貫通。真實的崗位實踐是最能反映學生職業道德的方式,通過師生共評,和指導教師和企業導師共評的評價方式,能夠有效避免單一維度的主觀性。
評價結果的反饋是質量保障體系中形成閉環的關鍵環節。首先,評價反饋應該是持續的,以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為例,畢業生質量報告從縱向維度來比較只能是與之前的畢業生質量進行對比,然而從入校到畢業這個過程才更能反映出學校的培養成效,而持續評價是為了持續改進,因此培養質量評價應該是持續的,有連續性的。其次,評價反饋應該是動態的。專業人才培養是由課程體系建立的培養方案來落實的,建立課程學習評價動態反饋機制,可以為后續的課程培養提供引導和方向,是促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