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男,曲 慧,夏 洪
[1.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2.湖北建科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廣東 惠州 516002]
鵝城大橋主線橋梁全長1 119.5 m,位于廣東省惠州市隆生大橋下游0.9 km,東江大橋上游1.3 km,距下游新開河與東江匯流口約0.5 km,距下游惠州東江水利樞紐約16 km。主橋長460 m,北引橋長240 m,南引橋長419.5 m。鵝城大橋設計在惠州市城市總體規劃、“豐”字交通主框架總體布局規劃的指導下完成。鵝城大橋作為一座加密橋梁,功能定位為兼具交通和凸顯景觀功能的城市主干路橋梁。主線采用雙向6 車道,設計速度為50 km/h,主橋兩側分別設置3 m 非機動車道和2 m 人行道。
大橋所處東江河段,在天然節點及人工護岸等條件下,該河段河槽平面位置基本穩定,東側為現狀航道水域,西側為未來擴容航道水域,橋址區河段水位平穩,常水位為11.5 m,現狀河床底標高約0.025 m,水深最深為11.475 m。
東江在鵝城大橋段規劃為內河Ⅲ級航道,單通航孔布置,采用單孔雙向通航。單個通航孔凈寬尺度Bm≥145,通航凈高Hm≥10 m,最高設計通航水位17.16 m,最低設計通航水位9.24 m。通航孔代表船型為1 000 t 級貨船,同時按照提升一級設防,通航孔兩側橋墩按照不低于2 000 t 級船舶撞擊力進行設計。其余水中橋墩根據水深能夠通行的船舶進行設防,所有水中墩均布置防船撞裝置。
大橋設計基本風速W1 作用U10= 28.9 m/s,W2作用U10= 34.5 m/s。橋址區工程地質場地穩定,新構造運動較弱,全新活動斷裂未進入橋位。基巖為微風化泥質砂礫巖,埋深在50 m 以下,上層為中風化泥質砂礫巖,中風化層中存在反復夾層,為全風化泥質砂礫巖,河槽內覆蓋層主要為粉質黏土、粗砂、圓礫、卵石。地震基本烈度為6 度, 地震基本加速度峰值為0.05g,場地類別為II 類,抗震設防分類為甲類,采用基于性能的兩水準,兩階段減隔震設計方法,E1 地震作用重現期為475 a,E2 地震作用重現期為2 000 a。
主橋方案以東江之“水”、惠州之“鵝”為主要元素進行演繹設計。空間拱肋和中心塔整體感觀優美簡潔,細部構造刻畫傳神,再配合放射性拉開的吊桿索面,形象地勾勒出天鵝曼妙的身姿。
主橋方案造型呼應了“鵝城”的千年美稱。拱肋將天鵝雙翼的美麗形態凝固下來,富有張力的造型呈現出一種蓄勢待發的靜態美和一種平衡的力量感。空間拱肋之間通過陣列有序的風撐桿件相連,配合以散射布置的吊桿,在精細雕刻天鵝翅膀形態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了全橋的層次感。
景觀視點方面,橋位處水域開闊,具有多角度良好的景觀視野,可以全方位展現橋梁方案的不同立面形態。橋梁建成后將成為區域重要的景觀建筑。
遠眺,由橋塔和拱肋勾勒出的天鵝造型,猶如兩只美麗的天鵝在東江上曲頸游曳,在寧靜的江面上,姿態輕盈優美,為東江增添了獨特的美麗情調。
近觀,由空間拱肋和風撐描畫出的天鵝羽毛潔白如雪,為山水優美的惠州增加了生機與活力。天鵝的造型使橋塔簡潔現代,富有動態感,展現了惠州和諧的生態環境。圖1 為鵝城大橋效果圖。

圖1 鵝城大橋景觀效果圖
橋梁跨徑布置應根據橋梁建設條件和功能景觀需求合理確定。橋墩位置和橋梁跨徑布置需要考慮現狀河床斷面情況和堤壩環境,滿足防洪水利影響、水上航道等級要求及周邊道路要求。同時,在結構受力合理、滿足自身功能的前提下,還要考慮橋面的舒適性、橋梁景觀性、橋梁跨度的經濟性等多因素[1-2]。
由于主橋橋位上下游1 km 范圍內均有現狀橋梁,考慮本橋位新建橋梁后,與上下游兩座橋梁將一起形成“巷道效應”,為了保障通航條件的順暢和安全,橋梁采用單孔雙向通航方案,并與上下游橋梁通航孔對應布置。
首先,要保證鵝城大橋主橋的通航孔與上游隆生大橋(40 m+185 m+40 m 中承式系桿拱橋)的通航孔對應布置,因此確定了主橋中墩的布置位置;其次,橋位下游的東江大橋為多孔上承式拱橋(7 孔凈跨75 m),考慮船舶通行時航道的順暢,需要開辟東江大橋第二孔為通航孔,滿足通航條件。
鵝城大橋橋軸線法線方向與水流流向交角為4°,設單孔雙向通航,通航凈寬不小于145 m,橋梁通航凈空尺度滿足III 級航道要求。為遠期航道發展和船舶航運預留提升空間,與航道部門最終確定本次主橋單跨基本跨徑為180 m,并留兩個主跨為180 m的通航孔。東側180 m 橋跨作為現階段使用通航孔,西側180 m 橋跨作為未來可能擴容的預留通航孔。鵝城大橋主橋通航孔布置見圖2。

圖2 鵝城大橋主橋通航孔布置示意圖
主橋跨徑布置為50 m+180 m+180 m+50 m,在主跨180 m 兩側分別布置一個50 m 邊跨。通過計算分析,50 m 邊跨的設置,有效提高拱跨剛度約21%。由于邊跨的平衡作用,主橋180 m 拱跨總體受力更加有利,同時主橋邊跨跨徑與引橋協調統一,確定引橋與主橋銜接范圍基本跨徑為50 m 左右。
主橋景觀造型是本項目的一個設計亮點和重點。拱肋尾部的鋼結構是展現造型方案美學創意的重要手段。拱肋尾部布置在50 m 邊跨范圍上,如果邊跨與主跨主梁結構連續,那么拱肋造型更容易處理,且主橋的主梁與拱肋均采用鋼結構,拱肋與主梁的材料質感相同,景觀上更為順暢。
常水位下,橋位處東江河面寬度約為620 m,為盡量減少大堤內橋墩數量,減少橋墩阻水面積,降低阻水率,盡可能縮短橋梁總體長度,節約造價。南北兩岸引橋采用多跨連續梁橋跨越兩岸大堤和江濱路:引橋基本跨徑與主橋邊跨匹配,采用基本跨徑為50 m 左右;北引橋跨徑布置為3×46.5 m+2×47.75 m;南引橋跨徑布置為51.5 m+52 m+51.5 m+3×46.5 m。南引橋大堤以外范圍,由于不受阻水率限制,綜合考慮結構經濟性,橋梁跨徑布置為4×30 m。鵝城大橋全橋橋梁跨徑布置見圖3。

圖3 鵝城大橋縱斷及跨徑布置圖(單位:m)
鵝城大橋通航孔主橋跨徑布置為50 m+180 m+180 m+50 m,總長460 m,采用4 跨連續斜跨空間異型系桿拱橋方案[3-4],橋面標準斷面寬度為45 m,邊拱腳橋面人非繞拱腳外側,橋面加寬為49.5 m。主橋標準段橋寬為45 m,橋面布置為:2 m(人行道)+3 m(非機動車道)+2.5 m(拉索區)+0.5 m(邊防撞護欄)+11.75 m(機動車道)+0.5 m(邊防撞護欄)+4.5 m(中央拱區)+0.5 m(邊防撞護欄)+11.75 m(機動車道)+0.5 m(邊防撞護欄)+2.5 m(拉索區)+3 m(非機動車道)+2 m(人行道)=45 m。
鋼梁鋼拱結構,拱梁固結、墩梁分離體系,中間鵝塔采用鋼塔與主梁固結。全橋采用減隔震設計。鵝城大橋主橋橋型布置見圖4。

圖4 鵝城大橋主橋橋型布置圖(單位:m)
主梁采用正交異性鋼橋面板分離式多片梁結構,主梁中心梁高為3.5 m;拱跨標準段采用分離式雙小邊箱+ 雙工字梁結構,橫向采用箱型橫梁連接,頂板鏤空;梁跨標準段采用半封閉雙小邊箱結構,采用倒T 形橫梁連接;中拱腳和邊拱腳拱梁固結區和梁跨邊支點均采用全封閉整箱結構[5]。主梁平面布置如圖5 所示。

圖5 主梁平面布置圖(單位:m)
拱跨范圍內,雙分離小邊箱外側腹板為斜腹板,內側腹板采用直腹板,小邊箱頂寬為4.406 m,底寬為4.994 m,中間兩片工字梁腹板間距為3.96 m,箱型橫梁布置間距為9 m,與梁上吊索錨點相對應,吊索錨固在小邊箱的外側斜腹板上;拱跨范圍內,小邊箱與工字梁之間凈距為10.274 m,梁跨范圍內兩小邊箱之間的凈距為24.5 m,倒T 形橫梁布置間距為3 m,主梁采用Q345qD 橋梁結構鋼。主梁橫斷面布置見圖6。

圖6 主橋橫斷面布置(單位:m)
拱肋由五大系統組成,包括主拱肋、副拱肋、主副拱肋之間的斜桿、兩副拱之間的曲桿以及曲桿之間的水平拉索等構件。拱肋系統和鵝塔采用Q345qD橋梁結構鋼。
主拱肋為4 根空間斜跨偏態拱肋,副拱肋為空間曲面拱肋,主副拱均采用八邊形斷面,斜桿和曲桿均采用四邊形斷面,在曲桿之間通過張拉柔性拉索來提供曲桿的面內剛度。鵝塔采用平面曲線塔柱,鵝塔截面采用八邊形截面。
主橋共布置4 個對稱索面,每個索面布置17 根吊索,成空間放射性布置,全橋共68 根。吊索在主拱肋上為不等距布置,布置間距在2.5~8.4 m 變化;吊索在梁上為等距布置,順橋向布置間距為9 m。吊索采用7 mm 標準強度1 860 MPa 高強鍍鋅平行鋼絲吊索,最長32.906 m,最短9.874 m,規格為PES(C)7-109、PES(C)7-121 和PES(C)7-151 型高強鍍鋅平行鋼絲索體。
索梁錨固采用錨箱結構形式,吊索錨箱錨固在主梁的邊腹板上。索拱錨固根據索力大小和拱內錨固空間大小,分別采用錨管形式和錨梁結構形式。錨管錨固結構利用隔板加導管組合結構,將索力通過導管傳遞到隔板上,最終傳遞到拱壁。錨梁錨固結構為在拱內設置錨梁構造,將索力通過錨梁傳遞到拱壁。圖7 為拱上錨固構造示意圖。

圖7 拱上錨固構造
2 根曲桿和副拱合并節點之間,張拉2 根水平拉索,提供曲桿的面外剛度。拉索采用標準強度1 860 MPa 高強鍍鋅平行鋼絲拉索,2 根拉索長度分別為18.3 m 和16.0 m(最短),規格為PES(C)7-55型高強鍍鋅平行鋼絲索體。索體兩端采用耳板與曲桿和副拱的合并點連接。
主橋中墩采用雙肢薄壁花瓶墩,兩肢墩柱與頂平臺的連接處采用橢圓倒角,并結合刻槽實現較好的景觀效果,墩高約29.5 m。墩底下設整體矩形承臺,承臺尺寸為29 m×24 m,承臺下設30 根D2.0 m鉆孔灌注樁。主橋次邊墩采用帶橫系梁的花瓶墩,橋墩下設置啞鈴型承臺,承臺下設24 根D1.8 m 鉆孔灌注樁。主引橋過渡墩采用帶橫系梁的花瓶墩,橋墩下設置啞鈴型承臺,承臺下設12 根D1.8 m 鉆孔灌注樁。承臺均埋置在河床以下,橋墩采用C40 混凝土,樁基礎采用C35 水下混凝土。
惠州市鵝城大橋景觀造型獨特,與惠州地域文化高度融合。設計過程應用了較多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是惠州當地景觀橋梁建設的一個新的里程碑。該橋具有如下技術特點和創新應用:
(1)創新性地采用分離式多片箱梁的新型主梁結構,與空間斜跨偏態拱肋系統協同受力,拱梁之間布置空間放射性四索面,形成系桿拱橋。
(2)創新性地采用豎向和水平向分離的組合式支撐體系,豎向力由拉索球鋼支座承擔,水平向力由金屬三角阻尼器來承擔,滿足正常使用及地震下的位移和剛度需求。
(3)鋼主梁橋面鋪裝采用正交異性鋼橋面+超高性能混凝土輕型組合橋面結構,基本消除鋼橋面疲勞開裂風險,提高結構耐久性。
(4)中墩上多排支座,采用測力支座,實時監測多支座反力分配情況,動態監控橋梁情況。
惠州市鵝城大橋的建設,是支持惠州市發展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是完善周邊交通建設、支持惠州市經濟發展、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的需要。大橋于2021 年11 月開工建設,預計2024 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