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夏

◇文波

◇齊震私印

◇羅馬

◇齊彪之印

《近代印壇點將錄》(王家葵)評點了20世紀100余位中國篆刻名家,壓卷的是齊燕銘。作為篆刻家的齊燕銘,篆刻界不會陌生;但“界外”讀者所知道的齊燕銘,則是一位身居要職的政治家了。
齊燕銘(1907—1978),蒙古族,北京人。原名振勛,一名震。父齊之彪,書法家。1930年,齊燕銘畢業于中國大學國學系,曾先后在中法大學、東北大學、民國大學擔任教職,有《中國戲劇源流》、《中國文學史略》(上冊)問世。七七事變后,國難當頭,遂全力投身救亡活動,先后擔任《救國導報》《抗戰日報》總編輯。1940年到延安,任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并在魯迅藝術學院兼課。1943年主持創作京劇《逼上梁山》,后又編《三打祝家莊》,為評劇實現革命性的變革做出了重大貢獻。抗戰結束,奉派至南京任中共代表團秘書長。1949年后至“文革”前,任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主任、政務院和后來的國務院副秘書長、總理辦公室主任、文化部副部長等職。“文革”開始,即遭打擊誣陷,系諸牢獄達七年之久,身心備受摧殘。1977年冬,齊燕銘復出工作,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兼全國政協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時百廢待興,工作異常繁重,日夕辛勞,因病逝世。
齊燕銘曾在《倦廬》一印的自跋中說到學刻經歷:“余自一九一九年學刻印”,這一年十二歲。后師事著名篆刻家壽石工,從師承關系上言,風格應在鄧石如、趙之謙之間。“1931年以后事忙,所刻不多。”年輕的齊燕銘為革命事業奔波,政治責任感已壓倒了治印的藝術興趣。不過,終其一生,他對篆刻的愛好從未丟棄。作品既有名家師承,又不墨守舊規。他把浙派講究刀法、善用切刀的特長與皖派運刀如筆、流利清新的風格融會貫通,別創新芬。齊燕銘的老友李一氓,將齊的篆刻分為早期(1919年至1931年)、中期(1949年至1963年)和晚期(1974年至1978年),并簡潔地歸納出各期特色:“早期的,謹嚴而帶稚氣;中期的,氣勢足;晚期的,胸有郁結而手能發之。”(《〈齊燕銘印譜〉敘》)

◇技道兩進

◇無畏

◇李一氓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江山如此多嬌

◇踏遍青山人未老
《文波》《羅馬》為早期作品,有的印蛻旁邊還記下筆記文字,如“學趙無悶筆意”(無悶,趙之謙的別號)。晚期作品,印文多為毛澤東詩詞佳句,另有《無畏》等為友人所治印。他最有名的作品當數中期的《江山如此多嬌》。1959年,傅抱石、關山月為人民大會堂合作巨幅山水,毛澤東題《江山如此多嬌》。齊燕銘為畫幅刻制了同名巨印,方勁駿邁又清健軒朗,體現了齊燕銘印藝的磅礴氣象和亮麗風采。